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呼吸费力,胸闷,并全身发抖。一个念头涌上他的脑海:“我是不是马上就要死了?”立刻打120急救,可到了医院,这些症状神奇地消失了。检查心脏等重要器官,一切正常。他究竟得了什么病?
人物标签:刘军,销售经理,40岁
刘军去年7月从北京乘飞机去上海开会,他在飞行途中突然感觉胸闷、心慌、出汗、手脚发抖,以为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心中十分紧张害怕,不得不大声呼救,经乘务员安慰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过了不到10分钟,刘军心脏不适的感觉逐渐得到了缓解。可就是这十来分钟,让他感觉到好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下飞机后,刘军就直奔上海一家医院急诊科,诊治的医生经过一番仔细体检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身体问题,心脏功能良好,身体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医生便开了一些活血化瘀之类的药物,让他放心地去工作。他也没有将这次发作太多地放在心上,只是他从此不敢再乘飞机了,害怕自己再次发作,无法及时施救。
今年初,刘军再次去上海出差,虽然改乘火车,但上次在飞机上出现的症状又突然再次发作了,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大汗淋漓、全身颤抖、极度恐惧、不能控制,有一种即将窒息、马上要死亡的感觉。到达目的地后,再次去医院,医生又给他进行了必要的急诊检查,还是没有发现他的身体有任何问题,就建议他回北京后继续全面检查。医生说,如果能排除“隐性冠心病”,就可能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刘军又发作了两次,每次发作无明显诱因。最后,刘军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去看了精神科的大夫。经过一系列检查和心理测查,医生告诉他,他得的不是“心脏病”,而是“惊恐发作”。医生建议他服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经过2周的药物、音乐放松和心理疗法等一系列专业规范治疗后,他的“心脏病”再没有发作过。
为什么不是心脏病
目前,许多人不理解这种心理疾患,医生和病人通常也会把惊恐发作时的身体症状误认为严重的躯体疾病,如把心慌、胸闷、出汗误认为“心脏病发作”,将头痛、眩晕、肢麻等理解为“中风”。患者反复到心脏科、神经科或急诊科检查治疗,而忽略了心理疾病的本质,甚至有长期误诊、误治的危险。只有正确认识这种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采取正确的对策。
惊恐发作是一种在医院急诊科以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由于有一系列令人恐惧的感觉,病人常常自认为“患心脏病了”,“要发疯了”,“要昏倒了”。尽管这种惊恐发作通常只有15~30分钟,但患者恐怖、痛苦到了极点。即使到了医院,经过医学检查,证明并无心脏病,病人对这种发作仍然心有余悸。刘军在心理治疗中透露早年有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而且对那个邻居代理妈妈心生不满,同时也形成了怯懦的心理,安全的依附感形成受阻,所以长大后内心深处害怕远离家乡,害怕面对任何不友好的人。如果患者童年时身体羸弱,也会造成他对健康的过分关注。父亲去年突然去世,也令他失去了心理依靠,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可能都是引发患者出现内心冲突无法自我处置的原因。修复患者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发展安全的依附体验,减轻分离焦虑是治疗的重点。
惊恐发作的自我诊断
有以下4项(或更多)突发症状,并在10分钟内达到高峰,你可能是患有惊恐发作症:
1 症状为阵发性,而非持续性,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 恐惧情绪的发作,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情景、处境所引起,也就是说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3 恐惧害怕无具体内容,无所指向;
4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5 发作时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憋闷感,头晕头胀感,手足无措感;
6 发作时伴有一些特殊体验:如濒死感、失去理智难以自控感、发疯感、大祸临头末日来临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此感到痛苦,甚者出现想死的念头;
7 发作频率多则1周2~3次,少则1月或数月内几次发作;
8 症状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社交等社会功能;
9 在发病初期阶段,患者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反复大量的医学检查并不能发现脑躯体病变证据;
10 能够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如何应对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的治疗宜先用药物(如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控制症状,继而通过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患者对惊恐发作的期待性焦虑,最后进一步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设法找到并解开心结,彻底消除惊恐发作的根源。有此类症状发作的患者及其家人,不要随便认为,只要出现惊恐发作症状就一定是心理障碍,而应首先到综合医院做医学检查,排除脑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了脑躯体疾病以后,才考虑去精神科诊断。
相当一部分人自认为惊恐发作是心脏病发作,因此常年配备速效救心丸等心脏急救药,一旦有惊恐发作就迫不及待地服用,其实这只是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因为惊恐发作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也会在短时间内自然缓解。因此,如果心脏检查无疾病,就应该接受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而不是乱服药。
