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对策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这些人才也反哺教育领域,促使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这一点在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上就已经体现出来.目前国家向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置建设,为学校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设计师对校园的规划理念多源于其对学校的印象以及自己的期待,从主观意识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功能,对校园合理规划,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使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稳定有序展开,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文章着重于研究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对策.
其他文献
历史环境新建项目要兼顾环境协调与设计创新,需要定量展开建筑策划预评价工作,避免可能的经验主义错误.文章基于城市营销理论,通过大数据方法确定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建立量化的预评价模型,以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展示中心为例,分析建筑策划预评价方法在历史环境新建项目中设计优选、深化推进的作用.
文章以观演建筑公共性缺失问题为引导,从功能、空间与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传统观演建筑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并从一些典型案例中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手法,归纳出观演建筑公共性营造策略:功能的复合化、空间的灵活化以及形式的开放化,为提升观演建筑的公共性提供借鉴.
文章主要通过对东北某高校图书馆建筑室外场地与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特点的分析以及比较,并以此建筑为例进行平灾结合的室内外转换设计,以期为今后我国城市中文化建筑防灾避难场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医院建筑迎来了发展建设的热潮.医院建筑功能庞杂、流线复杂,借助项目数据平台,结合准确高效的后评估成果,能够有效协助建筑师在设计时对医院建筑空间的把控,更加贴合患者的使用需求.基于项目数据平台对资料分析整理,对已建项目进行空间使用后评估,将建筑空间需求转化为项目量化指标,使医院项目后评估的进行更加科学合理、有据可依,使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更加清晰明确、有逻辑性.
以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人空间圈理论为出发点,其实验证明了,人的前向空间需求范围比向后方所需的范围大.文章以此为基础,证明此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建筑空间中,并分析了个人空间与建筑空间在前后方位上存在这种关联的原因,最后通过相关数据整理,发现建筑的前后距离比值在同类建筑中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同种类建筑中有所差异.文章认为这是由建筑的商业与权力属性所决定的.
随着体验式消费模式的兴起,商业综合体屋顶作为可以开拓体验式消费的新场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网络、期刊文献、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总结影响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形态与交通组织的类型,以及它们在商业综合体建筑屋顶空间使用中表达出的特征,对其设计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不断进步发展,中小学校也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21世纪开始,中小学校大都呈现分散式、行列式的布局特点.但近年来,在城市化的推进下,面对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条件,中小学校应当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素质教育下校园设计也应当更加注重功能之间的联系和空间特色的营造.而采用分散式、行列式布局模式的城市中小学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凸显出许多矛盾,亟待变革的来临,这也引发了诸多设计师和学者们的思考.在此背景下,综合体理念开始被应用在中小学校的设计中,中小学校园综合体应运而生.
高校学生配套服务空间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起到满足日常生活、增进相互交往和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和校园凝聚力的体现.文章基于学生配套服务空间的发展,选取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四类典型案例,对综合服务楼、学生街或学生文化长廊、一流社区及散点布置的空间形式进行分析,探究当代学生配套服务空间的布局特征、原则和发展方向.
室外公共空间活力是产业园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对其活力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文章以合肥市两个开放式产业园为例,通过SD法定量地评价分析被调查者对其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力感知,最后总结出产业园区室外公共空间活力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即使用者体验感和基本需求、交通流线的可达性便捷性、园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在“新基建”理念的浪潮下,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园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家市场发展布局的热点工程.与传统基建相比,数据产业是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以华仓云计算南京智慧产业园为例,探索BIM技术在数据中心产业园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总结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应用的优点与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