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阵阵《红楼梦》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风风火火的红楼海选还未淡出大家的记忆,三年来又经历了导演更换、演员造型遭质疑等一系列的风波,新红楼自筹拍以来,本身就像一部曲折离奇的连续剧,满足了一众看客们的猎奇心态。6月26日起,李少红版的50集电视剧《红楼梦》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导演李少红在开播前表示过 “对待各种声音,我早已做好准备”,但这一次的批评声可比预料中来得更尖刻,严苛的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是女流之辈,小演员们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而手下留情。从网上的调查来看,目前对新红楼的主要非议集中在:演员表演稚嫩,念台词像背书;造型雷人,“黄瓜片”“铜钱头”不符合大众审美;节奏太慢,照本宣科像教科书;配乐诡异,气氛阴森像鬼片;红楼女子加红楼公子,某些场景看起来像色情片。最让人叫绝的要数某位网友对新红楼下的这个总结: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
  有板砖派,自然就有鲜花派,其实新红楼也不乏支持者。当然这些支持者绝少来自红学家、87版《红楼梦》的忠实粉丝、读过原著的读者,他们反而是对原著基本连皮毛都谈不上懂的90后。对于他们来说,新版《红楼梦》场景服饰精美绝伦,小演员们青春靓丽,哪怕是落人话柄的晦涩文言文台词,在他们眼里也成了一件非常酷的事。
  毁也好,赞也好,新版《红楼梦》的大红盖头已经缓缓揭开了,你可以一窥它的芳容,但千万别带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它满足不了所有阶层的臆想与期待。到底该抱着什么心态去欣赏,你看完笔者的分析,或许会恍然大悟!
  
  千万别拿新老版《红楼梦》对比
  从3年前红楼人物的海选开始,新红楼就注定逃不过与87版经典红楼对比的命运。每有新造型、新片花曝光,必是一番对新版本的嗤之以鼻,对老版本的无限缅怀。其实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两者被硬拿来对比,本来就有失公允。我们何必为难一部娱乐时代诞生的消费产物呢?
  新版《红楼梦》拍了3年多,演员们培训了3个月,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算是精雕细琢。要知道老版仅演员培训就花了3年多,请来红学家天天给演员上课,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涉及,每个演员都力求从外形到气质尽可能接近原著人物。这种诚意和投入,是新版无法比拟的。87版的《红楼梦》总导演王扶林曾经在采访中谈到,为了拍摄这部古典名著,他始终怀揣着一颗丝毫不敢怠慢的敬畏之心。他告诉观众:为了拍摄《红楼梦》,从全国各地反复挑选出来的演员(不包括临时演员)达120余人,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一年半的艺术实践,才逐渐胜任工作和进入角色。扮演王熙凤的邓婕,原是川剧演员,她很会演戏;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不但外形像神似,也会写诗;而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是最后被入选的,入选后,他把原著读了四遍。正是全剧组上下本着这种对名著的敬畏之心,才有了87版的经典。
  所以自87版《红楼梦》大获成功之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很少有人敢于再去触碰这部经典名著。王扶林的徒弟高希希拒拍了,他认为恩师已经做到了极致,画上了句号;胡玫也退出了,因为“红楼选秀”出来的少男少女不是胡玫心目中的演员,在艺术上她不愿意妥协,最终选择了离开;李少红可以说是中途加入新版《红楼梦》剧组的,接受了这么一个班底,临危受命的她纵有千般本事,又怎么可能超越87版这样一个用生命演绎出来的经典呢?
  87版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陈晓旭版的林黛玉、欧阳奋强版的贾宝玉,还是邓婕版的王熙凤,都已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陈晓旭更是一生入戏,到离开那天,都没让黛玉离开过自己的身体。反观新版,一群海选出来的非专业小演员,演技明显太嫩,台词功底太差,更别提要求他们掌握《红楼梦》的精髓和人物的神韵。在网上读到红学专家蔡义江的一段话,很有感触。他说被新版《红楼梦》聘请为特约顾问,曾去给《红楼梦》的演员们上课。“我去了一次,只去了一次,再也不去了。十多岁的演员们什么都不明白,讲好听的故事,他们还能听听,讲深一些的理论,就什么都听不懂了。”
  以选秀造势拉开的一场“闹剧”,能在真金白银的巨资中拼凑成现在这个样子已属不易,如果谁再指望它能够超越87版《红楼梦》,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千万别把忠于原著等同于原著
  忠于原著,基本上成了新版《红楼梦》的一面旗帜,但同时也成了自开播以来遭遇非议最多的一点。什么叫忠于原著?李少红开拍前就表态:“我们希望能完整地体现原著的精髓,原本小说就是很好的东西,没必要再改编,要是乱改会对不起观众的。”于是新版《红楼梦》共50集,完全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120回版本,前80回每两回拍成一集,后四十回每四回拍成一集。这种对原著敬畏的态度曾经让我们以为新版即使无法超越87版在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地位,但至少中规中矩,或许还能以精美绝伦让人记住。但看过头几集,就发现所谓的忠于原著,原来就是省去编剧的照本宣科。
  旁白可以说是李少红忠于原著的最好工具,它让新版《红楼梦》几乎成了一部盲人都能“看”得懂的电视剧。“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一开篇,照本宣科的大段旁白就让人兴致索然,而且从“女娲补天”一直旁白到“林黛玉进贾府”,第一集几乎完全由旁白组成。接下来的剧集中,除了原著中的人物对白外,叙事交代一律使用旁白。有时涉及到复杂的人物关系,还会在进行着的剧情当中忽然冒出有关人物的图解。难怪有网友感叹这哪是一部电视剧,根本就是带图解的纪录片。
  尊重原著,不等于生吞活剥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将原著的韵味和精髓拍出来,机械式的“念书”只能证明创作者的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李少红很想完整、努力地呈现出原著,就像一个听话顺从的好学生,对原著的还原,简直到了不越雷池半步的程度。但影视剧毕竟是一门用镜头说话的艺术,它无法取代文字的魅力,但它也有文字无法呈现的视觉魅力。一味的用画外音去试图还原原著,既败了观众的兴,也无法与原著企及。这算不算丢了西瓜捡芝麻?
