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来到云南之前,甚至潜意识里对这块土地的真实性都不无怀疑。它离我日常的生活确实太远,它古朴的山川地貌、独特的风俗民情之于我一一缥缈如对月亮上的景物的想象。在中国大陆的南方,沿海地区由于金钱势力的割据而打破了一切神秘感,而多民族聚居的云南及其依托的那片沉默封闭的红土高原,保留有太多的人间神话,令我联想到诞生了文学史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拉丁美洲——譬如博尔赫斯笔下迷宫般充斥历史感与宗教色彩的新月悬挂的南部平原。凡是没有神话传说的地域,注定肤浅苍白如荒漠一一而安详于彩云之南的那偏僻的省份,会有一个文人所苦苦寻求的那种岁月与心灵凝注的魔幻吗?
所以,我一再推迟着踏访西南边陲的期限。我不愿现实摧毁内心版图里残存的一份梦想。我固执地保持着和它的距离:千山万水,若是古代的驿使骑马往返的话要耗费多少个蹄声如雷的日夜……然而当我在昆明机场站稳脚步,屈指计算,从北京到云南,只用三个钟头。现代工业与科技的铁翼,再次击碎了我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四季如春的昆明,不再是我遐想中九层祥云之上的城廓。
在作为省会的昆明,无法了解真正的云南,原始意义上的云南。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出租车、卡拉OK歌舞厅、证券交易所、通宵电影院,没有我期待擦肩而过的蜡染的民族服装、金玉头饰、热带雨林或篝火旁的山歌。除了滇池,只有吴三桂为陈圆圆构筑的金殿还值得一看,那昔日称霸一方的云南王曾在雕栏玉砌间拥护着付出昂贵代价夺回的旷世美人,确实是春花秋月何时了,白驹过隙,千金买一笑……
我不愿在昆明做更多的逗留。我选择了前往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旅行路线。沧源地处中缅边境,不通火车,从昆明出发乘汽车至少需两天两夜的里程。然而,那云蒸雾绕的阿佤山区太令自北方都市远道而来的我神往了。恰好沧源县的宣传部长在昆明刚结束党校学习,我便搭乘他还乡的吉普车风雨兼程。
脸膛黝黑的宣传部长是位正宗的中年佤族干部,一开始由于不相熟识,加上他刚刚在城市里接受了近半年书本与文件的熏陶,他接待我这位来自首都的汉族记者礼貌得近乎疏远,不轻易言笑,仿佛生怕泄露了内心的秘密。当越野吉普甩掉了尾随的高楼广厦、灯红酒绿,昂首升上海拔2300米左右的盘山公路,在森林、岩石、急流的循环中,这位佤族男子的面部便由雕塑的静美而恢复了灼热的血色。我们在沉默中翻越了著名的横断山脉。汽车顺坡而下,停靠在澜沧江大桥边的一座拉祜族家庭餐馆,我们抛弃了车厢里携带的罐装饮料,改喝包谷酿造、颜色乳白的当地土酒,宣传部长变得健谈,给我讲解桌上山珍野味的烹调方法,并在杯盏交错中认同了我这位异族的朋友——仅因为我不隐瞒自己的酒量,把他递来的每一海碗都一饮而尽。
这时我才发现,和少数民族交朋友是件太容易的事,一半靠真诚,一半靠酒量,不需要任何策略与技巧。如果你没有酒量也不用担心,只要有真诚就可以。这是一些不借助社交礼节、而完全靠豪爽、诚挚、坦荡吸引你的人。在他们善良的眼神面前,你会羞惭地卸下城市里披挂多年的伪装。在这种交往中,你会觉得心与心碰撞在一起——不间隔着肉体、服装以及礼教之类,就像石头跟石头相碰撞一样,火星四溅。这是人类最不该遗失的取暖措施了。
车过横断山与澜沧江,便步入一个失去年代的世界,高天远地,林涛阵阵,炊烟袅袅。
由于交通的阻隔及地区的闭塞,构成一个几近于与政治、经济、战争及大工业无关的原始的世界,民风淳厚、清贫朴素,沿途的少数民族村寨几乎都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为了防火,各家各户把屯粮的木仓构筑在远离房舍的山坡,仅仅做好相辨认的标记,却从不上锁。这是一个锁失去效用的世界,一个计谋、贪婪与争夺失去其市场的世界——这难道不正是人类自古至今苦苦追求的心灵的自由吗?群山环绕,那些习惯盘旋于城市上空的温柔或狡猾的鸟类飞不到这里,这里出产的是沐风浴雨、不屑于世俗琐碎的山鹰。当它低低地掠过我的头顶,站在阿假山的岩石上,我感觉一伸手就摸得着天空。
