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涉矿史由来已久,从西藏发展(000752)的稀土,再到科学城(000975)的银矿,上市公司涉矿热度持续高涨。而在涉矿企业中,除了房地产及有色类上市公司之外,还有来自于酿酒、电器、化工等不同板块的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共有逾70家上市公司涉矿;今年以来,则有包括斯米克(002162)、中捷股份(002021)等在内的约20家公司涉矿,先后引发二级市场的爆炒。但我们发现,在上市公司涉矿的背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部分公司主业持续不振,甚至一度濒临亏损;另外一些公司则借涉矿之名,倒卖矿资源补充现金流;更有一些ST公司涉矿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注资以保住壳资源。
但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目的涉矿,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涉矿公司尚未正式经营矿资源,也未形成实质性的业绩,更无法预期矿资源的后续回报。换言之,上述涉矿公司多数仅停留在立项或探矿阶段,而从探矿到产生经济效益往往旷日持久,并且多数公司并无经营矿资源的经验,涉矿无异于盲人摸象。
中安文化基金执行董事魏华指出,“矿业投资周期长,管理亦需要专业化,全民涉矿未来风险极大。”中银国际投资顾问熊天恩亦指出,上市公司涉矿面临的成本包括增值税、资源税、所得税、土地赎买费及管理费等,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支付该成本,因此盲目涉矿风险极大。
现象:涉矿公司层出不穷
在2010年之前,上市公司大面积涉矿的现象并不普遍,但2011年以来,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步走熊,A股市场涉矿股遍地开花。虽然并无证据表明上市公司涉矿与二级市场的因果关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逢上市公司发布涉矿公告时,二级市场则为之疯狂,走出与大指数迥然不同的牛市格局。
如西藏发展去年参股成立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拟涉足稀土业,由此点燃西藏发展的“稀土热”,其股价两月之内涨逾200%;又如盛屯矿业年初宣布定增融资15亿元收购铅锌矿后,其股价连续涨停。而近期的科学城(000975)及永安林业(000663)则显得更为强势,其中科学城拟收购银矿,永安林业则据传拥有稀土矿。
在众多的涉矿公司中,盛屯矿业(600711)、兴业矿业(000426)及海亮股份(002203)等本身隶属于有色行业,涉矿无可厚非,但更多涉矿公司的则是非有色类企业。据统计,目前A股涉矿企业约为75家,分别来自房地产、钢铁、旅游、建材等行业,甚至还包括酿酒、生物制药、纺织等领域,业务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分析人士称,近两年来的涉矿热潮充分说明了涉矿并非矿企的专属,不管是酿酒还是制药,理论上只要有闲置资金均可涉矿。
而对于涉矿的具体种类则是五花八门,如中捷股份涉足铜矿,TCL集团(000100)涉足煤矿,苏宁环球(000718)是金矿,科学城是银矿,斯米克是瓷石矿。此外,还有锰矿、锡矿、石墨矿等。
“一般投资者能够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可涉足,不能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同样涉足。若无必要的监管,则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矿,而每一个矿后面都是一个概念。”某论坛如是表示。
据了解,法律及监管层面对于上市公司涉矿并无明确的规定,换言之,上市公司涉足与其主业毫不相关的矿业并不承担法律风险。若上市公司最终确能成功购矿并合理经营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一旦收购计划流产或矿业经营不利,则上市公司也无须为此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涉矿公司非但没有正式经营矿业,甚至尚未完成前期的洽谈、勘探、融资等工作,所谓的“涉矿”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流产的可能性较大。
原因:涉矿公司各怀鬼胎
在二级市场爆炒涉矿概念并一度引发“沾矿则涨”行情的同时,涉矿公司并未因涉矿而使经营业绩大幅改善,即此前市场所预期的业绩市场并未实现。有分析师曾指出,涉矿与业绩增长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矿资源的盈利能力未必强于涉矿企业的主业,对此,涉矿企业应心知肚明。然而问题是,在明知涉矿难以快速改善公司盈利前景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何以纷纷涉足矿业?
