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常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四位数,2020对于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们来说,往往象征着新纪元的起点。
在这一年,人类要么登上了金星表面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要么把殖民地建到了火星并引发了一系列冒险,要么将思想成功植入了机器构造的身体之中,羽化成仙……
总之,在这些精神先驱的笔下,今天的我们起码都该开上满天飞的汽车了。
然而,站在2019的年末,身为社畜的你我却沮丧地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让我们更甜蜜,反而让我们更痛苦了。你看,微信也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啊,它只是方便了你随时随地开会、收发文件、做表格和PPT而已。
那些美好的事情,仿佛一件也没有实现。当然,车也没有满天飞。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有了乡愁。而车是个好东西,它和船票一样,起码可以从空间上拉近我与故乡的距离。
因此,在这个即将步入「未来」的关口,我并不想过多地展望些什么,我只想用那些细碎的记忆,去回味过去的十年光阴,以及这十年光阴里,曾经驶过故乡的车轮印迹。
如果从我出生的90年代算起,不难发现中国人与汽车的爱恨纠葛,是与经济腾飞、下海经商、国企改革这些时代词汇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细数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买过的那些车,其实也是在回望那个年代里,社会情绪与汽车消费如何交织碰撞,如何奠定了今时今日的汽车市场与汽车生活,如何决定了今天的我们想买什么车,能买什么车。
我从小就很喜欢车,长大了也很喜欢开车。如果要追溯起我对汽车的所有记忆、幻想的源头,那一定是从奥拓开始的。
我家曾先后拥有过都市贝贝和快乐王子两辆奥拓。
零几年那会儿,中国汽车市场也只能算刚刚脱离萌芽阶段,彼时的长安铃木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与价格策略(当然,最重要的是过硬的产品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精品小车先行者的角色拓荒着中国家轿市场,圆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汽车梦。我家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早在80年代,铃木与中国市场就已结缘。当时,铃木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将Carry车型引入中国,奠定了今天中国微面市场的雏形。而长安与铃木正式合资后,凭借奥拓和羚羊的推出,这位“小车之王”也得以在民用车市场大展拳脚。
作为奥拓的长期用户,我的小叔自然可以随意说出它的一万个优点:省油、抗造、灵活、实用、便宜……当然,不断上升的购买力与以大为美的传统观念,也决定了铃木不可能在中国一直成功下去。
最终,它还是退市了。大时代的小汽车,看起来总是那么悲凉。
有趣的是,小时候的自己站在奥拓跟前,总觉得这车好大好大,现在再看奥拓,却觉得这车好小好小。或许这个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看问题真的要辩证。
姐夫在和我姐结婚前购入一辆老款途观,加价好几万依旧痴心绝对(具体落地价我忘了,但数字绝对令我震惊了一下)。
虽然那款车在不加价的前提下也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动力肉、油耗高、空间小、后备箱还得常备机油。此外,这车身上最可靠的零部件,是一台来自日本的爱信6AT变速箱。
在那个城市SUV的寡头时代,大众logo的不可替代性让我姐夫用实际行动向我演绎了什么叫「一车难求」。
其实,中国人民对于大众车的情有独钟是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原因的。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层决定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同时用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交换条件。
经过长期的多方谈判,德国大众成为唯一一家愿意同中国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合资的外国车企,也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品牌。
我想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的意思。“有了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所谓的“德国制造”也彻底夯实了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时至今日仍有余波。
你敢相信吗?老途观的所谓「丝绸之路版」今天竟然还在卖……不得不说,大众集团的商业手腕,真是中国车市过去十年里最宝贵的营销课范本。
对了,我姐夫现在买了辆飞度代步,美滋滋。
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初代比亚迪唐并不算一个上乘的作品。
先不说那神似某日系豪华品牌的外观设计以及德味儿十足的内饰设计了,过于放飞自我的车身重量的确能带来一丝安全性上的优越感,但对于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实在是没什么好处。
