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关于社会史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大门口的陌生人》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魏斐德。
魏斐德教授出生于1937年,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汉学三杰”之一,专长中国明清史、近代史,曾多次来中国访问、研究,热心倡导中美学术交流。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他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我所读的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是其在年仅29岁时所著的一本关于中国19世纪华南地区的社会史著作。尽管这本书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但这本书堪称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代表之一。刚看到这本书时,仅仅只看书名大体猜测一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门”恐怕只有开放的广州,而“陌生人”则毫无例外地指向了封闭中国所不了解的西方各国,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中国广州的历史有关的,是关于鸦片战争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的一本著作。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当然,看完这本书时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副标题“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才是全书的核心和特色。
《大门口的陌生人》全书分四篇十九章,仅仅只有二百多页。
第一篇“三元里:爱国主义的政治1839-1841”是关于1839年—1841年这段时间,以三元里事件为中心,研究官府、绅士、团练对英国侵賂者的态度和当时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三元里抗英事件并非农民的自发行动而是官府倡办团练和绅士领导的结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有吸引力,三元里事件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早就有过了解,三元里事件是如同课本中所描述的是一场大胜利,还是魏斐德所记英军认为的一件小事,在这一段进行了描写。在这一事件中英军的破坏、抢掠以及后来的盗墓和强奸,一再挑战着当时农民的底线,从而使农民奋起反抗,总的来说这种反抗具有很大的自卫性,从书中对三元里事件的描述中也能深切体会到这些陌生人的闯入引发了当时社会民族情绪的波动。
第二篇“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的政治1842-1849”是研究南京条约以后广州城乡人民长期的反入城斗争,包括中、英官府对问题的对策、团练运动的起伏、商人抵制的经济背景和1849年反入城斗争胜利的社会政治后果。在这一时期,城市团练的出现和兴起同当时的经济不稳定因素有关,并且在这一时期团练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第三篇“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的政治1850-1856”是研究1850-1856年间的“地方主义”,即宗族、秘密社会势力的增长和红巾军(天地会)造反以及广东的形势同太平天国起义的关系。在作者笔下,这一时期的外国入侵下促使官府倡办团练,而团练的兴起使得地方绅士力量扩张,同时削弱了宗族的血缘联合,增强了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四篇“被占领的广州:合作的政治1857-1861”为1857年—1861年英军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广东高级士绅得到皇帝的密许,要组建团练,赶走敌人。然而由于粮食薪饷短缺,皇帝态度又摇摆不定,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离开广州,当地农民也隐约接受了他们遗留于此的文化习惯。
在魏斐德的描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华南地区宗族势力和地方势力强大,而当时政府在对民心的利用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則因为此后来才出现民间对官方信任的流失以及引发华南地区的叛乱,最终激起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
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我们不乏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和关于国内政治斗争、革命斗争历史的优秀著作,但它们大抵限于研究侵略和被侵略关系的事实本身、研究这些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本身,而较少注意它们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内部各种成分的动态和变化。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正面研究鸦片战争和英国侵华史,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的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态度、活动和关系的变化,同时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情况,以及这种变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从中了解中国近代史开始阶段的的一些变化。
总的来说,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以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对于中国近代发展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当然,不是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一定要认同的,毕竟外国侵略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对此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但是作为一个外文著作,它广泛利用了英文著作和英国外交档案,同时也吸收了大量中文资料,向我们提供了学习社会史的新视角。
就像社会中的某件小事都会有无数历史源来和影响一样,这本书就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浅浅读过一次就可以明了的,这本薄薄的书值得我们多去研读几遍,相信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清代末年社会是如何走向近代,了解到19世纪西方叩开中国大门后华南地区真正的变化。
魏斐德教授出生于1937年,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汉学三杰”之一,专长中国明清史、近代史,曾多次来中国访问、研究,热心倡导中美学术交流。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他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我所读的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是其在年仅29岁时所著的一本关于中国19世纪华南地区的社会史著作。尽管这本书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但这本书堪称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代表之一。刚看到这本书时,仅仅只看书名大体猜测一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门”恐怕只有开放的广州,而“陌生人”则毫无例外地指向了封闭中国所不了解的西方各国,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中国广州的历史有关的,是关于鸦片战争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的一本著作。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当然,看完这本书时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副标题“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才是全书的核心和特色。
《大门口的陌生人》全书分四篇十九章,仅仅只有二百多页。
第一篇“三元里:爱国主义的政治1839-1841”是关于1839年—1841年这段时间,以三元里事件为中心,研究官府、绅士、团练对英国侵賂者的态度和当时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三元里抗英事件并非农民的自发行动而是官府倡办团练和绅士领导的结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有吸引力,三元里事件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早就有过了解,三元里事件是如同课本中所描述的是一场大胜利,还是魏斐德所记英军认为的一件小事,在这一段进行了描写。在这一事件中英军的破坏、抢掠以及后来的盗墓和强奸,一再挑战着当时农民的底线,从而使农民奋起反抗,总的来说这种反抗具有很大的自卫性,从书中对三元里事件的描述中也能深切体会到这些陌生人的闯入引发了当时社会民族情绪的波动。
第二篇“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的政治1842-1849”是研究南京条约以后广州城乡人民长期的反入城斗争,包括中、英官府对问题的对策、团练运动的起伏、商人抵制的经济背景和1849年反入城斗争胜利的社会政治后果。在这一时期,城市团练的出现和兴起同当时的经济不稳定因素有关,并且在这一时期团练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第三篇“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的政治1850-1856”是研究1850-1856年间的“地方主义”,即宗族、秘密社会势力的增长和红巾军(天地会)造反以及广东的形势同太平天国起义的关系。在作者笔下,这一时期的外国入侵下促使官府倡办团练,而团练的兴起使得地方绅士力量扩张,同时削弱了宗族的血缘联合,增强了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四篇“被占领的广州:合作的政治1857-1861”为1857年—1861年英军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广东高级士绅得到皇帝的密许,要组建团练,赶走敌人。然而由于粮食薪饷短缺,皇帝态度又摇摆不定,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离开广州,当地农民也隐约接受了他们遗留于此的文化习惯。
在魏斐德的描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华南地区宗族势力和地方势力强大,而当时政府在对民心的利用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則因为此后来才出现民间对官方信任的流失以及引发华南地区的叛乱,最终激起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
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我们不乏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和关于国内政治斗争、革命斗争历史的优秀著作,但它们大抵限于研究侵略和被侵略关系的事实本身、研究这些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本身,而较少注意它们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内部各种成分的动态和变化。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正面研究鸦片战争和英国侵华史,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的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态度、活动和关系的变化,同时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情况,以及这种变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从中了解中国近代史开始阶段的的一些变化。
总的来说,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以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对于中国近代发展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当然,不是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一定要认同的,毕竟外国侵略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对此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但是作为一个外文著作,它广泛利用了英文著作和英国外交档案,同时也吸收了大量中文资料,向我们提供了学习社会史的新视角。
就像社会中的某件小事都会有无数历史源来和影响一样,这本书就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浅浅读过一次就可以明了的,这本薄薄的书值得我们多去研读几遍,相信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清代末年社会是如何走向近代,了解到19世纪西方叩开中国大门后华南地区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