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作品中对“生命”的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hu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与思想家,史铁生在其作品中对“生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并从苦难、宿命、死亡、意义等不同的方面给以阐释,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作品生命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而在中国当代文坛里,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其质朴的文风、敏锐的思索及残缺的身体在作品中执著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诉说着关于生命的健全而丰硕的思想。
  
  一生命与苦难
  
  就本身而言,史铁生无疑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在“文革”年代的青春岁月里,成为贫困而偏僻的西部土地上一位“知青”。然而,厄运之神似乎对他特别地“青睐”,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如春花灿烂般的生命从此被拘囿在轮椅之上。这从天而降的厄运,一下把他丢入了黑暗的深渊。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这残酷无情、艰难无助的现实,对他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
  生命的苦难却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他在绝望中不停的挣扎,终于找寻到生命意义,开始感悟到生命灿烂之时,厄运再次降临——作为其生命支柱与目的的母亲远离而去。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悲痛与惶恐啊!就在这种悲痛和惶恐中,作家开始深刻体会到母亲当初生之艰难和母亲活着时所承受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在儿子残疾后是那样悲伤,可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又不得不把悲伤压在心底。她内心的痛苦焦虑,比儿子更甚几倍。
  母亲在活着的时候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那么其他人呢?那一位认真练唱的小伙子、那个扑鸟的汉子、还有那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豪爽的饮酒老人尤其是那个总是与幸运之神相差一步的長跑朋友和那令人心痛的漂亮弱智的姑娘,他们的生活、生存给史铁生以深深的触动和感悟,生命是如此不公又是如此的无奈!在这个园子里,作家仿佛看到来到这世界的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煎熬。
  在对自身厄运、母亲苦痛和人类其他苦难的观照和体味中,史铁生看到了生命残缺和苦难的普遍和偶然。残缺和苦难,就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并且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计,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不可逃避的苦难,注定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二人之宿命
  
  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曾表露这样的观点:个体存在即一种宿命。人在命运的偶然性面前表现出被决定的无力感。
  在多部作品中,史铁生表达着对命运无常的感喟。《山顶上的传说》中的残疾青年,遭遇一种身份悖论:由于身患残疾,他爱谁就要远离谁。《原罪·宿命》中那个前程似锦的小伙子,只因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便使出国深造、恋爱结婚等美好的前途永远告别了他。这一类“残疾”、“瘫痪”直至“死亡”的忧伤故事,和史铁生自身的现实,导致他对人的自由选择可能性的质疑。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史铁生在接受这个观点的同时又怀疑人的主体性在“上帝”面前的力量。正是这种被弃感和被不平等对待的屈辱感促使他去寻找一种价值和理念作为心灵的平衡剂。所以“上帝”这个词在史铁生笔下具有某种实在的意义,上帝总是会令人想起主宰人类和世界的神秘力量,也就是命运或者说宿命力量的最高化身。
  其实,宿命意识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内心冲突:宿命意识与人的意志自主性的冲突。所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出现了奔走呼号,奋力追求爱与平等的权利的人物形象。《足球》中那几个拼命摇动轮椅的青年是为了在观看到健全的体魄在绿茵场上拼杀的同时满足自己被“命运”的无形之手剥夺的权利;《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瘸了一条腿的青年,奔走在大街小巷是为了寻找象征爱情自由与平等的鸽子;《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在日夜奔忙、不停地弹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毒药》中一个人因为了解死是无可逃避的“目的”,而尝试着活出了意义。尽管命运充满偶然性(或宿命感),人却可以在过程的体验中超越命运无着的痛苦,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三生命与死亡
  