业内人士指出,除正常涉矿外,多数上市公司涉矿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猜测,此类公司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主业不振甚至难以为继,现金流短缺以致濒于断裂。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往往会寻求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多元化经营又可解读为原有业务“做不下去了”,相对于其他业务,涉矿所面临的市场培育风险相对较小,因而上市公司纷纷买矿,如TCL集团、中捷股份等。
自去年营收突破600亿元之后,TCL集团曾高调宣称将尽快实现千亿元的销售目标,但TCL集团的“豪言壮语”并不能掩盖公司目前的颓势。数据显示,TCL集团2011年的营业利润为12亿元,但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支净额高达11亿元,即TCL集团半数以上的利润并不来自于主业。
2010年的情况则更为糟糕,TCL集团账面上的净利润为4亿元,但营业利润却为-1.6亿元,若TCL集团未能在主业之外获得大量的营业外收入,则公司的财务数据将极为难看。中金公司指出,TCL集团经营性盈利能力不足,而长江证券则指出TCL集团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且高额折旧将成为公司的隐忧。
种种迹象表明,TCL集团重塑往昔辉煌的难度较大,于是,公司于今年4月份顺势推出涉矿计划,拟在新疆开发煤炭资源,但截至目前,TCL集团并未取得勘探权,涉矿一说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中捷股份也面临这类似情况,受市场低迷影响,公司产品持续遭受冷遇,今年首季净利大幅下滑62%,上半年净利则预减60%-90%,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公司的当务之急,因此中捷股份才在缝纫机业务之外涉足铜矿业。
相比于TCL集团,苏宁环球、华业地产(600240)等地产类公司涉矿的动力则更为充足,毕竟TCL集团现金流依然充裕,而苏宁环球等公司的现金流则岌岌可危。
苏宁环球近两年来业绩滞涨,明显不如招保万金等一线地产,而在现金流方面,苏宁环球的窘迫现状则更为明显,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5亿元、-34亿元、-9亿元,而同期的万科A(000002)账面上则有几十亿元的现金。为此,苏宁环球于去年末将经营范围增至矿产、电力等领域,意图开展多元化经营。当时曾有业内人士质疑,苏宁环球涉足并不熟悉的矿业,或是为了对冲当前的宏观调控,一旦楼市回暖,苏宁环球极有可能重返房地产,届时,苏宁环球将变卖矿业资源,实现套利。
另外几家上市房企华业地产、新湖中宝(600208)也依葫芦画瓢,先后发布公告进军矿业。华业地产每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5亿元,而新湖中宝近两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25亿元。另据分析称,即便矿业资源在短期内不能盈利,涉矿企业也可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融资,由此弥补地产融资遭遇困境的尴尬。
与前述涉矿原因不同的是,部分ST公司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然蓄谋涉矿则似乎不容易理解。目前A股上市公司约有9家ST企业具备涉矿概念,以ST梅雁(600868)为例,公司去年净利不足千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6%,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2000万元。若依照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新规,则ST梅雁退市几率极高,但从公司历来年的重组来看,公司高层正极力挽救濒于危局的ST梅雁,涉矿便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2011年3月以来,ST梅雁涉矿传闻不绝于耳,公司高层亦曾表示公司确实涉矿,并且有市场追捧的锑矿。结果ST梅雁股价大涨,壳资源价值大幅提升,但最终的结果是,前述锑矿并未增厚ST梅雁的业绩。业内人士指出,ST公司免予退市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保壳”,寻找并购方供后者借壳上市。若壳资源价值较高,则公司原股东可获得不菲的出让价,或以此为筹码在新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一席之地。ST梅雁声称拥有锑矿资源导致股价于去年一度大涨,与“保壳”不无关系。不可到过目前为止,ST梅雁并未成功置出壳资源,监管层关于禁炒壳资源的规定则无疑令ST梅雁前景更为悲观。
还有一类公司涉矿理由则更为隐秘,如多伦股份(600696)于去年6月一度被传将涉足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稀土资源。虽然最终证实前述传闻不实,但多伦股份对于业界的传闻及股价的异动不置可否,直到多伦股份股价翻倍之后,公司才出面澄清。而在此期间,多伦股份大股东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却借机减持1600万股,套现1.6亿元。在多伦股份发布澄清公告后,其股价崩盘式下跌,但大股东却实现了高位套现。
