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关系亲和,爱如春潮;过程亲证,学如历险;生命亲在,创如朝阳”是《亲亲课堂》的核心理念。其中,亲证是亲亲课堂的基本思想之一。要体现上述的“亲证”理念,我认为:应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让课堂走近现实生活情景,即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让同学们真正经历数学事实,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作为城市的孩子,对种子的发芽率,并不是很了解,有部分同学认为只要是种子都应该发芽。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六年级《百分率》——发芽率这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一周以前,我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人用透明杯子或碗种植豌豆、或黄豆、玉米、绿豆,并记录发芽前的种子颗数和发芽后的种子颗数。(学生非常有兴趣,积极性很高。)
一周后,我上“百分率”这节课,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如历险,是一种精神的探索。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填以下表格,看看你们种的植物种子,有什么发现?(同学之间可以下位进行交流)。
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进行全班交流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汇报。
表格前面几项都顺利的完成了,最后一项“有何发现”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
生:从这张表中能看出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师:什么是发芽率?
生: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用(19+13+17+26+10)÷(20+15+20+30+10)×100%能计算出这些所有种子的发芽率。
生2:不一定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
生3:土壤太厚,种子发芽很慢,不容易长出土。
生4:我试过用干燥的土壤,种子不会发芽,我的种子一颗也没有发芽。
生5:同样的种子发芽颗数占总颗数的百分数不一定一样。
生6:我刚才看我们这组所有同学求出的百分数都没有超过100%
师接着问:为什么?
一生抢着说:我种的5颗豌豆,全部发芽也才100%,不可能种5颗豌豆,发芽6颗呀,所以,发芽率不可能大于100%。
正当我准备把课堂引向下一环节时,一位女生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我没有什么发现,我是按照《科学》书上去做的,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愣了一下,没有及时回答。“亲亲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学生会的教师不教,把她的问题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学生们得到了问题后,立即展开讨论,本来很顺利的课堂被同学们七嘴八舌搞得象“记者招待会”。不一会儿功夫,原因出来了,她把从超市买回炒熟的豌豆当成种子了。
反思
看着学生们那得意的笑容,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悦,知道他们都对本节课很感兴趣,虽说刚才这位女生在“亲证”活动中没有成功种植,但她在同学的帮助下,不是有更大的收获吗!
在本节课中,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体验,二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体验,探索解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从而达到《亲亲课堂》的基本状态——“创如朝阳”。
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然而,数学是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地靠课堂上传授知识以加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远不能发挥数学其应有的功能,更不能适应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每天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书本里,使学生无暇去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本的内涵,也就不能真正学到数学的真谛。而亲亲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即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网上查询等方式,提前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并用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质疑和反馈。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起点不是“零”了,而是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学生课前的“开放式”学习,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所谓的“传统式”了,而是突出学生个性、灵性、创新能力的“自主式”了。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注重学生的经历性,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正如《亲亲课堂》追求的境界一样: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生活于课堂中的人,常常感觉其中涌动着一种“力”;一种生命的力,让激情、梦想、创造活泼泼地喷发出来……越来越强烈地,有一种意念非常冲动地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即享受课堂中的每一个过程。
(作者单位: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关系亲和,爱如春潮;过程亲证,学如历险;生命亲在,创如朝阳”是《亲亲课堂》的核心理念。其中,亲证是亲亲课堂的基本思想之一。要体现上述的“亲证”理念,我认为:应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让课堂走近现实生活情景,即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让同学们真正经历数学事实,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作为城市的孩子,对种子的发芽率,并不是很了解,有部分同学认为只要是种子都应该发芽。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六年级《百分率》——发芽率这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一周以前,我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人用透明杯子或碗种植豌豆、或黄豆、玉米、绿豆,并记录发芽前的种子颗数和发芽后的种子颗数。(学生非常有兴趣,积极性很高。)
一周后,我上“百分率”这节课,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如历险,是一种精神的探索。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填以下表格,看看你们种的植物种子,有什么发现?(同学之间可以下位进行交流)。
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进行全班交流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汇报。
表格前面几项都顺利的完成了,最后一项“有何发现”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
生:从这张表中能看出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师:什么是发芽率?
生: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用(19+13+17+26+10)÷(20+15+20+30+10)×100%能计算出这些所有种子的发芽率。
生2:不一定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
生3:土壤太厚,种子发芽很慢,不容易长出土。
生4:我试过用干燥的土壤,种子不会发芽,我的种子一颗也没有发芽。
生5:同样的种子发芽颗数占总颗数的百分数不一定一样。
生6:我刚才看我们这组所有同学求出的百分数都没有超过100%
师接着问:为什么?
一生抢着说:我种的5颗豌豆,全部发芽也才100%,不可能种5颗豌豆,发芽6颗呀,所以,发芽率不可能大于100%。
正当我准备把课堂引向下一环节时,一位女生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我没有什么发现,我是按照《科学》书上去做的,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愣了一下,没有及时回答。“亲亲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学生会的教师不教,把她的问题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学生们得到了问题后,立即展开讨论,本来很顺利的课堂被同学们七嘴八舌搞得象“记者招待会”。不一会儿功夫,原因出来了,她把从超市买回炒熟的豌豆当成种子了。
反思
看着学生们那得意的笑容,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悦,知道他们都对本节课很感兴趣,虽说刚才这位女生在“亲证”活动中没有成功种植,但她在同学的帮助下,不是有更大的收获吗!
在本节课中,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体验,二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体验,探索解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从而达到《亲亲课堂》的基本状态——“创如朝阳”。
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然而,数学是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地靠课堂上传授知识以加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远不能发挥数学其应有的功能,更不能适应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每天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书本里,使学生无暇去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本的内涵,也就不能真正学到数学的真谛。而亲亲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即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网上查询等方式,提前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并用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质疑和反馈。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起点不是“零”了,而是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学生课前的“开放式”学习,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所谓的“传统式”了,而是突出学生个性、灵性、创新能力的“自主式”了。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注重学生的经历性,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正如《亲亲课堂》追求的境界一样: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生活于课堂中的人,常常感觉其中涌动着一种“力”;一种生命的力,让激情、梦想、创造活泼泼地喷发出来……越来越强烈地,有一种意念非常冲动地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即享受课堂中的每一个过程。
(作者单位: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