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希望可以给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7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合作以及参与意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阿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阿凡提取1份,但阿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阿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阿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阿……学生大笑了。老师问:阿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1]。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丰富表现力的实现,能够将教学内容的大小,远近、快慢、动静之间相互转换,将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减少小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在在“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探索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道具,拼凑成长方形,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观察表格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屏幕引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与否,并让学生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掌握了学习方法。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及挑战。科学、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实施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理念,转变传统的思想、更新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其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通过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既重视教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又加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促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的活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2]。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奇妙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效的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新通信,2016,03:50.
[2]田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4:56+5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7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合作以及参与意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阿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阿凡提取1份,但阿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阿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阿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阿……学生大笑了。老师问:阿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1]。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丰富表现力的实现,能够将教学内容的大小,远近、快慢、动静之间相互转换,将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减少小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在在“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探索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道具,拼凑成长方形,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观察表格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屏幕引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与否,并让学生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掌握了学习方法。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及挑战。科学、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实施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理念,转变传统的思想、更新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其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通过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既重视教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又加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促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的活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2]。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奇妙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效的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新通信,2016,03:50.
[2]田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