不忍直视的二手保值率,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次次打消你卖车换车的念头。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的混动系统其实并不高效,区区6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对付上下班通勤自然没什么问题,但那也会让馈电状态下的长途行驶成为一场油耗灾难。
归根结底,我还是愿把这台车定义成特殊地区的特殊政策下的特殊产物,毕竟按照当年的那个购车预算,如果放在二线城市足以买到不少豪华品牌了。
在家人眼中,比亚迪唐很快、很大气、很实用、很厚重、很安全、很有民族自豪感。
不过在我看来,它来到我们家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七大姑八大姨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一台这么大的汽车,充上电不烧油就能跑(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凯美瑞在国外投放过的一支广告令我印象深刻:两男子驾车出行,见一凯美瑞坏在路边,打开的引擎盖下,一身材火辣的女郎正束手无策并向他们求助,男子A见状正要停车帮忙,被一脸惊恐的男子B阻拦,旋即加速逃离。后视镜里,女郎揭下面具,原来其真身是一个连环杀人犯……
剧情虽然猎奇,但足以让懂车的人会心一笑,其传达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有人能把凯美瑞开坏,那真是见鬼了。
前年春节,一位远方亲戚买入了一台二手凯美瑞,里程数10万公里,到手价格也差不多是10万块,油水板正,保养得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车再开个10万公里,轻飘飘(方言,意思是很轻松)。
我还记得Motor Trend编辑部曾做过一期凯美瑞的专题,编辑们各用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和这款经典老车的温情故事。
那个选题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丰田车在美国市场的市占率和普及率也太恐怖了——编辑们不论男女老少,几乎家家都(曾)有一台凯美瑞。
这或许就是一个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吧,他们不图高高在上的品牌附加值,不要那些花哨鸡肋的配置,他们需要的是质量可靠,是高保值率,是好开好养又安全。
很庆幸,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的消费观念正趋向于这种务实,也希望我们能朝着「人人都爱凯美瑞」的方向继续努力。
新裤子唱: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伤心?作为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忠实拥趸,在本田全面投身涡轮化浪潮以后,我的确是有些伤心的——EK9多帅啊,FD2多快啊,万转VTEC它不香吗……
2016年,思域,这款本田旗下的拳头产品,终于告别了光芒万丈的自吸时代,换上了排量更小、跑得更快又更省油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用网络上流行的话说,这简直就是浓眉大眼背叛革命的典型。
今年夏天,我终究还是买了一台最新的十代思域,正应了船长James May所说,拥抱未来吧年轻人们,未来没什么不好的。
对,我拥抱未来了,可这并不妨碍我保留一丝对过去的怀念,因为我买的是一台手动挡车型。这个消费决策在多数同龄人看来,基本可以算脑子被车门给夹了。
每当我开上它,来一波抑扬顿挫的右手操作,我的思绪总能被带回坐老爸车的那个下午,或者在驾校学开车的许多个日日夜夜。
既然时代决定了我无法留住最好的本田车,那就留下一台能手动换挡的本田车吧。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车真的可以改变时间。
从数字层面上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刚好在十年前正式突破了130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日本等汽车销量大国,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容光焕发。
十年后,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中国市场上的车企们,日子普遍都不太好过。这也使得来自全球的汽车品牌更加抖擞精神,更加理性地研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消费喜好。
因为与“寒冬”、“下行”等词汇相映成趣的是,仍然是连续十年蝉联世界第一的巨大体量。
十年间,我们眼前也多了不少新名词,“智能”、“共享”、“电动”、“高端”、“新零售”……
来自本土的自主品牌们不约而同地向着更高处长征,曾经光芒万丈的外籍军团里,也不乏跟不上节奏的选手,彻底改变自己,或许才不会在牌桌上感到越发迷茫。
有人留下,有人得意,有人吹著时代的风;有人堕落,有人疯了,有人随着风去了。这仿佛是一场没能继续的革命,充斥着不欢而散的告别。
于我个人角度而言,从看别人开车,到坐别人开的车,再到自己有了车。十年荏苒,同样如梦一场。
同事老罗总能赠我金句:从理论上说,当你有了车以后,整个中国版图都是你的活动范围。他说得很对,所以今年春节我一定要开车回家。所爱隔山海,1000英里又何妨。
2020来了,这是一个关于想象与实现的时代。虽然我们想象的依旧很多,实现的依旧很少,但希望我们所想的,最终都能实现。
