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未来交织 个人与时代碰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在全国卷作文题直通主旋律、趋于时事化的背景下,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依然主打文学牌、艺术牌、文化牌,不跟风而自有坚守,让考生展现出最真实的文笔,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独步天下,从而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
   这是江苏卷作文最后的坚守和浪漫。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暗含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智能互联网时代”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又有“未来”的时空跨越,可谓是“现实与未来交织,个人与时代碰撞”。
   整体来说,此题是道好题,顺利完成了从江苏卷到全国卷的承转任务,当得起江苏卷作文题之绝唱。
   三、审题立意
   1.材料分析
   此作文材料由四句话构成,分层解析如下: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乾》,指同样的声音能互相应和,同样的气味会相互感应(求:感应,招致。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现在多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感应,自然聚合。该句先宕开一笔,引用古语作必要的铺垫,为考生理解后面的内容降低难度。
   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里的“被塑造”是重点,强调人会被自己关注、喜爱的同类的人和事所改变,“塑造”是在“感应”基础之上的层次推进。这种“塑造”在积少成多的关注与潜移默化的感应之后发生,看似不可控的未来,实际上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构建与投射,这的确令人深思。
   “总是”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久而久之”是被塑造这一结果之所以能够产生的时间因素,“环绕”是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中心地位,且强调了同类信息之多,暗示了信息接收者应具有一定的辨别、取舍甚至突围的能力。该句适时引出考生真正应该思考的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给这种现象提供了时代背景,“更加”的兩次出现,突出了我们会被自己喜爱的同类信息所环绕与塑造的效果,会被智能互联网强化。该句指出“(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现象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显得更加普遍,进一步夯实了考生应该思考的话题,从而使考生审题时可以抓住“(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样的关键句来思考。
   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例举了互联网时代关注与喜爱的具体表现——“浏览”“点赞”“分享”“感动”,“你未来的样子”是被塑造的结果。该句列举事实,直观说明“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作用——人“未来的样子”决定于当下“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考生可以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等角度着眼,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和联想,至于浏览什么、点赞什么、分享什么和感动什么就更加自由,只要写出和自己“未来的样子”的关系即可。
   这道作文题,探讨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会下意识地感应同类人、事、物,喜爱——关注——感应——被塑造,智能互联网强化了这一过程。所以人可以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经过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方式,完成更好的自我塑造。由此可知,考生只要围绕“同类信息与人的塑造”进行写作,就算切题。
   2.参考立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人会下意识地感应同类人、事、物的原因;“喜爱——关注——感应——被塑造”这一过程的利与弊;一方面同类事物可强化自我,另一方面“回声壁效应”、党同伐异也容易形成偏见;人可以主动“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的感悟;智能互联网信息浪潮中,我们如何提升辨别、取舍、突围能力;大数据背景下各大网站针对个人进行的信息推送,让我们浏览信息的自由变得可疑;智能互联网时代,依据个人喜好而推送的个性化信息看似丰富,便捷,其实也封闭、非理性;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在自我的投射与自主构建,怎样建构、怎样突围、怎样从心所欲、怎样自我审视、怎样让自己的世界健康美好理性多元,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感应与自我塑造。
   3.文体选择
   题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考生可感性表达,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也可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文体自由,考生选择空间比较大。
   四、命题特点
   1.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
   高考作文立足“立德树人”,是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关于“人的塑造”,是永恒的课题。但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信息趋于同类化、同质化,它又成为值得思考的新课题。人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被塑造的?结果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同类信息、同质信息塑造出的人,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人的塑造需要异质信息吗?人如何与跟啄木鸟一样的异见者、批评者相处,如何在多民族、多背景、多元化的共同体里共存相生?人如何兼顾同类信息、异类信息,把自己塑造出个性丰富、全面发展、身心健全的人?考生就这些问题作两面观、多面观、面面观,可以增强自我人格的塑造意识,使自己在复杂的信息时代里把好自我发展的方向,选对自我实现的理念。
   题目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偏褒义;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命题人倾向于积极的价值取向;第三句评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更加紧密”“更加可感”,再一次呈现积极倾向的评价;第四句情感取向更加明显,“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使得“你未来的样子”都有了褒义色彩。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也属于题旨的一部分,考生写作时要尊重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互联网时代存在“网络毒鸡汤”,我们就违背命题人的价值指向顾左右而言他。
   2.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人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人都有类似的行为,如此贴近人之常情、贴近生活,使广大考生能够有话可说,轻松起笔。作文材料让考生置身于“智能互联网时代”,并为他们还原了“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的新时代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就使得考生一下子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迅捷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自己曾经发生过的“浏览”“点赞”“分享”等真实的体验,浮现起自己喜爱的人的生动脸庞和喜爱的事中涉及的细腻镜头。