斯米克同样如此,公司今年3月份公告称旗下瓷石矿储量暴增近500倍,消息传出,斯米克股价连续涨停。而在公布前述“利好”消息之后的不久,公司2011年年报及2012年一季报先后出炉,合计亏损2.3亿元。面对巨额亏损,斯米克两大股东借涉矿利好联袂减持,大股东斯米克工业有限公司减持约80万股,二股东太平洋数码有限公司则巨量减持约800万股。虽然瓷石矿盈利预期极不明朗,但斯米克的两股东却赚得盆满钵满。
结论:涉矿公司风险巨大
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涉及能源及矿业的并购案例即达60余起,涉及金额超500亿元。但与矿业并购市场的火爆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是,上述矿业并未给涉矿公司带来超额的业绩,甚至还不及预期,如啤酒花子公司曾获得探矿权,但财务数据表明,公司营收与矿业无任何关系。再如天山纺织(000813)也曾涉矿,但公司今年来业绩毫无起色,去年仅盈利300万元,今年一季度则亏损250万元。
另有一些上市公司,涉矿自始至终都未实际运作,如西藏发展、ST梅雁等,仅将涉矿作为概念。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多数涉矿公司此前并无经营矿业的实际经验,这些公司想当然的认为出资买矿继而卖矿即可实现盈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了解,国内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较为分散,且多数矿产属贫矿,开采成本极高,资金实力不达标的企业根本难以成功采矿,而涉矿上市公司往往在资金方面并不充裕,因而最终未能将矿产资源转化为业绩。
此外,从购矿到经营,涉及到勘探、评估、采购、环评等众多流程,需获得探矿权、采矿权等众多许可证,往往历时数年之久,耗费大量资金与人力。若上市公司确实有意经营矿产资源,则会依照上述程序逐一实施,但大部分公司希冀矿业能在短期内释放业绩,但最终却并未如愿。
分析指出,矿产资源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经营与投资,经营矿资源并不适合每一家涉矿企业,而投资却具有普适性。所谓投资,是指低价卖矿高价卖矿,从中获得差价。不过,矿产资源的价格走势并不取决于涉矿企业,上市公司无法保证低买高卖,一旦高位买进,则将陷入高成本存货的境地。今年以来,科学城、中捷股份等先后涉矿,但不管是铜还是银,今年价格均持续大跌,若科学城等涉矿公司仅将矿业作投资处理,则无疑将高位被套。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若非政府主导,则上市公司涉矿失败的概率极高,民生证券亦指出,涉矿并非中小上市公司所能掌控的。
而对于二级市场疯炒涉矿概念,国联证券认为极度危险。该券商研究员表示,中小投资者由于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并不能“抄涉矿公司的底”,只能中途抬轿,而涉矿失败的概率又相对较高,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时撤离,最终难免被套。
另有分析指出,矿业资源价值难以评估,甚至连上市公司自己都不一定能准确评估,中小投资者更加无法获悉矿业资源的准确资料,由此导致涉矿股的投资机会难以把握,投资者贸然参与涉矿股的炒作,与赌博无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共有逾70家上市公司涉矿;今年以来,则有包括斯米克(002162)、中捷股份(002021)等在内的约20家公司涉矿,先后引发二级市场的爆炒。但我们发现,在上市公司涉矿的背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部分公司主业持续不振,甚至一度濒临亏损;另外一些公司则借涉矿之名,倒卖矿资源补充现金流;更有一些ST公司涉矿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注资以保住壳资源。
但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目的涉矿,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涉矿公司尚未正式经营矿资源,也未形成实质性的业绩,更无法预期矿资源的后续回报。换言之,上述涉矿公司多数仅停留在立项或探矿阶段,而从探矿到产生经济效益往往旷日持久,并且多数公司并无经营矿资源的经验,涉矿无异于盲人摸象。
中安文化基金执行董事魏华指出,“矿业投资周期长,管理亦需要专业化,全民涉矿未来风险极大。”中银国际投资顾问熊天恩亦指出,上市公司涉矿面临的成本包括增值税、资源税、所得税、土地赎买费及管理费等,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支付该成本,因此盲目涉矿风险极大。
现象:涉矿公司层出不穷
在2010年之前,上市公司大面积涉矿的现象并不普遍,但2011年以来,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步走熊,A股市场涉矿股遍地开花。虽然并无证据表明上市公司涉矿与二级市场的因果关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逢上市公司发布涉矿公告时,二级市场则为之疯狂,走出与大指数迥然不同的牛市格局。
如西藏发展去年参股成立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拟涉足稀土业,由此点燃西藏发展的“稀土热”,其股价两月之内涨逾200%;又如盛屯矿业年初宣布定增融资15亿元收购铅锌矿后,其股价连续涨停。而近期的科学城(000975)及永安林业(000663)则显得更为强势,其中科学城拟收购银矿,永安林业则据传拥有稀土矿。