在这一年,人类要么登上了金星表面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要么把殖民地建到了火星并引发了一系列冒险,要么将思想成功植入了机器构造的身体之中,羽化成仙……
总之,在这些精神先驱的笔下,今天的我们起码都该开上满天飞的汽车了。
然而,站在2019的年末,身为社畜的你我却沮丧地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让我们更甜蜜,反而让我们更痛苦了。你看,微信也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啊,它只是方便了你随时随地开会、收发文件、做表格和PPT而已。
那些美好的事情,仿佛一件也没有实现。当然,车也没有满天飞。
车与乡愁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有了乡愁。而车是个好东西,它和船票一样,起码可以从空间上拉近我与故乡的距离。
因此,在这个即将步入「未来」的关口,我并不想过多地展望些什么,我只想用那些细碎的记忆,去回味过去的十年光阴,以及这十年光阴里,曾经驶过故乡的车轮印迹。
如果从我出生的90年代算起,不难发现中国人与汽车的爱恨纠葛,是与经济腾飞、下海经商、国企改革这些时代词汇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细数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买过的那些车,其实也是在回望那个年代里,社会情绪与汽车消费如何交织碰撞,如何奠定了今时今日的汽车市场与汽车生活,如何决定了今天的我们想买什么车,能买什么车。
奥拓:大时代里的小汽车
我从小就很喜欢车,长大了也很喜欢开车。如果要追溯起我对汽车的所有记忆、幻想的源头,那一定是从奥拓开始的。
我家曾先后拥有过都市贝贝和快乐王子两辆奥拓。
零几年那会儿,中国汽车市场也只能算刚刚脱离萌芽阶段,彼时的长安铃木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与价格策略(当然,最重要的是过硬的产品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精品小车先行者的角色拓荒着中国家轿市场,圆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汽车梦。我家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早在80年代,铃木与中国市场就已结缘。当时,铃木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将Carry车型引入中国,奠定了今天中国微面市场的雏形。而长安与铃木正式合资后,凭借奥拓和羚羊的推出,这位“小车之王”也得以在民用车市场大展拳脚。
作为奥拓的长期用户,我的小叔自然可以随意说出它的一万个优点:省油、抗造、灵活、实用、便宜……当然,不断上升的购买力与以大为美的传统观念,也决定了铃木不可能在中国一直成功下去。
最终,它还是退市了。大时代的小汽车,看起来总是那么悲凉。
有趣的是,小时候的自己站在奥拓跟前,总觉得这车好大好大,现在再看奥拓,却觉得这车好小好小。或许这个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看问题真的要辩证。
大众途观:加价的癫狂
姐夫在和我姐结婚前购入一辆老款途观,加价好几万依旧痴心绝对(具体落地价我忘了,但数字绝对令我震惊了一下)。
虽然那款车在不加价的前提下也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动力肉、油耗高、空间小、后备箱还得常备机油。此外,这车身上最可靠的零部件,是一台来自日本的爱信6AT变速箱。
在那个城市SUV的寡头时代,大众logo的不可替代性让我姐夫用实际行动向我演绎了什么叫「一车难求」。
其实,中国人民对于大众车的情有独钟是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原因的。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层决定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同时用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交换条件。
经过长期的多方谈判,德国大众成为唯一一家愿意同中国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合资的外国车企,也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品牌。
我想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的意思。“有了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所谓的“德国制造”也彻底夯实了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时至今日仍有余波。
你敢相信吗?老途观的所谓「丝绸之路版」今天竟然还在卖……不得不说,大众集团的商业手腕,真是中国车市过去十年里最宝贵的营销课范本。
对了,我姐夫现在买了辆飞度代步,美滋滋。
比亚迪唐:插电混动初体验
表哥在深圳读博期间买了一台初代的比亚迪唐,考虑到深圳的燃油车政策与新能源车补贴力度,购买这台车在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划算的消费决策。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初代比亚迪唐并不算一个上乘的作品。
先不说那神似某日系豪华品牌的外观设计以及德味儿十足的内饰设计了,过于放飞自我的车身重量的确能带来一丝安全性上的优越感,但对于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实在是没什么好处。
