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离不开中国历史的大文化背景,音乐史无论如何都是在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并发展的。高校音乐专业在音乐史的教学中也无法脱离整个文化的历史,这就需要由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文化和音乐的双重角度去切入和展开。文章着重从时空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
【关键词】历史角度;双重维度;框架;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定位。它既有基础性作用,又有宏观性价值。但是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与音乐专业其他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当前的音乐史教育重点都放在关键的音乐事件和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而是孤立地将重要的知识点以总结性的结论告诉学生来了解和背诵。笔者在学习音乐史和教授音乐史的过程中对这一点有比较深刻的感受。这种分散的片段性学习方法很难形成音乐史的整体框架和结构,不但在记忆的时候很抽象,而且一旦忘记也很难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去回忆和再认。尤其是对于某一个音乐事项在历史中的定位没有清晰的概念,缺少这样的时空坐标,音乐事项就与相关的背景和文化因素脱离了联系,从而成了零碎孤立的概念。
音乐史首先是人类发展史,音乐现象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在任何时期都受到人类发展史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音乐史的教学中应该有一种大历史观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将音乐的事项限于音乐史发展过程中,这样很容易就将音乐现象当成孤立的文化事项而脱离了人类发展史,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多维度参照,因而很难看清和理解各种音乐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
因此,对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的基础之上。但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历史方面的学习普遍存在较大的不足。若想全方面提升历史背景素养,对于短短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课堂中能够做到的就是对于历史时间线条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扩展横向大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讲曾侯乙编钟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首先对于该名词就表现出很大的困惑,“曾侯乙”该如何理解,具体什么意思?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音乐名词,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告诉学生记忆编钟出土的时间地点、乐器编组情况等信息,那么这只是让学生多增加了一条音乐事项的识记而已。学生对于编钟产生的社会背景毫无知晓,所以他们很难理解编钟这样一套庞大的乐器究竟在音乐史上具有怎样的音乐价值和历史价值。
那么如何将类似的知识点与时空维度相结合呢?这就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背景信息,比如历史时间、政治环境、封建制度、音乐发展、音乐观念、审美意识等等。首先,对于古代音乐史的学习必须要先了解在时间轴上的坐标,这是一种定位和参照,曾侯乙编钟出土于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但经过碳同位素的测定,编钟本身筑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至少约2400年的历史。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四点:第一,对编钟在时间上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第二,对于“曾侯乙”应该要详细说明,这就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建制,封建社会不同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是有“国”与“家”之分,所谓国类似于今天的全国,而“家”则指的是各个大小不同割据一方的诸侯小国,曾侯就是当时处于楚地的诸侯国,名字叫做“曾”,而曾国的国君名字叫做“乙”,从而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编钟的名称。第三,從编钟又可以看出,在2400年前远离周天子政治中心的楚地音乐艺术的发展情况,曾国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居然有如此庞大精细复杂的编钟,足以说明当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至少也可以说明音乐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为从出土的编钟看,制作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国能够拥有这样规模--的编钟,可以说明当时的青铜冶炼工艺的高度发展,还可以看出乐律学取得的成就。第四,从曾侯乙编钟的编制是编钟、编磬的安置,钟架两面,磬架一面,其布局正好是宫室内三面架设乐器的“轩悬”制度,编钟的出土与《周礼·春官》所记载的“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的礼乐制度是吻合的,从而又引申出周代复杂的礼乐等级制度。甚至可以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典故相结合加以展开,使学生可以对周代礼乐制度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以上是曾侯乙编钟所具有的历史、政治、文化方面的信息,那么在音乐上的意义则更为直接。曾侯乙编钟是一组庞大的乐器,不论是编磬还是编钟都是从小到大排列成组的,每一个编钟的音高都不一样,从而组成了音阶,而且可以演奏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编钟的设计还遵循了“一钟二音三都音程”的音律设计。除此以外还有编钟上所记载的铭文,这是先秦的乐律学理论。除了编钟以外,曾侯乙还出土了鼓、琴、瑟、笙、排箫、篪等,这就表明,这是+严密的乐队建制,说明中国音乐早在2400年以前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和声音乐和交响性的乐队和音乐思维,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在讲解这一点时又可以与欧洲的十二平均律进行横向的对比说明,学生就对这一知识点有了纵横双维度,中外两个音乐体系角度的交叉理解,无形中建立了音乐史的框架,使知识点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多角度的体系网上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分布,这样的理解和记忆是从根本上认识,不容易忘记,理解更透彻和全面。
以上通过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知识点“曾侯乙编钟”的举证,说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一定要从多个维度切入和展开,且不可将某一音乐事项作为孤立的知识点去死记硬背,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遵循“以历史背景说事件,以文化环境说意义,以音乐特征说价值,以中外视角说定位,以古今需求说审美”的方式和思维,从而使音乐史的教学变得丰满,让学生以音乐史的学习为途径,真正达到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高度层次。