  一位红学家有过这样的看法:“现在有一种现象叫经典代读,越来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转而从根据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了解原著。” 抛“砖”是为了引“玉”,新版《红楼梦》拍得再差强人意,或许这块“砖”能带领85后、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们有兴趣走近原著,真正了解红楼梦的魅力。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功劳。
  
  原来是拍给90后看的古装版偶像剧
  其实李少红在接手新版《红楼梦》拍摄的时候,就很明确自己的观众群。她不会自讨没趣地去挑战87版经典,况且那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时代产物,审美早已不符合今天的标准;她也不会不知天高地厚到去挑战原著,所谓忠于原著只是为了减少红学家责难的一种手段。
  李少红只是借拍红楼的机会,再一次宣传了自己自《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以来古典华丽、阴郁清冷的风格。并且这次,她相当精明地将目标观众群锁定在对原著认识几乎为零的90后,也是对她挑剔最少的一个族群。
  开始有人认为将目标观众群锁定在90后的孩子们身上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且不说90后读过《红楼梦》的没几个,剧中掺杂过多的古典元素能不能让底蕴不足的90后看懂也是个问题。有专家曾炮轰:“上世纪50年代的旁白,200年前的昆曲,有点动漫感觉的画面,小姐们鬼魅的身影,加电子音乐配乐,风格不一大杂烩,我真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干吗?”其实这些在90后看来,正是最酷的元素,他们不需要懂,只要觉得有个性就足以引起他们的观看欲了。
  网上有不少90后的网友直接称看新版《红楼梦》,就像看一部既古典又养眼的高质量偶像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色彩如水墨画层层渲染,人物在其中行走犹如画中人,充满浪漫的诗意。在前辈看来不合格的几位主要演员,在他们看来也十分具备古典偶像的气质。于小彤饰演的小宝玉,一双丹凤眼双目含情,与林黛玉贾府初见时的亮相,灼灼其华的桃花目,俨然韩国美男李准基,电力十足。蒋梦捷饰演的林黛玉,清冷骄纵的样子,似董洁又像刘亦菲,往那儿一站,活脱脱一个古画中走出来的美人儿。还有白冰饰演的薛宝钗,与卧虎藏龙中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也有几份神似。就一部“古代版偶像剧”而言,这样的美色已经足够大家养眼的了。如果每位观众都将对新版《红楼梦》的苛求降低到对一部偶像剧的要求,说不定它还真能成为一部经典,但可惜不是每位观众都抱着90后的心态要求一部改编自国粹的影视剧。所以既然知道了新版《红楼梦》是拍给什么族群看的,不如把怒其不争的愤懑省下来,再好好研读一番原著来得实际。
  其实大众一开始就不必对新版《红楼梦》那么较真,一个娱乐时代诞生的消费产物,为什么非要把它架上神坛?笔者也是原著的忠实读者、87版《红楼梦》的粉丝,新版之所以争议那么大、挨那么多板砖,正是因为前面这两座不可逾越的永恒经典。可谁让你们非要对比的呢?抱着宽容的心态,就像李少红自己说的,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一定会有人欣赏新版《红楼梦》的精彩之处,你看,不就在90后那里找到共鸣了吗!
其他文献
“德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品德的风尚。学校教育、教师工作始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引领,要坚持创新,要突出培
期刊
在赣北的湖口县,盛行着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青阳腔。这是我国唯一保存青阳腔艺术最完整、最齐全、最丰富的地方,堪称明代戏曲艺术宝库。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口青阳腔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它成为了我国的“国宝”、世界的“奇珍”。    一、青阳腔的历史与渊源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序中曾这样写道:“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