不忍直视的二手保值率,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次次打消你卖车换车的念头。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的混动系统其实并不高效,区区6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对付上下班通勤自然没什么问题,但那也会让馈电状态下的长途行驶成为一场油耗灾难。
归根结底,我还是愿把这台车定义成特殊地区的特殊政策下的特殊产物,毕竟按照当年的那个购车预算,如果放在二线城市足以买到不少豪华品牌了。
在家人眼中,比亚迪唐很快、很大气、很实用、很厚重、很安全、很有民族自豪感。
不过在我看来,它来到我们家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七大姑八大姨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一台这么大的汽车,充上电不烧油就能跑(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二手凯美瑞:省心是第一生产力
凯美瑞在国外投放过的一支广告令我印象深刻:两男子驾车出行,见一凯美瑞坏在路边,打开的引擎盖下,一身材火辣的女郎正束手无策并向他们求助,男子A见状正要停车帮忙,被一脸惊恐的男子B阻拦,旋即加速逃离。后视镜里,女郎揭下面具,原来其真身是一个连环杀人犯……
剧情虽然猎奇,但足以让懂车的人会心一笑,其传达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有人能把凯美瑞开坏,那真是见鬼了。
前年春节,一位远方亲戚买入了一台二手凯美瑞,里程数10万公里,到手价格也差不多是10万块,油水板正,保养得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车再开个10万公里,轻飘飘(方言,意思是很轻松)。
我还记得Motor Trend编辑部曾做过一期凯美瑞的专题,编辑们各用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和这款经典老车的温情故事。
那个选题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丰田车在美国市场的市占率和普及率也太恐怖了——编辑们不论男女老少,几乎家家都(曾)有一台凯美瑞。
这或许就是一个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吧,他们不图高高在上的品牌附加值,不要那些花哨鸡肋的配置,他们需要的是质量可靠,是高保值率,是好开好养又安全。
很庆幸,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的消费观念正趋向于这种务实,也希望我们能朝着「人人都爱凯美瑞」的方向继续努力。
十代思域:光荣岁月的一撮尾巴
新裤子唱: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伤心?作为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忠实拥趸,在本田全面投身涡轮化浪潮以后,我的确是有些伤心的——EK9多帅啊,FD2多快啊,万转VTEC它不香吗……
2016年,思域,这款本田旗下的拳头产品,终于告别了光芒万丈的自吸时代,换上了排量更小、跑得更快又更省油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用网络上流行的话说,这简直就是浓眉大眼背叛革命的典型。
今年夏天,我终究还是买了一台最新的十代思域,正应了船长James May所说,拥抱未来吧年轻人们,未来没什么不好的。
对,我拥抱未来了,可这并不妨碍我保留一丝对过去的怀念,因为我买的是一台手动挡车型。这个消费决策在多数同龄人看来,基本可以算脑子被车门给夹了。
每当我开上它,来一波抑扬顿挫的右手操作,我的思绪总能被带回坐老爸车的那个下午,或者在驾校学开车的许多个日日夜夜。
既然时代决定了我无法留住最好的本田车,那就留下一台能手动换挡的本田车吧。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车真的可以改变时间。
观点
从数字层面上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刚好在十年前正式突破了130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日本等汽车销量大国,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容光焕发。
十年后,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中国市场上的车企们,日子普遍都不太好过。这也使得来自全球的汽车品牌更加抖擞精神,更加理性地研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消费喜好。
因为与“寒冬”、“下行”等词汇相映成趣的是,仍然是连续十年蝉联世界第一的巨大体量。
十年间,我们眼前也多了不少新名词,“智能”、“共享”、“电动”、“高端”、“新零售”……
来自本土的自主品牌们不约而同地向着更高处长征,曾经光芒万丈的外籍军团里,也不乏跟不上节奏的选手,彻底改变自己,或许才不会在牌桌上感到越发迷茫。
有人留下,有人得意,有人吹著时代的风;有人堕落,有人疯了,有人随着风去了。这仿佛是一场没能继续的革命,充斥着不欢而散的告别。
于我个人角度而言,从看别人开车,到坐别人开的车,再到自己有了车。十年荏苒,同样如梦一场。
同事老罗总能赠我金句:从理论上说,当你有了车以后,整个中国版图都是你的活动范围。他说得很对,所以今年春节我一定要开车回家。所爱隔山海,1000英里又何妨。
2020来了,这是一个关于想象与实现的时代。虽然我们想象的依旧很多,实现的依旧很少,但希望我们所想的,最终都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