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老师都希望课堂教学按预定的环节进行。但很多时候,课堂上会生成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给予评价或引导,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悟得“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品质,我问学生:“你喜欢竹笋吗?为什么?”学生说:“我喜欢竹笋,因为不怕困难,非常勇敢,非常坚强。”我微笑示意他坐下,及时激励:“我相信你也会像春笋一样,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此时,许多同学高高地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这正是教案中预设好的,学生与老师同心共感,与编者同思共悟,教学显得天衣无缝。
就在这时,一向很少发言的王强同学举着小手急着要求回答问题。我一阵惊喜:看来今天的教学效果还真的不错!“我喜欢春笋,是因为好吃!”“春笋……是好吃,但这……”这时不少同学凑在一起,小声地嘀咕着。原来,有王强一样的感觉在班上还不止一个。面对此时的尴尬,我意识到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问题。
于是,我又重新组织教学。及时肯定了王强的答案,问他读了课文以后仅仅喜欢好吃吗?王强没有回答,笑嘻嘻地看着我。接着,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特意安排王强小朋友读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段落。他读得很有感情,等他读完,我说:“你读得不错,把春笋不怕困难,急着要长大的心情读出来了。看来你不仅是喜欢她好吃,更喜欢她别的什么呢?”这次他不仅说出了春笋的品质,还表示要向春笋学习。我走过去同他握手,他神采飞扬,班级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喜悦引发了我对学生创造思维的用心呵护和思考:
一、正确协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所展现的往往是“科学世界”和“典型生活”,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正构成学生课堂生活的实际意义,构成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正是学生展示个体生命与意义所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把学生、教材、教师、环境等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整合为课程,在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与创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从死的教材中获得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把课堂变为一个多向的交往、会话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在与教材会话、与教师会话和与同学会话中汲取知识;学生在民主、自主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让教材中不确定性的一面,随着个人知识的深入和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样课堂里教师改变了教的角色,学生改变了听、记、应答的角色。既然课堂上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了问题,对学生的肤浅回答就要延缓评价,采取冷处理,并利用“前馈”,化错为正,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
二、正确把握课堂的不确定性
课堂的不确定性不仅因为教材经历了学生生成性的开发,个人生活碰撞教材,使教材结论呈现多元化,教师评价呈现多元化,还因为任何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时与境,学生个体的心境与这种时境相汇,他们去体会教材,不仅会出现不同个体的理解差异,还会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境下理解的差异。特别是一些独特的质疑、解疑思维,会带动群体的思维,而这些疑问又会出乎教师的预测,甚至可能成为教师的难题,这时课堂就可能出现无序状态,教师无法从原来的准备中找到平衡要素,就必须临场遵照学生所思进行即兴的诱导。课堂始终在以学生为主体中开放,学生无须恪守课文——理解——体会——学法仿习的程序和等着记老师认可的结论。这节课,我如果不能及时从封闭的教案思路中走出来,课堂便无法焕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创新思维的激发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
三、教师要宽容学生
教师应以健康、成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构建宽容的课堂气氛,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学生敢自由发表自己的体会,敢对教师、教材进行质疑,敢挑战权威,在诸多的“敢”中,学生建构自己,作为推动其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敢”了,课就活了,课活了,思维就开了,创新也就生成了。于是,一个个独特的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在课堂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升华,教育就成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学生在学校就有了享受交往的快乐,享受发表观点的快乐,享受崇拜老师而又偶尔能超越老师的快乐。于是,学生就会把课堂时光视为他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刘彩霞,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在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悟得“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品质,我问学生:“你喜欢竹笋吗?为什么?”学生说:“我喜欢竹笋,因为不怕困难,非常勇敢,非常坚强。”我微笑示意他坐下,及时激励:“我相信你也会像春笋一样,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此时,许多同学高高地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这正是教案中预设好的,学生与老师同心共感,与编者同思共悟,教学显得天衣无缝。
就在这时,一向很少发言的王强同学举着小手急着要求回答问题。我一阵惊喜:看来今天的教学效果还真的不错!“我喜欢春笋,是因为好吃!”“春笋……是好吃,但这……”这时不少同学凑在一起,小声地嘀咕着。原来,有王强一样的感觉在班上还不止一个。面对此时的尴尬,我意识到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问题。
于是,我又重新组织教学。及时肯定了王强的答案,问他读了课文以后仅仅喜欢好吃吗?王强没有回答,笑嘻嘻地看着我。接着,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特意安排王强小朋友读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段落。他读得很有感情,等他读完,我说:“你读得不错,把春笋不怕困难,急着要长大的心情读出来了。看来你不仅是喜欢她好吃,更喜欢她别的什么呢?”这次他不仅说出了春笋的品质,还表示要向春笋学习。我走过去同他握手,他神采飞扬,班级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喜悦引发了我对学生创造思维的用心呵护和思考:
一、正确协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所展现的往往是“科学世界”和“典型生活”,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正构成学生课堂生活的实际意义,构成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正是学生展示个体生命与意义所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把学生、教材、教师、环境等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整合为课程,在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与创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从死的教材中获得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把课堂变为一个多向的交往、会话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在与教材会话、与教师会话和与同学会话中汲取知识;学生在民主、自主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让教材中不确定性的一面,随着个人知识的深入和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样课堂里教师改变了教的角色,学生改变了听、记、应答的角色。既然课堂上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了问题,对学生的肤浅回答就要延缓评价,采取冷处理,并利用“前馈”,化错为正,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
二、正确把握课堂的不确定性
课堂的不确定性不仅因为教材经历了学生生成性的开发,个人生活碰撞教材,使教材结论呈现多元化,教师评价呈现多元化,还因为任何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时与境,学生个体的心境与这种时境相汇,他们去体会教材,不仅会出现不同个体的理解差异,还会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境下理解的差异。特别是一些独特的质疑、解疑思维,会带动群体的思维,而这些疑问又会出乎教师的预测,甚至可能成为教师的难题,这时课堂就可能出现无序状态,教师无法从原来的准备中找到平衡要素,就必须临场遵照学生所思进行即兴的诱导。课堂始终在以学生为主体中开放,学生无须恪守课文——理解——体会——学法仿习的程序和等着记老师认可的结论。这节课,我如果不能及时从封闭的教案思路中走出来,课堂便无法焕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创新思维的激发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
三、教师要宽容学生
教师应以健康、成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构建宽容的课堂气氛,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学生敢自由发表自己的体会,敢对教师、教材进行质疑,敢挑战权威,在诸多的“敢”中,学生建构自己,作为推动其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敢”了,课就活了,课活了,思维就开了,创新也就生成了。于是,一个个独特的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在课堂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升华,教育就成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学生在学校就有了享受交往的快乐,享受发表观点的快乐,享受崇拜老师而又偶尔能超越老师的快乐。于是,学生就会把课堂时光视为他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刘彩霞,教师,现居江苏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