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着一头蓬松金发,不讲话的时候,他和美国东岸大街上任何一个青少年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他开口谈论科学时,一双眼睛便会瞬间发亮。
他是18岁的杰克·安卓卡。“他正在做的事,比我在高中时做的事,酷多了!”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杰克的评价,奥巴马说的不只是现在,而是三年前……
早在15岁那年,杰克的科学研究就已惊动全球。他获得2012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首奖,并受邀到白宫聆听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他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你不知道的杰克》。他,发明了检测胰腺癌的试纸。
胰腺癌,被认为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罹病后能够存活五年的几率只有4%,原因在于这种癌症极难早期察觉,也就是这个原因,杰克的发明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是一种“改变世界”等级的成果。
尽管这个出自15岁高中生之手的发明,面临不少医学界的质疑挑战,但无论如何,美国已有药厂和他签约,着手研究其商品化的可能;如果顺利,五年到10年或许能够商品化。
随着记录自己故事的新书出版,杰克近来再度活跃于媒体,这位18岁男孩最想传达的,其实不是科学成就或商业利益,“当然,我也有心理准备,这个试纸最后可能行不通。但重点是,我很努力地尝试了,我已用尽一 切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要传达的,是一种“尝试的勇气”。
研究出癌症试纸新点子
寄出两百封信,想找合作实验室
别以为这位18岁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在研究胰腺癌试纸的起点,他就遭到了199次的拒绝、否定甚至嘲讽。
三年前,当他寄出两百封信给美国各大癌症权威教授,试图分享癌症试纸的新点子并希望对方提供实验室时,却陆续收到用词凌厉的拒绝函,一共收到了199封。
其实,他遭遇的挫折已远远超过这199封拒绝信。
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杰克,或许是受到身为麻醉师的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见证一场真正的手术。他和哥哥路克的脑袋充满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我跟哥哥总会随身携带一本‘点子书’,随时把脑中的想法记下来。”
杰克回忆,从小,兄弟俩在餐桌上讨论的就不是运动、学校生活,而是进行秘密实验后的新发现,“地下室是我们的秘密基地啊!我们家甚至有一条规定是这么说的:你可以在地下室做任何实验,但拜托,不能把房子给烧了。”
杰克笑说,这样的家规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兄弟俩真的曾经把整个社区弄到电路跳闸,并且还因为购买氮气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监督。
然而,家里的温暖并无法传递到学校的围墙内,他的科学怪胎形象受到同学侧目,突出的竞赛表现,也使他成为一个显眼的目标。谈到校园霸凌,他说:“严重时,我被欺负到只能独自躲在厕所的马桶上吃午餐,寻求片刻宁静。”
此时,他亲密的忘年之交泰德叔叔因为胰腺癌而去世,“这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失的恐惧。”杰克回忆,他会动了钻研胰腺癌检测方法的念头,关键就是当时“想靠科学走出忧郁”,用自己最熟悉热爱的方式寻求情绪的解脱。
他做过很多实验,但他根本不懂医学,“幸好我有两个好朋友:Google和维基百科。”身为数位原住民(编按: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出生即生长在个人电脑全球流行的年代)的他,决定从Google和维基百科下手,找出有效治疗胰腺癌的方式。
第一封信:“自动回复”
收件者连看都没看,让他无言
虽然把目标设定在“治疗”太过天马行空,但他在过程中也意外发现,胰腺癌患者第一年的存活率仅有20%,原因在于现行技术能够确诊的时间点通常太晚。唯有找出精准的筛检方式,才能早期治疗。
于是他从网络上搜集各种胰腺癌的案例细节,并透过网络购买期刊文章,比对后,找出一种在胰腺癌患者身上会巨幅增加、并可在血液中测出的异常蛋白质“间皮素”,结合纳米碳管做成试纸。
“上课是有用的!”杰克回忆,那是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在台上讲着抗体,他则印出一叠纳米碳管的资料,放在桌子底下埋头苦读。“灵机一动,老师讲到的抗体结合纳米碳管,或许正可检测出异常的间皮素。”他说。