   题目发现了生活中的人之常情、司空见惯处,发现了大数据时代建立在cookie基础上个性化信息推送给人们带来的似是而非的自由,可谓从熟悉的地方发现了陌生,从从来如此、理所应当的地方,发现了异常与隐患,从而引导考生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更好地自我建构。
   3.提供的话题具有思辨性
   面对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具有正向思维的考生可以写志同道合、共同发展,写耳濡目染、互动砥砺,写美美与共、抱团取暖,写人心所向、凝聚共识,总之写人在朋友圈、熟人社会、命运共同体等支持性信息环境里得到塑造。这是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正面的理解。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完全可以联想到“信息茧房”,联想到“乌合之众”或传销圈子,洞察到朋友圈的庸俗性、熟人社会的虚假性、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感受到异质文化圈的创新性、陌生人社会的公平性。
   人被同类事物环绕之后,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提升辨别、取舍的能力;“我们未来的样子”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还是有意识的自我构建,还是兼而有之?当我们被同类事物环绕的时候,我们是更开放、丰富、理性了,还是更封闭、一元、充满偏见了,这又是可以启动学生理性思辨之处,体现了新课标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重要理念,在审题环节设置了力度较大的思维考查。
   总之,随着全国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于“同类信息”之时,江苏命题人仍能保持自我的清醒、独立和个性,这本身就是他们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话题的一次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回答。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主持:黄珍平  清晨,一帮老太老头在公园里练太极或跳舞,不久,一群中青年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练功间隙,两位老人聊了起来,他们一起互通姓名、年龄。其中的一位老伯是数学老师,知道对方的年龄后说:“我们两个人年龄的平方差是195,年龄倒差不多,哪知道平方以后,差数竟那么大,真是不算不知道,算了吓一跳啊。”  正在这时,一对中年夫妇走了过来,听见了他们的话,就笑着说:“真的很巧,我们两人的年龄平方差以
一、关于“不可靠叙述”  “不可靠敘述”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在其文艺理论专著《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韦恩·布斯把小说的叙述者分为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两类。他提出两者的判定依据是看叙述者是否与隐含作者(作者创造的“第二自我”,作者依据其来表达价值观念)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叙述者的信念、规范与隐含作者相一致,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如果相背离,则叙述者是不可靠的。  “不
2018年11月初,来自苏州市木渎中学的李耀辉老师在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名为《交叉小径的花园》的示范课。李老师在精心备课,严密预设的基础上,积极贯彻任务群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她既重视文本细读,又关注课堂生成,凭借其鲜明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和幽默风趣的教态,有效地完成了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凸显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智慧,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啧啧称赞。一、注重长文短教  大胆截选、精准选点。《交叉
他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享受足球由自己踢进球门的那一刻。  现在,他又面对球门门框,迅速地将脚伸向了自己面前那个梦寐以求的圆球。  就在他抬脚的一瞬间,他的手却一下子触到了腰间。他的腰上,戴着一个玻璃纤维制成的护套。足球运动员一般要保护的重点部位都是腿,他却是一个例外——这个护套要保护的,是他的腰!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他自己永远都难以忘怀的情景。  那是一场阑尾炎手术,谁能想到,
一个学生的心情笔记:  昨天晚上赶完作业后又上了一会儿网,所以睡得有点晚,早上起床就有点迟了。早餐也没吃,匆匆出门,临了,妈妈说了一句,“快考试了,要抓紧呀!下次再考不及格怎么见人,别再让我失望了!”想反驳,咽了咽唾沫忍住了。经验告诉他,反驳一句,妈妈有100句等着呢。在校门口,远远看见了那个“她”,想起她曾经那么无视自己的存在,却和别的男生打得火热,心里酸溜溜的。坐在教室里,老师又在讲“老三篇”
风传来的信息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夜,一辆面包车拐入了一条灯光昏暗的无人小道。突然,车子停了下来,一个蒙面人把一个被反绑着手的少女推下了车,车子随即开走了。不久,远处响起了警笛声。  少女名叫小源,三天前不幸被绑匪绑架。小源的父母按照绑匪的指示拿出了巨额赎金,才换得了小源的自由。小源自幼双目失明,她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为警方提供信息:“绑架我的是一男一女,声音听起来很年轻。关押我的房子应该是在海边
一、学习性朗读与朗读教学  朗读是朗声地读,它将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音。朗读教学是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这既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朗读能力的呼应,也是赏读文本的应然,特别是音乐性强的文本,朗读往往成为教学的重头戏。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提升成效呢?  首先要区分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大多属于学习性朗读,而非社会生活情境下的交际性朗读。学习性朗读侧重考虑的是朗读者与朗读材料的关系
这是伦敦街头的一角,正是隆冬时节,一个男孩子在寒风中等待着机遇的降临,他从小酷爱舞台,曾经梦想有一天能够饰演一个主角。为此,他不停地观看着露天播放的电影,模仿演员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熟记几部经典影片的关键对白。但苍天弄人,他从小家境贫寒,少年时父母离异,母亲早早过世,这一切似乎阻止了他梦想的延续,但他的梦想却始终未曾破灭。  他曾经很长时间徘徊于伦敦大剧院的街道前,他曾经见过一个大导演,并毛遂自
2017年高考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一)是一篇美国小说,题目是“一个圣诞节的回忆”。针对这篇小说设计的第15题是:“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参考答案是: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小狗对“我们”是否
3月2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壮观的集体活动——“2009地球一小时”正在举行,全球有8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848个城市和村镇次第参与了此次活动。当一座座城市的灯光沿经线次第熄灭,我们看到了人类改变自身处境的决心。    什么是“地球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环保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