车越往山区的纵深里走,盘山公路便迎面走来逐渐增多的少数民族猎人。这是一些服饰鲜艳的猎人,肩扛着上一个世纪的老式火枪,用手持的钢刀砍伐山坡上挡路的荆棘,你一眨眼,他们就消失在随风波涌的花木丛中。要知道,山那边的南滚河一带密布着原始森林,有可能与你目睹的猎人狭路相逢的不仅有黑熊、云豹、大蟒、巨蜥,还有博尔赫斯《老虎与黄金》里赞美的那种孟加拉虎。宣传部长向我解释,在他们民族的原始信仰中,一个男人只有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猎人一一然后才能成为男人,而男人简直视自己的猎枪若神物,是不允许妇女触摸的,因为那上面维系着他的宿命。宣传部长特意停车邀我登山欣赏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沧源岩画,它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先祖用赤铁矿和牛血作颜料,绘制在小黑江及其支流沿岸海拔一至二千米的石灰岩崖面上。我仔细描摹,发现除了表现原始歌舞、宗教祭祀,岩画更多的内容是动物图形及人类的狩猎活动,难怪考古专家称誉沧源岩画为“狩猎者的艺术”,那生灵活现的野兽轮廓、铁划银勾的运笔线条——注定绘画者是经验丰富、动作有力的猎人。如果说原始岩画是人类最初的艺术,那么最初的艺术家,便是从猎人中产生的。而他供奉于悬崖峭壁上的作品,已是其永恒的猎物,证明着人类对艺术精神的第一次追逐与捕获。
我不禁为这块古老土地的深邃远大而激动了。下山时我特意紧紧握了握身边这位佤族基层官员的手,以传达对他们部族先祖伟大的创造力的尊敬与感激!
阿佤山的居民们无不知哓《司岗里》这部口头流传的神话史诗。司岗里,是佤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司岗”,沧源一带的佤语解释为葫芦,“里”,为出来之意——即佤族是从一只大葫芦里走出来的。为了表示对先民们开天辟地精神的崇敬,一些佤族部落酋长便纷纷自称葫芦王,明清之际的汉文典籍里便有把沧源一带称为葫芦王地之说。这是一个既类似盘古开天地,又类似圣经中挪亚方舟的神话:沸腾的洪水淹没了大地,世上的巨人都死光了,只剩下天神达梅吉和一头母牛,达梅吉和母牛交配,母牛怀孕产下一个葫芦,葫芦一天天长大,里面有了说话的声音。达梅吉在葫芦的底部砍了几刀,砍掉磅蟹的头和人的尾巴,人类和世上的精灵都出来了。这是一部佤族自己辉煌瑰丽的《创世纪》。我一直在想,对于人类的起源,为什么各个人种、民族都拥有充满诗意的传说——而这一系列传说本身又不无相似性?
难道在史前确曾有过一个令恐龙与巨人灭绝的洪水时代,樯倾楫摧,唯有那硕果仅存的余脉构成我们血缘的渊源?达梅吉的刀和盘古的巨斧同样具有推陈出新的性格,演绎人类从混沌天地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什么都要借助这种具备神意、非人力可为的刀斧手形象?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自古即对认识自我、发掘自身起源充满热情,才能在众口相传中艺术加工出这一系列诗情画意的神话。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块沉默于东方、因为古老而充满魔幻的土地。探险家,把你的手深深插进灼热的红土高原,便能感悟到血脉的循环,便能像植物的根一样牢牢攥住满满一把历史。我们从昆明到沧源的途中,曾经在地名拗口的禄丰县博物馆里,参观了新近从该县地界内发掘出来的恐龙标本。那史前的“巨人”只剩下一副骨架的化石,但我仍然觉得它空洞的眼窝是有表情的,它居高临下地巍然屹立于阴凉潮湿的展厅里,鸟瞰着我们这些岁月走廊的匆匆过客。可以猜测它的那种姿态,是主人的姿态,是以这块神秘土地的主人的姿态,迎送着日出月落……
小憩在澜沧江畔,我特意赤足走下堤岸捧起河水洗了把脸——潜意识里更祈望它能使我清心明目。我简直窥视到水面上写有一行繁体的文字,那是顺流而下的汉乐府民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夜行的越野车风一样掠过顺山势排列的佤族或傣族村寨——公路有时甚至从一座村寨的中间穿过,由于车灯的照耀,吸引了好多路边的孩子,他们从黑暗低矮的竹楼、草寮里钻出来,向我们灯火通明的车辆欢呼。路畔山坡还出没着一对对青年男女,月光使他们的金银衣饰萤火般闪烁。宣传部长告诉我:这是幽会的情侣去山顶月光明亮的地段唱山歌。那一进城就腼腆缄默的宣传部长,这时已像任何一位清风满袖的佤族小伙子一样轻松快乐,他大声哼唱起一首无名氏创作的民间情歌:“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风儿轻轻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我心上的姑娘快快来……”这首情歌的曲调,一点不比我在城里听的那些流行歌曲逊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远离尘世的重重大山深处,心就像一部闲置许久的书被音乐的空谷来风掀动了,我简直怀疑自己已被席卷到月亮上面。
