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这个时代,很大东西都可以“代”,代购,代邮,代寄,代替做事已经成为很多人做事的共识,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很难代替,学生的学习更难代替。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业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向“懒”转变,你需要传授的知识愈来愈少,你需要等待学生发现的时间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教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
而在新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学生们曾向我请教过许多问题,:诸如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比较有何区别?郭敬明的书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真的写的很好吗?等等。对这些问题,有的我是闻所未闻,有的我是略涉皮毛。在尴尬和惭愧之余,更使我深深的感到: 教师要切实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拓展的過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
今天的教学,应由以教师教授为主,转到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退居幕后,发挥好指导作用。
当然从教学的总体上讲,教师仍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设计、指导而实现的。单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创设条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这种新的关系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事实与理论,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在老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共享获取知识与认知显示的发展活动。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艺人”,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导、疏导……
有人说: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的目的就在于指出学生认识的偏差、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去改正,从而达到不教的境界。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教师就把目光紧紧的锁定在了这个学生知识没有掌握,那个学生题目不会做,并进而找缺点、挑毛病。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信心。
每个人,特别是学生,总是有希望被别人理解、受人重视的强烈愿望。每一节课,你讲得再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你提问再多,不可能所有同学都能直接参予,但合作学习能做到,也能做好。放弃自说自话的毛病,学会放手,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同伴的肯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身的价值。
今天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是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成功的“懒”教师,成功打造新一代的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教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
而在新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学生们曾向我请教过许多问题,:诸如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比较有何区别?郭敬明的书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真的写的很好吗?等等。对这些问题,有的我是闻所未闻,有的我是略涉皮毛。在尴尬和惭愧之余,更使我深深的感到: 教师要切实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拓展的過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
今天的教学,应由以教师教授为主,转到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退居幕后,发挥好指导作用。
当然从教学的总体上讲,教师仍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设计、指导而实现的。单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创设条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这种新的关系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事实与理论,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在老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共享获取知识与认知显示的发展活动。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艺人”,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导、疏导……
有人说: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的目的就在于指出学生认识的偏差、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去改正,从而达到不教的境界。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教师就把目光紧紧的锁定在了这个学生知识没有掌握,那个学生题目不会做,并进而找缺点、挑毛病。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信心。
每个人,特别是学生,总是有希望被别人理解、受人重视的强烈愿望。每一节课,你讲得再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你提问再多,不可能所有同学都能直接参予,但合作学习能做到,也能做好。放弃自说自话的毛病,学会放手,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同伴的肯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身的价值。
今天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是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成功的“懒”教师,成功打造新一代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