在众多的涉矿公司中,盛屯矿业(600711)、兴业矿业(000426)及海亮股份(002203)等本身隶属于有色行业,涉矿无可厚非,但更多涉矿公司的则是非有色类企业。据统计,目前A股涉矿企业约为75家,分别来自房地产、钢铁、旅游、建材等行业,甚至还包括酿酒、生物制药、纺织等领域,业务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分析人士称,近两年来的涉矿热潮充分说明了涉矿并非矿企的专属,不管是酿酒还是制药,理论上只要有闲置资金均可涉矿。
而对于涉矿的具体种类则是五花八门,如中捷股份涉足铜矿,TCL集团(000100)涉足煤矿,苏宁环球(000718)是金矿,科学城是银矿,斯米克是瓷石矿。此外,还有锰矿、锡矿、石墨矿等。
“一般投资者能够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可涉足,不能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同样涉足。若无必要的监管,则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矿,而每一个矿后面都是一个概念。”某论坛如是表示。
据了解,法律及监管层面对于上市公司涉矿并无明确的规定,换言之,上市公司涉足与其主业毫不相关的矿业并不承担法律风险。若上市公司最终确能成功购矿并合理经营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一旦收购计划流产或矿业经营不利,则上市公司也无须为此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涉矿公司非但没有正式经营矿业,甚至尚未完成前期的洽谈、勘探、融资等工作,所谓的“涉矿”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流产的可能性较大。
原因:涉矿公司各怀鬼胎
在二级市场爆炒涉矿概念并一度引发“沾矿则涨”行情的同时,涉矿公司并未因涉矿而使经营业绩大幅改善,即此前市场所预期的业绩市场并未实现。有分析师曾指出,涉矿与业绩增长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矿资源的盈利能力未必强于涉矿企业的主业,对此,涉矿企业应心知肚明。然而问题是,在明知涉矿难以快速改善公司盈利前景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何以纷纷涉足矿业?
业内人士指出,除正常涉矿外,多数上市公司涉矿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猜测,此类公司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主业不振甚至难以为继,现金流短缺以致濒于断裂。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往往会寻求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多元化经营又可解读为原有业务“做不下去了”,相对于其他业务,涉矿所面临的市场培育风险相对较小,因而上市公司纷纷买矿,如TCL集团、中捷股份等。
自去年营收突破600亿元之后,TCL集团曾高调宣称将尽快实现千亿元的销售目标,但TCL集团的“豪言壮语”并不能掩盖公司目前的颓势。数据显示,TCL集团2011年的营业利润为12亿元,但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支净额高达11亿元,即TCL集团半数以上的利润并不来自于主业。
2010年的情况则更为糟糕,TCL集团账面上的净利润为4亿元,但营业利润却为-1.6亿元,若TCL集团未能在主业之外获得大量的营业外收入,则公司的财务数据将极为难看。中金公司指出,TCL集团经营性盈利能力不足,而长江证券则指出TCL集团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且高额折旧将成为公司的隐忧。
种种迹象表明,TCL集团重塑往昔辉煌的难度较大,于是,公司于今年4月份顺势推出涉矿计划,拟在新疆开发煤炭资源,但截至目前,TCL集团并未取得勘探权,涉矿一说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中捷股份也面临这类似情况,受市场低迷影响,公司产品持续遭受冷遇,今年首季净利大幅下滑62%,上半年净利则预减60%-90%,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公司的当务之急,因此中捷股份才在缝纫机业务之外涉足铜矿业。
相比于TCL集团,苏宁环球、华业地产(600240)等地产类公司涉矿的动力则更为充足,毕竟TCL集团现金流依然充裕,而苏宁环球等公司的现金流则岌岌可危。
苏宁环球近两年来业绩滞涨,明显不如招保万金等一线地产,而在现金流方面,苏宁环球的窘迫现状则更为明显,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5亿元、-34亿元、-9亿元,而同期的万科A(000002)账面上则有几十亿元的现金。为此,苏宁环球于去年末将经营范围增至矿产、电力等领域,意图开展多元化经营。当时曾有业内人士质疑,苏宁环球涉足并不熟悉的矿业,或是为了对冲当前的宏观调控,一旦楼市回暖,苏宁环球极有可能重返房地产,届时,苏宁环球将变卖矿业资源,实现套利。
另外几家上市房企华业地产、新湖中宝(600208)也依葫芦画瓢,先后发布公告进军矿业。华业地产每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5亿元,而新湖中宝近两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25亿元。另据分析称,即便矿业资源在短期内不能盈利,涉矿企业也可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融资,由此弥补地产融资遭遇困境的尴尬。
