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与思想家,史铁生在其作品中对“生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并从苦难、宿命、死亡、意义等不同的方面给以阐释,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作品生命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而在中国当代文坛里,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其质朴的文风、敏锐的思索及残缺的身体在作品中执著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诉说着关于生命的健全而丰硕的思想。
一生命与苦难
就本身而言,史铁生无疑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在“文革”年代的青春岁月里,成为贫困而偏僻的西部土地上一位“知青”。然而,厄运之神似乎对他特别地“青睐”,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如春花灿烂般的生命从此被拘囿在轮椅之上。这从天而降的厄运,一下把他丢入了黑暗的深渊。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这残酷无情、艰难无助的现实,对他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
生命的苦难却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他在绝望中不停的挣扎,终于找寻到生命意义,开始感悟到生命灿烂之时,厄运再次降临——作为其生命支柱与目的的母亲远离而去。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悲痛与惶恐啊!就在这种悲痛和惶恐中,作家开始深刻体会到母亲当初生之艰难和母亲活着时所承受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在儿子残疾后是那样悲伤,可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又不得不把悲伤压在心底。她内心的痛苦焦虑,比儿子更甚几倍。
母亲在活着的时候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那么其他人呢?那一位认真练唱的小伙子、那个扑鸟的汉子、还有那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豪爽的饮酒老人尤其是那个总是与幸运之神相差一步的長跑朋友和那令人心痛的漂亮弱智的姑娘,他们的生活、生存给史铁生以深深的触动和感悟,生命是如此不公又是如此的无奈!在这个园子里,作家仿佛看到来到这世界的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煎熬。
在对自身厄运、母亲苦痛和人类其他苦难的观照和体味中,史铁生看到了生命残缺和苦难的普遍和偶然。残缺和苦难,就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并且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计,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不可逃避的苦难,注定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二人之宿命
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曾表露这样的观点:个体存在即一种宿命。人在命运的偶然性面前表现出被决定的无力感。
在多部作品中,史铁生表达着对命运无常的感喟。《山顶上的传说》中的残疾青年,遭遇一种身份悖论:由于身患残疾,他爱谁就要远离谁。《原罪·宿命》中那个前程似锦的小伙子,只因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便使出国深造、恋爱结婚等美好的前途永远告别了他。这一类“残疾”、“瘫痪”直至“死亡”的忧伤故事,和史铁生自身的现实,导致他对人的自由选择可能性的质疑。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史铁生在接受这个观点的同时又怀疑人的主体性在“上帝”面前的力量。正是这种被弃感和被不平等对待的屈辱感促使他去寻找一种价值和理念作为心灵的平衡剂。所以“上帝”这个词在史铁生笔下具有某种实在的意义,上帝总是会令人想起主宰人类和世界的神秘力量,也就是命运或者说宿命力量的最高化身。
其实,宿命意识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内心冲突:宿命意识与人的意志自主性的冲突。所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出现了奔走呼号,奋力追求爱与平等的权利的人物形象。《足球》中那几个拼命摇动轮椅的青年是为了在观看到健全的体魄在绿茵场上拼杀的同时满足自己被“命运”的无形之手剥夺的权利;《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瘸了一条腿的青年,奔走在大街小巷是为了寻找象征爱情自由与平等的鸽子;《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在日夜奔忙、不停地弹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毒药》中一个人因为了解死是无可逃避的“目的”,而尝试着活出了意义。尽管命运充满偶然性(或宿命感),人却可以在过程的体验中超越命运无着的痛苦,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三生命与死亡
死亡这个问题是一个极深奥的主题,它一直使人类感到烦恼,使之难以自拔。“不为死亡问题而烦恼就等于把这一主题从哲学中排除出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组矛盾组合体难以拆散。”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经受苦难和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的畏惧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个自我的存在,才会真正体验到自我的这个畏惧的实质。从死的角度思考生,通过对死的探究,寻找生的意义,这是史铁生作品不同于他人之处。
史铁生爱谈死,死在他的作品中是个永恒的话题。双腿残疾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把自己推到地坛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几年,最后终于明白: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毒药》这部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阐释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理解:在那个虚构的岛上人们竞相以培养怪鱼为能事,老人因养不出惊世骇俗的怪鱼而万念俱灰,一心想死,当他求得两颗毒药,想结束自己生命时,立即觉得全身放松,反而想要活下去,于是他飘离海岛,勇敢地经历生活的风浪,体验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的事。两颗毒药,不但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反而将生命从死亡边缘拯救出来,体会了生命的真谛与真实的意义。
《我之舞》的主人公在绝望中抛弃死亡,选择生存,死由原本的沉重变为释然的轻,其实“死,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同时,是一个灿烂的开始”。
打破对死亡的恐惧,享受生命,追求生命的过程,这便是史铁生对待死亡的态度。“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四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史铁生一直在作不懈的思索和探讨。如:“地球终要毁灭,那么人的百般奋斗究竟意义何在?”“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经过漫长的思考和跋涉,史铁生终于领悟到:人要挣脱生命的困境,由有限走向无限,人就必须挣脱现实的蛛网,由拘泥于现实经验世界走向精神想象世界,以在精神的超越与灵魂飞升中感受人类生命的永恒,生命的真义就在这里!