他将两者结合,开发出的胰腺癌试纸,号称可比现行的检测技术快速168倍,成本则只有现行800美元费用的1/26667。
从那一堂生物课到最后的成果,中间就是199封拒绝信的过程。“把信寄出的那一刻,我其实是很有信心的,满心以为会得到一大堆的邀约回复。”当他收到第一封拒绝信时,其实还不以为意,“因为那显然是一封‘自动回复’信件,收件者其实根本没有认真看。”
第114封信:别浪费大家的时间
用词超伤人, 但他决定坚持到底
第二封、第三封……就算杰克再有自信,也不免开始怀疑自己,“最伤人的是第114封,那封信,竟然叫我别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于是,他把自己的实验企划案交给一向“批评弟弟不遗余力”的哥哥,“当他说‘没问题’,我就决定坚持到底。”
等到正面回复,是在第192封信的时候,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梅特拉博士,邀他前往一叙。
“就算这样,我知道,学校的老师跟父母也都不相信我会成功,甚至是我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杰克说,“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如果你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我必须去试。”
接着,他像是进入某个高深实验的情境里,喃喃地分析着一种关于“勇于尝试”的心理素质:“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你不能悲观,总是要正面看待,这样,你在实验失败时才会从中学习经验,而不是直接枪毙自己的想法。”
对于和他同年龄的青少年朋友,杰克也提出他的建议:“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有很多超级好点子,虽然没钱没资源,但只要一直勇敢地尝试,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今年6月,杰克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创意城市论坛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纳米机器人。在他的想象中,这是一种像是微型炸弹的东西,拥有特殊的形状,在被注入人体内后,可以筛选造成癌症的DNA,避免它们复制。
天马行空吗?管他呐,年轻人就是有做梦的权利,而且,杰克大概很快就会用扎扎实实的实验,让这场白日梦愈来愈有成真的可能。(摘自台湾《今周刊》)(编辑/袁红)
他是18岁的杰克·安卓卡。“他正在做的事,比我在高中时做的事,酷多了!”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杰克的评价,奥巴马说的不只是现在,而是三年前……
早在15岁那年,杰克的科学研究就已惊动全球。他获得2012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首奖,并受邀到白宫聆听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他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你不知道的杰克》。他,发明了检测胰腺癌的试纸。
胰腺癌,被认为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罹病后能够存活五年的几率只有4%,原因在于这种癌症极难早期察觉,也就是这个原因,杰克的发明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是一种“改变世界”等级的成果。
尽管这个出自15岁高中生之手的发明,面临不少医学界的质疑挑战,但无论如何,美国已有药厂和他签约,着手研究其商品化的可能;如果顺利,五年到10年或许能够商品化。
随着记录自己故事的新书出版,杰克近来再度活跃于媒体,这位18岁男孩最想传达的,其实不是科学成就或商业利益,“当然,我也有心理准备,这个试纸最后可能行不通。但重点是,我很努力地尝试了,我已用尽一 切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要传达的,是一种“尝试的勇气”。
研究出癌症试纸新点子
寄出两百封信,想找合作实验室
别以为这位18岁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在研究胰腺癌试纸的起点,他就遭到了199次的拒绝、否定甚至嘲讽。
三年前,当他寄出两百封信给美国各大癌症权威教授,试图分享癌症试纸的新点子并希望对方提供实验室时,却陆续收到用词凌厉的拒绝函,一共收到了199封。
其实,他遭遇的挫折已远远超过这199封拒绝信。
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杰克,或许是受到身为麻醉师的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见证一场真正的手术。他和哥哥路克的脑袋充满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我跟哥哥总会随身携带一本‘点子书’,随时把脑中的想法记下来。”
