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机 构】
:
不详
【出 处】
:
中国藏学
【发表日期】
:
2019年1期
其他文献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求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民族志个案。
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到2019年,西藏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西藏社会面貌与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选择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先后于1995年、1997年和2004年3次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发表了《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与《西藏农村的新变化——以帕拉庄园所在村庄的调查为例》两文。时值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笔者又继续对班觉伦布村进行追踪调查,用具体生动的数据和事实来反映西藏农村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变化。
文章基于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的田野调查,以索朗顿珠这位年近八旬的农民的一生为主线,采用以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书写方式,通过比较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社会,重点考察了土地制度和社会制度变迁,以及日常生活的变化。基于这一分析,作者认为,民主改革运动在建立一个倡导平等、自由、科学的现代社会和开放、多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明东胜卫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为防御北元-蒙古而设,地理位置重要,初设于洪武四年,因明朝军事失利,五年即撤。随着明朝军事力量加强,洪武二十五六年再设东胜卫。此后明朝有意南缩防线,永乐元年将东胜卫内徙河北。东胜卫的兴废典型地反映了逐渐形成的明蒙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的情况。长期以来学界对东胜卫的设立时间和地点看法不同,本文做了新的考证。东胜卫旧地后来成为蒙古土默特部恰台吉的驻地,称妥妥城,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妥妥城是以恰台吉的本名脱脱命名的,揭示了他的生平、驻地,以及他在明蒙关系等事务中的作用,认为他的名字被当作地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棘韬三族之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棘褐文化系统。文献记载的“勿吉”早期指的是属于挹娄文化系统的勿吉文化居民,晚期则是来自北区的琳鞠文化系统的人群。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琳揭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一勿吉一棘鞠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这也反映出文献记载的古代族群实体有时候与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的民族冲突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民族冲突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内容涉及界定概念、扩展范畴、探究原因、寻找规律和思考对策,尤其是在理论运用方面,致力于实现民族机制、冲突机制和国际关系机制的内在统一,为更好地理解民族冲突,探求解决民族冲突的理路提供了启示。
《西藏通史》是我国藏学专家学者用十年之功,集中外藏学研究精粹,集体创作的鸿篇巨制。全书依中国历史时期分早期、吐蕃、宋、元、明、清、民国、当代8卷13册,850余万字,各卷后均附'大事记''专有名词汉藏对照''参考文献论著目录''人名地名索引'等,是第一部连贯记述西藏地方自远古以来迄今各个时代史实的学术专著,全面、系统、真实、客观,还历史本来面目,匡正国际视听,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因其意义、价值之重大,卷帙多而文字浩繁,撰著者近百位。
本篇节录任乃强为开发西康交通运输、解除藏民乌拉差役疾苦而在西康倡办'牧站联运'实践的整个历程,对了解任乃强经世济民的思想、实践及民国时期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