所以,我一再推迟着踏访西南边陲的期限。我不愿现实摧毁内心版图里残存的一份梦想。我固执地保持着和它的距离:千山万水,若是古代的驿使骑马往返的话要耗费多少个蹄声如雷的日夜……然而当我在昆明机场站稳脚步,屈指计算,从北京到云南,只用三个钟头。现代工业与科技的铁翼,再次击碎了我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四季如春的昆明,不再是我遐想中九层祥云之上的城廓。
在作为省会的昆明,无法了解真正的云南,原始意义上的云南。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出租车、卡拉OK歌舞厅、证券交易所、通宵电影院,没有我期待擦肩而过的蜡染的民族服装、金玉头饰、热带雨林或篝火旁的山歌。除了滇池,只有吴三桂为陈圆圆构筑的金殿还值得一看,那昔日称霸一方的云南王曾在雕栏玉砌间拥护着付出昂贵代价夺回的旷世美人,确实是春花秋月何时了,白驹过隙,千金买一笑……
我不愿在昆明做更多的逗留。我选择了前往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旅行路线。沧源地处中缅边境,不通火车,从昆明出发乘汽车至少需两天两夜的里程。然而,那云蒸雾绕的阿佤山区太令自北方都市远道而来的我神往了。恰好沧源县的宣传部长在昆明刚结束党校学习,我便搭乘他还乡的吉普车风雨兼程。
脸膛黝黑的宣传部长是位正宗的中年佤族干部,一开始由于不相熟识,加上他刚刚在城市里接受了近半年书本与文件的熏陶,他接待我这位来自首都的汉族记者礼貌得近乎疏远,不轻易言笑,仿佛生怕泄露了内心的秘密。当越野吉普甩掉了尾随的高楼广厦、灯红酒绿,昂首升上海拔2300米左右的盘山公路,在森林、岩石、急流的循环中,这位佤族男子的面部便由雕塑的静美而恢复了灼热的血色。我们在沉默中翻越了著名的横断山脉。汽车顺坡而下,停靠在澜沧江大桥边的一座拉祜族家庭餐馆,我们抛弃了车厢里携带的罐装饮料,改喝包谷酿造、颜色乳白的当地土酒,宣传部长变得健谈,给我讲解桌上山珍野味的烹调方法,并在杯盏交错中认同了我这位异族的朋友——仅因为我不隐瞒自己的酒量,把他递来的每一海碗都一饮而尽。
这时我才发现,和少数民族交朋友是件太容易的事,一半靠真诚,一半靠酒量,不需要任何策略与技巧。如果你没有酒量也不用担心,只要有真诚就可以。这是一些不借助社交礼节、而完全靠豪爽、诚挚、坦荡吸引你的人。在他们善良的眼神面前,你会羞惭地卸下城市里披挂多年的伪装。在这种交往中,你会觉得心与心碰撞在一起——不间隔着肉体、服装以及礼教之类,就像石头跟石头相碰撞一样,火星四溅。这是人类最不该遗失的取暖措施了。
车过横断山与澜沧江,便步入一个失去年代的世界,高天远地,林涛阵阵,炊烟袅袅。
由于交通的阻隔及地区的闭塞,构成一个几近于与政治、经济、战争及大工业无关的原始的世界,民风淳厚、清贫朴素,沿途的少数民族村寨几乎都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为了防火,各家各户把屯粮的木仓构筑在远离房舍的山坡,仅仅做好相辨认的标记,却从不上锁。这是一个锁失去效用的世界,一个计谋、贪婪与争夺失去其市场的世界——这难道不正是人类自古至今苦苦追求的心灵的自由吗?群山环绕,那些习惯盘旋于城市上空的温柔或狡猾的鸟类飞不到这里,这里出产的是沐风浴雨、不屑于世俗琐碎的山鹰。当它低低地掠过我的头顶,站在阿假山的岩石上,我感觉一伸手就摸得着天空。
车越往山区的纵深里走,盘山公路便迎面走来逐渐增多的少数民族猎人。这是一些服饰鲜艳的猎人,肩扛着上一个世纪的老式火枪,用手持的钢刀砍伐山坡上挡路的荆棘,你一眨眼,他们就消失在随风波涌的花木丛中。要知道,山那边的南滚河一带密布着原始森林,有可能与你目睹的猎人狭路相逢的不仅有黑熊、云豹、大蟒、巨蜥,还有博尔赫斯《老虎与黄金》里赞美的那种孟加拉虎。宣传部长向我解释,在他们民族的原始信仰中,一个男人只有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猎人一一然后才能成为男人,而男人简直视自己的猎枪若神物,是不允许妇女触摸的,因为那上面维系着他的宿命。宣传部长特意停车邀我登山欣赏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沧源岩画,它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先祖用赤铁矿和牛血作颜料,绘制在小黑江及其支流沿岸海拔一至二千米的石灰岩崖面上。我仔细描摹,发现除了表现原始歌舞、宗教祭祀,岩画更多的内容是动物图形及人类的狩猎活动,难怪考古专家称誉沧源岩画为“狩猎者的艺术”,那生灵活现的野兽轮廓、铁划银勾的运笔线条——注定绘画者是经验丰富、动作有力的猎人。如果说原始岩画是人类最初的艺术,那么最初的艺术家,便是从猎人中产生的。而他供奉于悬崖峭壁上的作品,已是其永恒的猎物,证明着人类对艺术精神的第一次追逐与捕获。
我不禁为这块古老土地的深邃远大而激动了。下山时我特意紧紧握了握身边这位佤族基层官员的手,以传达对他们部族先祖伟大的创造力的尊敬与感激!