与前述涉矿原因不同的是,部分ST公司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然蓄谋涉矿则似乎不容易理解。目前A股上市公司约有9家ST企业具备涉矿概念,以ST梅雁(600868)为例,公司去年净利不足千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6%,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2000万元。若依照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新规,则ST梅雁退市几率极高,但从公司历来年的重组来看,公司高层正极力挽救濒于危局的ST梅雁,涉矿便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2011年3月以来,ST梅雁涉矿传闻不绝于耳,公司高层亦曾表示公司确实涉矿,并且有市场追捧的锑矿。结果ST梅雁股价大涨,壳资源价值大幅提升,但最终的结果是,前述锑矿并未增厚ST梅雁的业绩。业内人士指出,ST公司免予退市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保壳”,寻找并购方供后者借壳上市。若壳资源价值较高,则公司原股东可获得不菲的出让价,或以此为筹码在新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一席之地。ST梅雁声称拥有锑矿资源导致股价于去年一度大涨,与“保壳”不无关系。不可到过目前为止,ST梅雁并未成功置出壳资源,监管层关于禁炒壳资源的规定则无疑令ST梅雁前景更为悲观。
还有一类公司涉矿理由则更为隐秘,如多伦股份(600696)于去年6月一度被传将涉足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稀土资源。虽然最终证实前述传闻不实,但多伦股份对于业界的传闻及股价的异动不置可否,直到多伦股份股价翻倍之后,公司才出面澄清。而在此期间,多伦股份大股东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却借机减持1600万股,套现1.6亿元。在多伦股份发布澄清公告后,其股价崩盘式下跌,但大股东却实现了高位套现。
斯米克同样如此,公司今年3月份公告称旗下瓷石矿储量暴增近500倍,消息传出,斯米克股价连续涨停。而在公布前述“利好”消息之后的不久,公司2011年年报及2012年一季报先后出炉,合计亏损2.3亿元。面对巨额亏损,斯米克两大股东借涉矿利好联袂减持,大股东斯米克工业有限公司减持约80万股,二股东太平洋数码有限公司则巨量减持约800万股。虽然瓷石矿盈利预期极不明朗,但斯米克的两股东却赚得盆满钵满。
结论:涉矿公司风险巨大
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涉及能源及矿业的并购案例即达60余起,涉及金额超500亿元。但与矿业并购市场的火爆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是,上述矿业并未给涉矿公司带来超额的业绩,甚至还不及预期,如啤酒花子公司曾获得探矿权,但财务数据表明,公司营收与矿业无任何关系。再如天山纺织(000813)也曾涉矿,但公司今年来业绩毫无起色,去年仅盈利300万元,今年一季度则亏损250万元。
另有一些上市公司,涉矿自始至终都未实际运作,如西藏发展、ST梅雁等,仅将涉矿作为概念。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多数涉矿公司此前并无经营矿业的实际经验,这些公司想当然的认为出资买矿继而卖矿即可实现盈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了解,国内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较为分散,且多数矿产属贫矿,开采成本极高,资金实力不达标的企业根本难以成功采矿,而涉矿上市公司往往在资金方面并不充裕,因而最终未能将矿产资源转化为业绩。
此外,从购矿到经营,涉及到勘探、评估、采购、环评等众多流程,需获得探矿权、采矿权等众多许可证,往往历时数年之久,耗费大量资金与人力。若上市公司确实有意经营矿产资源,则会依照上述程序逐一实施,但大部分公司希冀矿业能在短期内释放业绩,但最终却并未如愿。
分析指出,矿产资源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经营与投资,经营矿资源并不适合每一家涉矿企业,而投资却具有普适性。所谓投资,是指低价卖矿高价卖矿,从中获得差价。不过,矿产资源的价格走势并不取决于涉矿企业,上市公司无法保证低买高卖,一旦高位买进,则将陷入高成本存货的境地。今年以来,科学城、中捷股份等先后涉矿,但不管是铜还是银,今年价格均持续大跌,若科学城等涉矿公司仅将矿业作投资处理,则无疑将高位被套。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若非政府主导,则上市公司涉矿失败的概率极高,民生证券亦指出,涉矿并非中小上市公司所能掌控的。
而对于二级市场疯炒涉矿概念,国联证券认为极度危险。该券商研究员表示,中小投资者由于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并不能“抄涉矿公司的底”,只能中途抬轿,而涉矿失败的概率又相对较高,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时撤离,最终难免被套。
另有分析指出,矿业资源价值难以评估,甚至连上市公司自己都不一定能准确评估,中小投资者更加无法获悉矿业资源的准确资料,由此导致涉矿股的投资机会难以把握,投资者贸然参与涉矿股的炒作,与赌博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