在具体小说创作中,史铁生是让笔下的人物以西西弗斯日复一日、顽强不屈推巨石的精神方法来展现他的生存理念。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命系琴弦,他终日奔波,走乡串户,只是为了去抓师父留在弦盒中的能使眼睛看见东西的神奇药方。他五十年如一日,满怀希望、激情、紧张、欢乐地弹琴说书。当他在焦急和期待中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时,他却发现,确证他为之奋斗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的心弦断了,变得“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至此,老瞎子才明白师父最后的话“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的确切含义。为了让小瞎子有“奔头”地活下去,他仿照师父曾经的作为,把这个虚幻的神话传给了小瞎子,且告诉他一定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目的虽为虚设,可生命没有它,真的不行!
史铁生就是这样借人物的思想与精神来阐明了他对生命真义的理解: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人以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限度的主观努力,进行最大限度的价值创造,以在创造过程中体验自我精神的自由、完整和心灵的开放、升华来实现生命的壮丽与辉煌。
史铁生在作品中对生命全方位、深入的执著探究与思索,在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审美范畴达到哲学高度的同时,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从而对生命更加敬畏与慎重。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 史铁生:《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3] 史铁生:《答自己问》,《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陈丽霞,女,1975—,河南鹤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作品生命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而在中国当代文坛里,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其质朴的文风、敏锐的思索及残缺的身体在作品中执著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诉说着关于生命的健全而丰硕的思想。
一生命与苦难
就本身而言,史铁生无疑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在“文革”年代的青春岁月里,成为贫困而偏僻的西部土地上一位“知青”。然而,厄运之神似乎对他特别地“青睐”,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如春花灿烂般的生命从此被拘囿在轮椅之上。这从天而降的厄运,一下把他丢入了黑暗的深渊。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这残酷无情、艰难无助的现实,对他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
生命的苦难却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他在绝望中不停的挣扎,终于找寻到生命意义,开始感悟到生命灿烂之时,厄运再次降临——作为其生命支柱与目的的母亲远离而去。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悲痛与惶恐啊!就在这种悲痛和惶恐中,作家开始深刻体会到母亲当初生之艰难和母亲活着时所承受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在儿子残疾后是那样悲伤,可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又不得不把悲伤压在心底。她内心的痛苦焦虑,比儿子更甚几倍。
母亲在活着的时候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那么其他人呢?那一位认真练唱的小伙子、那个扑鸟的汉子、还有那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豪爽的饮酒老人尤其是那个总是与幸运之神相差一步的長跑朋友和那令人心痛的漂亮弱智的姑娘,他们的生活、生存给史铁生以深深的触动和感悟,生命是如此不公又是如此的无奈!在这个园子里,作家仿佛看到来到这世界的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煎熬。
在对自身厄运、母亲苦痛和人类其他苦难的观照和体味中,史铁生看到了生命残缺和苦难的普遍和偶然。残缺和苦难,就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并且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计,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不可逃避的苦难,注定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二人之宿命
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曾表露这样的观点:个体存在即一种宿命。人在命运的偶然性面前表现出被决定的无力感。
在多部作品中,史铁生表达着对命运无常的感喟。《山顶上的传说》中的残疾青年,遭遇一种身份悖论:由于身患残疾,他爱谁就要远离谁。《原罪·宿命》中那个前程似锦的小伙子,只因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便使出国深造、恋爱结婚等美好的前途永远告别了他。这一类“残疾”、“瘫痪”直至“死亡”的忧伤故事,和史铁生自身的现实,导致他对人的自由选择可能性的质疑。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史铁生在接受这个观点的同时又怀疑人的主体性在“上帝”面前的力量。正是这种被弃感和被不平等对待的屈辱感促使他去寻找一种价值和理念作为心灵的平衡剂。所以“上帝”这个词在史铁生笔下具有某种实在的意义,上帝总是会令人想起主宰人类和世界的神秘力量,也就是命运或者说宿命力量的最高化身。