阿佤山的居民们无不知哓《司岗里》这部口头流传的神话史诗。司岗里,是佤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司岗”,沧源一带的佤语解释为葫芦,“里”,为出来之意——即佤族是从一只大葫芦里走出来的。为了表示对先民们开天辟地精神的崇敬,一些佤族部落酋长便纷纷自称葫芦王,明清之际的汉文典籍里便有把沧源一带称为葫芦王地之说。这是一个既类似盘古开天地,又类似圣经中挪亚方舟的神话:沸腾的洪水淹没了大地,世上的巨人都死光了,只剩下天神达梅吉和一头母牛,达梅吉和母牛交配,母牛怀孕产下一个葫芦,葫芦一天天长大,里面有了说话的声音。达梅吉在葫芦的底部砍了几刀,砍掉磅蟹的头和人的尾巴,人类和世上的精灵都出来了。这是一部佤族自己辉煌瑰丽的《创世纪》。我一直在想,对于人类的起源,为什么各个人种、民族都拥有充满诗意的传说——而这一系列传说本身又不无相似性?
难道在史前确曾有过一个令恐龙与巨人灭绝的洪水时代,樯倾楫摧,唯有那硕果仅存的余脉构成我们血缘的渊源?达梅吉的刀和盘古的巨斧同样具有推陈出新的性格,演绎人类从混沌天地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什么都要借助这种具备神意、非人力可为的刀斧手形象?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自古即对认识自我、发掘自身起源充满热情,才能在众口相传中艺术加工出这一系列诗情画意的神话。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块沉默于东方、因为古老而充满魔幻的土地。探险家,把你的手深深插进灼热的红土高原,便能感悟到血脉的循环,便能像植物的根一样牢牢攥住满满一把历史。我们从昆明到沧源的途中,曾经在地名拗口的禄丰县博物馆里,参观了新近从该县地界内发掘出来的恐龙标本。那史前的“巨人”只剩下一副骨架的化石,但我仍然觉得它空洞的眼窝是有表情的,它居高临下地巍然屹立于阴凉潮湿的展厅里,鸟瞰着我们这些岁月走廊的匆匆过客。可以猜测它的那种姿态,是主人的姿态,是以这块神秘土地的主人的姿态,迎送着日出月落……
小憩在澜沧江畔,我特意赤足走下堤岸捧起河水洗了把脸——潜意识里更祈望它能使我清心明目。我简直窥视到水面上写有一行繁体的文字,那是顺流而下的汉乐府民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夜行的越野车风一样掠过顺山势排列的佤族或傣族村寨——公路有时甚至从一座村寨的中间穿过,由于车灯的照耀,吸引了好多路边的孩子,他们从黑暗低矮的竹楼、草寮里钻出来,向我们灯火通明的车辆欢呼。路畔山坡还出没着一对对青年男女,月光使他们的金银衣饰萤火般闪烁。宣传部长告诉我:这是幽会的情侣去山顶月光明亮的地段唱山歌。那一进城就腼腆缄默的宣传部长,这时已像任何一位清风满袖的佤族小伙子一样轻松快乐,他大声哼唱起一首无名氏创作的民间情歌:“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风儿轻轻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我心上的姑娘快快来……”这首情歌的曲调,一点不比我在城里听的那些流行歌曲逊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远离尘世的重重大山深处,心就像一部闲置许久的书被音乐的空谷来风掀动了,我简直怀疑自己已被席卷到月亮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