杰克回忆,从小,兄弟俩在餐桌上讨论的就不是运动、学校生活,而是进行秘密实验后的新发现,“地下室是我们的秘密基地啊!我们家甚至有一条规定是这么说的:你可以在地下室做任何实验,但拜托,不能把房子给烧了。”
杰克笑说,这样的家规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兄弟俩真的曾经把整个社区弄到电路跳闸,并且还因为购买氮气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监督。
然而,家里的温暖并无法传递到学校的围墙内,他的科学怪胎形象受到同学侧目,突出的竞赛表现,也使他成为一个显眼的目标。谈到校园霸凌,他说:“严重时,我被欺负到只能独自躲在厕所的马桶上吃午餐,寻求片刻宁静。”
此时,他亲密的忘年之交泰德叔叔因为胰腺癌而去世,“这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失的恐惧。”杰克回忆,他会动了钻研胰腺癌检测方法的念头,关键就是当时“想靠科学走出忧郁”,用自己最熟悉热爱的方式寻求情绪的解脱。
他做过很多实验,但他根本不懂医学,“幸好我有两个好朋友:Google和维基百科。”身为数位原住民(编按: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出生即生长在个人电脑全球流行的年代)的他,决定从Google和维基百科下手,找出有效治疗胰腺癌的方式。
第一封信:“自动回复”
收件者连看都没看,让他无言
虽然把目标设定在“治疗”太过天马行空,但他在过程中也意外发现,胰腺癌患者第一年的存活率仅有20%,原因在于现行技术能够确诊的时间点通常太晚。唯有找出精准的筛检方式,才能早期治疗。
于是他从网络上搜集各种胰腺癌的案例细节,并透过网络购买期刊文章,比对后,找出一种在胰腺癌患者身上会巨幅增加、并可在血液中测出的异常蛋白质“间皮素”,结合纳米碳管做成试纸。
“上课是有用的!”杰克回忆,那是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在台上讲着抗体,他则印出一叠纳米碳管的资料,放在桌子底下埋头苦读。“灵机一动,老师讲到的抗体结合纳米碳管,或许正可检测出异常的间皮素。”他说。
他将两者结合,开发出的胰腺癌试纸,号称可比现行的检测技术快速168倍,成本则只有现行800美元费用的1/26667。
从那一堂生物课到最后的成果,中间就是199封拒绝信的过程。“把信寄出的那一刻,我其实是很有信心的,满心以为会得到一大堆的邀约回复。”当他收到第一封拒绝信时,其实还不以为意,“因为那显然是一封‘自动回复’信件,收件者其实根本没有认真看。”
第114封信:别浪费大家的时间
用词超伤人, 但他决定坚持到底
第二封、第三封……就算杰克再有自信,也不免开始怀疑自己,“最伤人的是第114封,那封信,竟然叫我别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于是,他把自己的实验企划案交给一向“批评弟弟不遗余力”的哥哥,“当他说‘没问题’,我就决定坚持到底。”
等到正面回复,是在第192封信的时候,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梅特拉博士,邀他前往一叙。
“就算这样,我知道,学校的老师跟父母也都不相信我会成功,甚至是我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杰克说,“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如果你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我必须去试。”
接着,他像是进入某个高深实验的情境里,喃喃地分析着一种关于“勇于尝试”的心理素质:“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你不能悲观,总是要正面看待,这样,你在实验失败时才会从中学习经验,而不是直接枪毙自己的想法。”
对于和他同年龄的青少年朋友,杰克也提出他的建议:“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有很多超级好点子,虽然没钱没资源,但只要一直勇敢地尝试,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今年6月,杰克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创意城市论坛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纳米机器人。在他的想象中,这是一种像是微型炸弹的东西,拥有特殊的形状,在被注入人体内后,可以筛选造成癌症的DNA,避免它们复制。
天马行空吗?管他呐,年轻人就是有做梦的权利,而且,杰克大概很快就会用扎扎实实的实验,让这场白日梦愈来愈有成真的可能。(摘自台湾《今周刊》)(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