【关键词】历史角度;双重维度;框架;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定位。它既有基础性作用,又有宏观性价值。但是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与音乐专业其他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当前的音乐史教育重点都放在关键的音乐事件和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而是孤立地将重要的知识点以总结性的结论告诉学生来了解和背诵。笔者在学习音乐史和教授音乐史的过程中对这一点有比较深刻的感受。这种分散的片段性学习方法很难形成音乐史的整体框架和结构,不但在记忆的时候很抽象,而且一旦忘记也很难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去回忆和再认。尤其是对于某一个音乐事项在历史中的定位没有清晰的概念,缺少这样的时空坐标,音乐事项就与相关的背景和文化因素脱离了联系,从而成了零碎孤立的概念。
音乐史首先是人类发展史,音乐现象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在任何时期都受到人类发展史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音乐史的教学中应该有一种大历史观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将音乐的事项限于音乐史发展过程中,这样很容易就将音乐现象当成孤立的文化事项而脱离了人类发展史,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多维度参照,因而很难看清和理解各种音乐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
因此,对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的基础之上。但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历史方面的学习普遍存在较大的不足。若想全方面提升历史背景素养,对于短短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课堂中能够做到的就是对于历史时间线条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扩展横向大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讲曾侯乙编钟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首先对于该名词就表现出很大的困惑,“曾侯乙”该如何理解,具体什么意思?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音乐名词,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告诉学生记忆编钟出土的时间地点、乐器编组情况等信息,那么这只是让学生多增加了一条音乐事项的识记而已。学生对于编钟产生的社会背景毫无知晓,所以他们很难理解编钟这样一套庞大的乐器究竟在音乐史上具有怎样的音乐价值和历史价值。
那么如何将类似的知识点与时空维度相结合呢?这就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背景信息,比如历史时间、政治环境、封建制度、音乐发展、音乐观念、审美意识等等。首先,对于古代音乐史的学习必须要先了解在时间轴上的坐标,这是一种定位和参照,曾侯乙编钟出土于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但经过碳同位素的测定,编钟本身筑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至少约2400年的历史。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四点:第一,对编钟在时间上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第二,对于“曾侯乙”应该要详细说明,这就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建制,封建社会不同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是有“国”与“家”之分,所谓国类似于今天的全国,而“家”则指的是各个大小不同割据一方的诸侯小国,曾侯就是当时处于楚地的诸侯国,名字叫做“曾”,而曾国的国君名字叫做“乙”,从而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编钟的名称。第三,從编钟又可以看出,在2400年前远离周天子政治中心的楚地音乐艺术的发展情况,曾国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居然有如此庞大精细复杂的编钟,足以说明当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至少也可以说明音乐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为从出土的编钟看,制作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国能够拥有这样规模--的编钟,可以说明当时的青铜冶炼工艺的高度发展,还可以看出乐律学取得的成就。第四,从曾侯乙编钟的编制是编钟、编磬的安置,钟架两面,磬架一面,其布局正好是宫室内三面架设乐器的“轩悬”制度,编钟的出土与《周礼·春官》所记载的“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的礼乐制度是吻合的,从而又引申出周代复杂的礼乐等级制度。甚至可以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典故相结合加以展开,使学生可以对周代礼乐制度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以上是曾侯乙编钟所具有的历史、政治、文化方面的信息,那么在音乐上的意义则更为直接。曾侯乙编钟是一组庞大的乐器,不论是编磬还是编钟都是从小到大排列成组的,每一个编钟的音高都不一样,从而组成了音阶,而且可以演奏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编钟的设计还遵循了“一钟二音三都音程”的音律设计。除此以外还有编钟上所记载的铭文,这是先秦的乐律学理论。除了编钟以外,曾侯乙还出土了鼓、琴、瑟、笙、排箫、篪等,这就表明,这是+严密的乐队建制,说明中国音乐早在2400年以前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和声音乐和交响性的乐队和音乐思维,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在讲解这一点时又可以与欧洲的十二平均律进行横向的对比说明,学生就对这一知识点有了纵横双维度,中外两个音乐体系角度的交叉理解,无形中建立了音乐史的框架,使知识点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多角度的体系网上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分布,这样的理解和记忆是从根本上认识,不容易忘记,理解更透彻和全面。
以上通过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知识点“曾侯乙编钟”的举证,说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一定要从多个维度切入和展开,且不可将某一音乐事项作为孤立的知识点去死记硬背,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遵循“以历史背景说事件,以文化环境说意义,以音乐特征说价值,以中外视角说定位,以古今需求说审美”的方式和思维,从而使音乐史的教学变得丰满,让学生以音乐史的学习为途径,真正达到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高度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