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提出问题需要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问题提出就需要解决,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主动引导
探讨问题意识的培养之前必须理解问题意识产生的根源与基础,不然考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问题意识也就是提出问题的想法和能力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简单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用紧扣教材、培养氛围、主动诱导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紧扣教材,利用教材资源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紧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的课后思考题等教学模块,这些思考模块是众多小学数学教育专家精心设计的,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自主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解运算律章节的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并主动提出问题: “这些等式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可以归纳为怎样的公式? 这种方法在减法中是否仍然使用?”这些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应该得到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合理利用。不仅如此,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也有着“回顾与整理”板块,常常有着“小组讨论”环节,提出“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这种回顾和整理模块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温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利用这一模块在课堂上回答学生尚有困惑的问题,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掌握和完全理解。
(二) 培养氛围,鼓励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有问题但不敢提问、不愿提问。这种现象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畏缩、胆怯、缺乏问题意识。在学生之间,特别是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之中流行着这样的想法: “其他人都没提问,只有我提问的话会不会显得我很怪、很蠢或是很想出风头? 既然其他人都没有问题,那我也不要提问好了。”
针对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的鼓励和奖励非常重要,如类似于小红花之类的精神奖励和糖果、铅笔之类小礼物的物质奖励对于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口头奖励和物质刺激并行的方式,采用小红花、光荣榜、小礼物之类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出奖励提问、鼓励提问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气氛,为学生扫清提问的思想顾虑。考虑到部分学生对课堂提问感到压力和恐惧,教师也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私下提出问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将“鼓励提问”植入学生意识。
(三) 主动引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非常有效。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长方形的长与宽都相同时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得出“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概念。又比如对于小学生较难理解的方程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何要假设未知数? 方程两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 使用方程解题的题目有着怎样的共通点? 方程有着怎样的应用条件? 比起其他解法来说方程有着怎样的优势?”对小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稍加引导就能提出,是对于解题过程的重要思考和对数学思维的主动实践。同时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发现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是培养学生随时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值得使用和实践。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结合现有知识,举一反三
学生所提的问题常常与书本知识有所关联,可以通过对现有知识的举一反三得到解答。面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回忆是否有学过类似的知识、接触过类似的案例,与已有的知识和案例进行对比,找寻它们的共同点,思考已掌握的知识或方法是否能够套用于新的问题上。比如和尚挑水的问题。已知每名和尚都必须挑水,一百名和尚一天需要挑一百桶水,其中年轻和尚一人要挑三桶水,年长和尚三人合挑一桶水,问分别有多少年轻和尚和年长和尚?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回忆相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共同条件,并通过类似的解题方法得到解答。
(二) 查阅资料,主动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现有的知识毕竟有限,仅仅通过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很多问题。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解各种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学生就能够在发现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基础的数学学习刊物和书籍,不仅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还能够在发现问题时通过查阅书籍找到答案。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培养问题意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目的和重要目标,得到社会大众和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主动引导
探讨问题意识的培养之前必须理解问题意识产生的根源与基础,不然考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问题意识也就是提出问题的想法和能力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简单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用紧扣教材、培养氛围、主动诱导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紧扣教材,利用教材资源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紧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的课后思考题等教学模块,这些思考模块是众多小学数学教育专家精心设计的,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自主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解运算律章节的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并主动提出问题: “这些等式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可以归纳为怎样的公式? 这种方法在减法中是否仍然使用?”这些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应该得到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合理利用。不仅如此,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也有着“回顾与整理”板块,常常有着“小组讨论”环节,提出“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这种回顾和整理模块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温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利用这一模块在课堂上回答学生尚有困惑的问题,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掌握和完全理解。
(二) 培养氛围,鼓励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有问题但不敢提问、不愿提问。这种现象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畏缩、胆怯、缺乏问题意识。在学生之间,特别是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之中流行着这样的想法: “其他人都没提问,只有我提问的话会不会显得我很怪、很蠢或是很想出风头? 既然其他人都没有问题,那我也不要提问好了。”
针对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的鼓励和奖励非常重要,如类似于小红花之类的精神奖励和糖果、铅笔之类小礼物的物质奖励对于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口头奖励和物质刺激并行的方式,采用小红花、光荣榜、小礼物之类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出奖励提问、鼓励提问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气氛,为学生扫清提问的思想顾虑。考虑到部分学生对课堂提问感到压力和恐惧,教师也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私下提出问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将“鼓励提问”植入学生意识。
(三) 主动引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非常有效。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长方形的长与宽都相同时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得出“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概念。又比如对于小学生较难理解的方程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何要假设未知数? 方程两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 使用方程解题的题目有着怎样的共通点? 方程有着怎样的应用条件? 比起其他解法来说方程有着怎样的优势?”对小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稍加引导就能提出,是对于解题过程的重要思考和对数学思维的主动实践。同时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发现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是培养学生随时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值得使用和实践。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结合现有知识,举一反三
学生所提的问题常常与书本知识有所关联,可以通过对现有知识的举一反三得到解答。面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回忆是否有学过类似的知识、接触过类似的案例,与已有的知识和案例进行对比,找寻它们的共同点,思考已掌握的知识或方法是否能够套用于新的问题上。比如和尚挑水的问题。已知每名和尚都必须挑水,一百名和尚一天需要挑一百桶水,其中年轻和尚一人要挑三桶水,年长和尚三人合挑一桶水,问分别有多少年轻和尚和年长和尚?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回忆相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共同条件,并通过类似的解题方法得到解答。
(二) 查阅资料,主动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现有的知识毕竟有限,仅仅通过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很多问题。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解各种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学生就能够在发现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基础的数学学习刊物和书籍,不仅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还能够在发现问题时通过查阅书籍找到答案。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培养问题意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目的和重要目标,得到社会大众和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