  死亡这个问题是一个极深奥的主题,它一直使人类感到烦恼,使之难以自拔。“不为死亡问题而烦恼就等于把这一主题从哲学中排除出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组矛盾组合体难以拆散。”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经受苦难和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的畏惧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个自我的存在,才会真正体验到自我的这个畏惧的实质。从死的角度思考生,通过对死的探究,寻找生的意义,这是史铁生作品不同于他人之处。
  史铁生爱谈死,死在他的作品中是个永恒的话题。双腿残疾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把自己推到地坛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几年,最后终于明白: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毒药》这部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阐释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理解:在那个虚构的岛上人们竞相以培养怪鱼为能事,老人因养不出惊世骇俗的怪鱼而万念俱灰,一心想死,当他求得两颗毒药,想结束自己生命时,立即觉得全身放松,反而想要活下去,于是他飘离海岛,勇敢地经历生活的风浪,体验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的事。两颗毒药,不但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反而将生命从死亡边缘拯救出来,体会了生命的真谛与真实的意义。
  《我之舞》的主人公在绝望中抛弃死亡,选择生存,死由原本的沉重变为释然的轻,其实“死,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同时,是一个灿烂的开始”。
  打破对死亡的恐惧,享受生命,追求生命的过程,这便是史铁生对待死亡的态度。“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四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史铁生一直在作不懈的思索和探讨。如:“地球终要毁灭,那么人的百般奋斗究竟意义何在?”“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经过漫长的思考和跋涉,史铁生终于领悟到:人要挣脱生命的困境,由有限走向无限,人就必须挣脱现实的蛛网,由拘泥于现实经验世界走向精神想象世界,以在精神的超越与灵魂飞升中感受人类生命的永恒,生命的真义就在这里!
  在具体小说创作中,史铁生是让笔下的人物以西西弗斯日复一日、顽强不屈推巨石的精神方法来展现他的生存理念。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命系琴弦,他终日奔波,走乡串户,只是为了去抓师父留在弦盒中的能使眼睛看见东西的神奇药方。他五十年如一日,满怀希望、激情、紧张、欢乐地弹琴说书。当他在焦急和期待中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时,他却发现,确证他为之奋斗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的心弦断了,变得“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至此,老瞎子才明白师父最后的话“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的确切含义。为了让小瞎子有“奔头”地活下去,他仿照师父曾经的作为,把这个虚幻的神话传给了小瞎子,且告诉他一定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目的虽为虚设,可生命没有它,真的不行!
  史铁生就是这样借人物的思想与精神来阐明了他对生命真义的理解: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人以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限度的主观努力,进行最大限度的价值创造,以在创造过程中体验自我精神的自由、完整和心灵的开放、升华来实现生命的壮丽与辉煌。
  史铁生在作品中对生命全方位、深入的执著探究与思索,在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审美范畴达到哲学高度的同时,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从而对生命更加敬畏与慎重。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 史铁生:《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3] 史铁生:《答自己问》,《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陈丽霞,女,1975—,河南鹤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我家养了两只可爱的小乌龟。  小乌龟可爱极了,它们全身穿着深绿色的外壳,好像那坚不可摧的铠甲。它们的头是三角形的,像一个个蛇头。脖子能伸展自如,如同弹簧一样。眼睛乌黑乌黑的,小小的,就像两颗黑芝麻。如果不看仔细还真看不清楚呢!  小乌龟非常淘气,它们有时喜欢爬到大乌龟身上,在叠罗汉呢;有时还你争我斗,打得不可开交;有时也偷偷爬出水缸“越狱”,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伸出手指点了点小乌龟,小乌龟害怕得
期刊
前几天,邻居家的爷爷送给我们家两只鸟,听妈妈说这种鸟叫“鹧鸪”。  鹧鸪好可爱呀,它的头小小的,嘴巴又细又长,像一根绣花针。眼睛黑溜溜的有黄豆大小。身上的羽毛是黑褐色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脖子上有黑白色的花纹,真像一位男士戴上了领带。  我喜欢看鹧鸪,尤其喜欢看它们吃食的样子。我一放学就飞快地跑到鸟笼旁,拿一些米和水,打开笼子的小窗口,小心翼翼地把食物放进去,再看它们如何吃食物。鹧鸪先站在装有水
期刊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时代都有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也许是奥特曼、蓝精灵、功夫熊猫、狮子王,也许是一个毛绒公仔、一只形状特别的笔袋、一条名叫布布的小狗……  它们是那样的鲜活生动,想起它们来,你的嘴角就会挂起微笑。  你想过要把你和它之间的故事写出来吗?那些点点滴滴,那些深情厚谊。  连连看  以下的四幅图里,有四个陪伴着全世界孩子长大的“好朋友”,你认识它们吗?  你知道它们分别出自哪本书或哪
期刊
《百合花》 陳诗怡 6岁
期刊
原 文:  我家的晚饭  妈妈在厨房里淘米、烧饭、切菜、煮汤,很快就把晚饭做好了。  妈妈端出饭菜来,一共是三菜一汤:炒青菜,红烧鲫鱼,胡萝卜炒花菜,还有一个海带骨头汤。  大家拿出筷子,去夹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我们都夸妈妈烧的菜好吃,妈妈听了笑瞇眯的。  美容师建议:  这篇写话用三个小段,把我们家今天吃的晚饭写出来了,简单告诉大家一晚饭是谁做的,是怎么做的;二做了哪些菜;三大家品尝了菜的味道怎样
期刊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仔细看看他长得怎么样?从中可以发现他有什么爱好特点?  词语加油站:  清爽可口 色香味俱全 热腾腾 香喷喷  香气扑鼻 胃口大开 大饱口福  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垂涎三尺  小贴士:  1.小朋友们一定都吃過妈妈做的菜,你对他们做的菜有什么感想吗?请你按照上面提示的思路,给大家介绍一两道菜吧。  2.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问一问妈妈这道菜的做法,赞扬一下他们的厨艺,跟妈妈交流
期刊
一到北海道,我最想看到的是雪,最想摸到的也是雪,最想感受到的还是雪。  北海道的雪是细腻、香甜的。在札幌吃饭的路上,我用手在旁边的雪堆里挖雪洞,雪摸着像棉花,看着像奶油,輕轻柔柔、香香甜甜,双手似乎感受不到它的冰凉。远处一座座雪山,像打翻的奶油罐,奶油全部都流出来了,让人垂涎欲滴。我弯下腰用双手捧起一层层的雪,撒向天空,我兴奋地在雪地里打滚,几乎融化到雪里去了。  北海道的雪也是调皮、可爱的。雪地
期刊
《暮光之城》系列是由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所著的扣人心弦的(Twilight)吸血鬼与青春题材结合的惊险小说,被称为后“哈利·波特时代”的魔幻巨著。由《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改编的影片在2008年秋冬档上映,这部投资仅为3500万美元的吸血鬼青春片,在本土捞回了接近两亿美元的超高票房。——编者    《暮光之城》的众多忠实小粉丝们都知道,从幼稚到成熟的艰难转变
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文坛中,宗璞女士与汪曾祺先生远离文坛的喧嚣,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自由、自在地写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与诗意化的文字写作,是两位创作中的共同特色。他们的创作不仅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中国高层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两个不同群落间的延伸与传承;而且还大大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开放性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众多作家向外寻找文学养料之时,这二位先生的写作却有力地再现了中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叙事策略切入,仅就叙事视角、叙事与隐喻、人性关怀等方面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阿来叙事策略人性关怀文化诉求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以西藏为题材、以智障儿的叙事视角为我们述说了文学作为人学所应有的人性关怀。《尘埃落定》以麦其土司一家命运浮沉作主线,以汉藏混血儿既傻又不傻的麦其家二少爷作叙事主人公,为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