有条件的应该在服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对于预防再发有明显的效果。
人物标签:刘军,销售经理,40岁
刘军去年7月从北京乘飞机去上海开会,他在飞行途中突然感觉胸闷、心慌、出汗、手脚发抖,以为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心中十分紧张害怕,不得不大声呼救,经乘务员安慰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过了不到10分钟,刘军心脏不适的感觉逐渐得到了缓解。可就是这十来分钟,让他感觉到好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下飞机后,刘军就直奔上海一家医院急诊科,诊治的医生经过一番仔细体检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身体问题,心脏功能良好,身体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医生便开了一些活血化瘀之类的药物,让他放心地去工作。他也没有将这次发作太多地放在心上,只是他从此不敢再乘飞机了,害怕自己再次发作,无法及时施救。
今年初,刘军再次去上海出差,虽然改乘火车,但上次在飞机上出现的症状又突然再次发作了,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大汗淋漓、全身颤抖、极度恐惧、不能控制,有一种即将窒息、马上要死亡的感觉。到达目的地后,再次去医院,医生又给他进行了必要的急诊检查,还是没有发现他的身体有任何问题,就建议他回北京后继续全面检查。医生说,如果能排除“隐性冠心病”,就可能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刘军又发作了两次,每次发作无明显诱因。最后,刘军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去看了精神科的大夫。经过一系列检查和心理测查,医生告诉他,他得的不是“心脏病”,而是“惊恐发作”。医生建议他服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经过2周的药物、音乐放松和心理疗法等一系列专业规范治疗后,他的“心脏病”再没有发作过。
为什么不是心脏病
目前,许多人不理解这种心理疾患,医生和病人通常也会把惊恐发作时的身体症状误认为严重的躯体疾病,如把心慌、胸闷、出汗误认为“心脏病发作”,将头痛、眩晕、肢麻等理解为“中风”。患者反复到心脏科、神经科或急诊科检查治疗,而忽略了心理疾病的本质,甚至有长期误诊、误治的危险。只有正确认识这种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采取正确的对策。
惊恐发作是一种在医院急诊科以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由于有一系列令人恐惧的感觉,病人常常自认为“患心脏病了”,“要发疯了”,“要昏倒了”。尽管这种惊恐发作通常只有15~30分钟,但患者恐怖、痛苦到了极点。即使到了医院,经过医学检查,证明并无心脏病,病人对这种发作仍然心有余悸。刘军在心理治疗中透露早年有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而且对那个邻居代理妈妈心生不满,同时也形成了怯懦的心理,安全的依附感形成受阻,所以长大后内心深处害怕远离家乡,害怕面对任何不友好的人。如果患者童年时身体羸弱,也会造成他对健康的过分关注。父亲去年突然去世,也令他失去了心理依靠,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可能都是引发患者出现内心冲突无法自我处置的原因。修复患者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发展安全的依附体验,减轻分离焦虑是治疗的重点。
惊恐发作的自我诊断
有以下4项(或更多)突发症状,并在10分钟内达到高峰,你可能是患有惊恐发作症:
1 症状为阵发性,而非持续性,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 恐惧情绪的发作,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情景、处境所引起,也就是说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3 恐惧害怕无具体内容,无所指向;
4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5 发作时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憋闷感,头晕头胀感,手足无措感;
6 发作时伴有一些特殊体验:如濒死感、失去理智难以自控感、发疯感、大祸临头末日来临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此感到痛苦,甚者出现想死的念头;
7 发作频率多则1周2~3次,少则1月或数月内几次发作;
8 症状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社交等社会功能;
9 在发病初期阶段,患者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反复大量的医学检查并不能发现脑躯体病变证据;
10 能够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如何应对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的治疗宜先用药物(如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控制症状,继而通过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患者对惊恐发作的期待性焦虑,最后进一步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设法找到并解开心结,彻底消除惊恐发作的根源。有此类症状发作的患者及其家人,不要随便认为,只要出现惊恐发作症状就一定是心理障碍,而应首先到综合医院做医学检查,排除脑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了脑躯体疾病以后,才考虑去精神科诊断。
相当一部分人自认为惊恐发作是心脏病发作,因此常年配备速效救心丸等心脏急救药,一旦有惊恐发作就迫不及待地服用,其实这只是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因为惊恐发作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也会在短时间内自然缓解。因此,如果心脏检查无疾病,就应该接受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而不是乱服药。
有条件的应该在服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对于预防再发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