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学生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学生社团建设有机结合,使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成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支部 红色社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但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基本仍处于真空状态。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学生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把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作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帮助党员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成为了目前高校党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现状
1.“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与社会外界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冲击。首先,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跟大流、求功利等不纯因素,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不强,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其次,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眼前的组织生活与之存在一定的冲突。另外,受当前社会中有用才学、没用不想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存在急功近利、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娱乐而轻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不高。
2.庞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普遍较多,支部規模普遍偏大。这种状况的结果是:首先,庞大的支部党员数增加了对组织生活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支部在这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如活动场地,大部分学生党组织生活只能安排在教室,限制了组织生活的模式创新和效果。其次,由于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部分党员无法通过组织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等,组织也难以深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另外,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时间各不相同,而人数较多的支部更难以安排统一的空闲时间开展组织生活,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专职干部队伍的缺乏。
创新党组织生活模式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自高校学生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本身发展的限制,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辅导员的数量增加速度。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大于1:250,有的比例高达1:500,甚至更多,学生党支部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为细化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也必然相应增加。特别是在高年级,基本上是以班或专业为形式建立党支部,其党支部书记基本由学生担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跟进不够,学生党员干部缺少工作实践,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的现象,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
4.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的影响。
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党员的数量呈现大幅度增加,为达到相应的党员比例要求,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到毕业时学生党员占年级学生近40%。大量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一方面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准备和指导,组织生活缺乏创新,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党员发展工作面前,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厌烦排斥的态度,误以为组织生活就是发展党员,因此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参加的人员基本只局限于本支部成员,对于与其他支部或支部以外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则极少。许多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传播面不广,资源浪费。另外,支部考核、评优中组织生活的评优没有健全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自身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动力。
二、依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意义
1.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拓展了党员实践基地,开创了培养党员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锻炼是高校党支部存在的共同问题。“红色社团”作为正式党支部的良好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实践基地,可以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帮助党员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
2.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可以为社团开展党建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同时可以促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社团规范发展。
红色社团的建立将为所有进步青年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和载体,这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助于社团规范、健康发展。通过社团培养和锻炼党员,党员以党支部作为支撑,发挥模范作用,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社团理论和实践活动层次,推动社团规范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将会实现高校党建和社团工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可以丰富和完善对支部成员的评价机制,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为党组织输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现有的党支部成员评价机制范围相对局限,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全面反映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而群众的评价则可以增加新的渠道,社团党支部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正式党支部提供参考。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对正式党支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难以了解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将能部分地承担起考核社团骨干积极分子的任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表现。
4.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有利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它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使自身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形成特长,而特长又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发展,从而提升为才华,最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拓展能力,发展个性,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三、依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基本做法
我们认为,高校应积极倡导开展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的试点探索工作。我校在全省首创依托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大学生首个廉政文化社团——“清风社”,结合实践工作,我们提出了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的基本思路。
1.准确把握脉搏,加强思想引领。
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部分,应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我校“清风社”依托本科生第三党支部而建立,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理论学习和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公众的群众性廉政文化社团。全体社团学生党员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自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将组织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管理相融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让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社团成员思想动力的源泉。
2.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制度管理。
党支部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成效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将预备党员的表现作为能否如期转正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对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考查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利于实现党员再教育的连贯与统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将专业知识运用作为考核党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党员通过社团活动,深深地懂得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的需求又是知识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又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
3.加强实践锻炼,发挥先锋作用。
社团通过举办活动来发挥作用、实现目的。党支部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等理论活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质。组织开展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开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团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社团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活动。党支部应通过党员的凝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共同成长。个人成长有利于推动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社团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智炎,郭秀霞,张福_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3).
[3]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
[4]阮俊华,沈黎勇,金芳芳.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支部 红色社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但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基本仍处于真空状态。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学生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把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作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帮助党员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成为了目前高校党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现状
1.“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与社会外界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冲击。首先,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跟大流、求功利等不纯因素,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不强,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其次,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眼前的组织生活与之存在一定的冲突。另外,受当前社会中有用才学、没用不想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存在急功近利、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娱乐而轻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不高。
2.庞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普遍较多,支部規模普遍偏大。这种状况的结果是:首先,庞大的支部党员数增加了对组织生活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支部在这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如活动场地,大部分学生党组织生活只能安排在教室,限制了组织生活的模式创新和效果。其次,由于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部分党员无法通过组织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等,组织也难以深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另外,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时间各不相同,而人数较多的支部更难以安排统一的空闲时间开展组织生活,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专职干部队伍的缺乏。
创新党组织生活模式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自高校学生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本身发展的限制,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辅导员的数量增加速度。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大于1:250,有的比例高达1:500,甚至更多,学生党支部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为细化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也必然相应增加。特别是在高年级,基本上是以班或专业为形式建立党支部,其党支部书记基本由学生担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跟进不够,学生党员干部缺少工作实践,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的现象,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
4.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的影响。
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党员的数量呈现大幅度增加,为达到相应的党员比例要求,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到毕业时学生党员占年级学生近40%。大量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一方面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准备和指导,组织生活缺乏创新,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党员发展工作面前,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厌烦排斥的态度,误以为组织生活就是发展党员,因此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参加的人员基本只局限于本支部成员,对于与其他支部或支部以外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则极少。许多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传播面不广,资源浪费。另外,支部考核、评优中组织生活的评优没有健全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自身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动力。
二、依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意义
1.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拓展了党员实践基地,开创了培养党员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锻炼是高校党支部存在的共同问题。“红色社团”作为正式党支部的良好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实践基地,可以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帮助党员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
2.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可以为社团开展党建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同时可以促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社团规范发展。
红色社团的建立将为所有进步青年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和载体,这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助于社团规范、健康发展。通过社团培养和锻炼党员,党员以党支部作为支撑,发挥模范作用,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社团理论和实践活动层次,推动社团规范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将会实现高校党建和社团工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可以丰富和完善对支部成员的评价机制,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为党组织输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现有的党支部成员评价机制范围相对局限,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全面反映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而群众的评价则可以增加新的渠道,社团党支部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正式党支部提供参考。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对正式党支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难以了解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将能部分地承担起考核社团骨干积极分子的任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表现。
4.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有利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它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使自身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形成特长,而特长又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发展,从而提升为才华,最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拓展能力,发展个性,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三、依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基本做法
我们认为,高校应积极倡导开展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的试点探索工作。我校在全省首创依托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大学生首个廉政文化社团——“清风社”,结合实践工作,我们提出了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的基本思路。
1.准确把握脉搏,加强思想引领。
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部分,应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我校“清风社”依托本科生第三党支部而建立,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理论学习和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公众的群众性廉政文化社团。全体社团学生党员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自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将组织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管理相融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让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社团成员思想动力的源泉。
2.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制度管理。
党支部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成效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将预备党员的表现作为能否如期转正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对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考查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利于实现党员再教育的连贯与统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将专业知识运用作为考核党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党员通过社团活动,深深地懂得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的需求又是知识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又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
3.加强实践锻炼,发挥先锋作用。
社团通过举办活动来发挥作用、实现目的。党支部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等理论活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质。组织开展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开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团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社团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活动。党支部应通过党员的凝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共同成长。个人成长有利于推动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社团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智炎,郭秀霞,张福_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3).
[3]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
[4]阮俊华,沈黎勇,金芳芳.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