其实,宿命意识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内心冲突:宿命意识与人的意志自主性的冲突。所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出现了奔走呼号,奋力追求爱与平等的权利的人物形象。《足球》中那几个拼命摇动轮椅的青年是为了在观看到健全的体魄在绿茵场上拼杀的同时满足自己被“命运”的无形之手剥夺的权利;《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瘸了一条腿的青年,奔走在大街小巷是为了寻找象征爱情自由与平等的鸽子;《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在日夜奔忙、不停地弹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毒药》中一个人因为了解死是无可逃避的“目的”,而尝试着活出了意义。尽管命运充满偶然性(或宿命感),人却可以在过程的体验中超越命运无着的痛苦,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三生命与死亡
死亡这个问题是一个极深奥的主题,它一直使人类感到烦恼,使之难以自拔。“不为死亡问题而烦恼就等于把这一主题从哲学中排除出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组矛盾组合体难以拆散。”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经受苦难和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的畏惧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个自我的存在,才会真正体验到自我的这个畏惧的实质。从死的角度思考生,通过对死的探究,寻找生的意义,这是史铁生作品不同于他人之处。
史铁生爱谈死,死在他的作品中是个永恒的话题。双腿残疾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把自己推到地坛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几年,最后终于明白: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毒药》这部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阐释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理解:在那个虚构的岛上人们竞相以培养怪鱼为能事,老人因养不出惊世骇俗的怪鱼而万念俱灰,一心想死,当他求得两颗毒药,想结束自己生命时,立即觉得全身放松,反而想要活下去,于是他飘离海岛,勇敢地经历生活的风浪,体验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的事。两颗毒药,不但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反而将生命从死亡边缘拯救出来,体会了生命的真谛与真实的意义。
《我之舞》的主人公在绝望中抛弃死亡,选择生存,死由原本的沉重变为释然的轻,其实“死,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同时,是一个灿烂的开始”。
打破对死亡的恐惧,享受生命,追求生命的过程,这便是史铁生对待死亡的态度。“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四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史铁生一直在作不懈的思索和探讨。如:“地球终要毁灭,那么人的百般奋斗究竟意义何在?”“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经过漫长的思考和跋涉,史铁生终于领悟到:人要挣脱生命的困境,由有限走向无限,人就必须挣脱现实的蛛网,由拘泥于现实经验世界走向精神想象世界,以在精神的超越与灵魂飞升中感受人类生命的永恒,生命的真义就在这里!
在具体小说创作中,史铁生是让笔下的人物以西西弗斯日复一日、顽强不屈推巨石的精神方法来展现他的生存理念。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命系琴弦,他终日奔波,走乡串户,只是为了去抓师父留在弦盒中的能使眼睛看见东西的神奇药方。他五十年如一日,满怀希望、激情、紧张、欢乐地弹琴说书。当他在焦急和期待中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时,他却发现,确证他为之奋斗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的心弦断了,变得“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至此,老瞎子才明白师父最后的话“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的确切含义。为了让小瞎子有“奔头”地活下去,他仿照师父曾经的作为,把这个虚幻的神话传给了小瞎子,且告诉他一定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目的虽为虚设,可生命没有它,真的不行!
史铁生就是这样借人物的思想与精神来阐明了他对生命真义的理解: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人以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限度的主观努力,进行最大限度的价值创造,以在创造过程中体验自我精神的自由、完整和心灵的开放、升华来实现生命的壮丽与辉煌。
史铁生在作品中对生命全方位、深入的执著探究与思索,在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审美范畴达到哲学高度的同时,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从而对生命更加敬畏与慎重。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 史铁生:《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3] 史铁生:《答自己问》,《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陈丽霞,女,1975—,河南鹤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