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害虫天敌讲座(一)

来源 :果农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民生,关注生态环境,关注食品安全”是十七大的重要决策。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愿意选购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最终走向有机食品。
  就果树而言,除了果园的基本条件如空气、水源等外。其污染主要来自果树管理中的农药使用。果树常年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果农主要采用农药来控制,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使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杀害了自然界天敌,造成一些次要害虫上升等恶性循环的局面。
  自然界除害虫外,还有许多吃害虫的益虫,统称为“天敌”,它们在无声无息地控制着害虫的发生,形成生态平衡,给人类造福,但却常常不为人们所认识,而遭到农药的残杀,甚至被直接处死。在用药少的果园常见到天敌活动,而用药多的果园则很少见到天敌的影子。
  当前,食品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发展,国家规定果树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中低毒农药的使用,有机果品禁止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那么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必然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利用病、虫天敌防治病虫害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技术。重视自然界天敌的保护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以生产出优质、营养、卫生的果品,这也是广大果农和果树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本讲座将陆续对果树害虫的主要天敌进行介绍,以便果农能够识别,进而保护利用,使天敌群体得到恢复。迅速繁衍起来,为人类服务。
  害虫天敌分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
  
  1 捕食性天敌
  
  1.1 食蚜蝇
  食蚜蝇属双翅目、食蚜蝇科、种类较多。成虫取食花粉花蜜等,幼虫主要大量捕食蚜虫,有时也能捕食叶蝉、粉虱、介壳虫、蓟马及鳞翅目的小幼虫和卵,是这些害虫的主要天敌。
  食蚜蝇成虫的体型和颜色变化较大,一般头大,多数宽于胸部,额部有各样突起。触角3节、第3节背面有1根芒。复眼大、雄虫两复眼接近,雌的两复眼远离。前胸退化,中胸发达。只有一对前翅,径脉与中脉间有1条两端游离而通过径中脉的伪脉,是本科特征。腹部一般5~6节。腹部背面大多有黑黄色横带或不同斑纹。卵白色,长椭圆形,幼虫蛆形,头尖尾钝,一般8节,体壁有粗糙横纹,体色因种类不同而异,有白色,浅土黄色,淡绿色等。
  成虫在空中飞翔,能振动双翅。原地不动。也可以突然飞出一些距离。常在有蚜虫的树叶处飞行,产卵于蚜虫群中或附近。幼虫常举起身体前半部,左右摆动,用口器抓住蚜虫举在空中吸吮,将体液吸完后,弃去尸体,继续捕食。每头幼虫一生可捕食蚜虫数百头至千余头。
  1.1.1 生活习性 一般每年可发生4~7代,大多以幼虫或蛹在植物根部附近土中越冬。春季成虫出现较早,产卵于果树发出的有蚜虫的嫩叶上。夏季卵期2—4天,幼虫和蛹期各约7~10天,一个世代约10~28天。
  1.1.2 食蚜蝇的种类果树上常见的食蚜蝇主要种类如下:
  (1)黑带食蚜蝇
  ①形态、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20~22毫米,体橙黄色,头较长、覆灰白色粉被。单眼橙黄色,复眼灰褐色。中胸背板灰绿色,有4条黑色纵带。小盾片黄色,翅细长、透明、翅脉黄色。腹部狭长、橙黄色,第1腹节背板黑绿色,第2节中部有1倒“丁”字形黑纹,第3、4节近前缘有一黑色横带,第2~4节各节后缘有1黑色宽横带,第5节有1“人”字形黑色带。足黄色。(图1)
  
  卵 白色,长椭圆形、长1毫米余。
  幼虫老熟幼虫长13~16毫米,白色或乳白色,可透视暗色内脏,尾端上有1对气门突起。
  蛹半瓢形,长7~8毫米,前端圆大,后端尖小,全体灰褐色,有深色横条纹及斑点,腹面白色。
  ②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从4月至12月均可见到成虫。主要捕食苹果、梨、桃上多种蚜虫及蔬菜、豆、麦上的蚜虫。
  (2)月斑鼓额食蚜蝇
  形态 成虫体长14毫米左右。黑色。头大、额突出,棕黄色至暗棕色。密生黑毛。胸部铜黑色有光泽,两侧有灰黄毛,小盾片黄色稍暗,被黑毛。翅较宽透明。脉黄褐色。腹部较宽大,黑色。第2、3节结合部最宽,上被黄色细毛、第2节有1对黄色横纹、第3、4节各有l对新月状黄色纹。足赤褐色。(图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17毫米,各节背上有刺、两侧也各有2刺,体淡绿白色。
  (3)斜斑鼓额食蚜蝇
  形态 成虫体长10~12毫米,复眼赤褐色,额前部宽、鼓出,黄色有黑毛。胸部铜黑色,有光泽,两侧有灰黄毛。小盾片暗黄色。被黑毛。腹部第2、3节新月形斑略倾斜,黄斑的内外前角不在一水平上。内前角离背板前缘近,外前角离背板前缘较远。第4、5背板后缘黄色。
  (4)六斑食蚜虫蝇
  形态 成虫体长8~11毫米,复眼棕黑色,触角黑褐色。胸背青黑色,有金属光泽,侧缘有黄色光泽及黄色毛。小盾片蜡黄色,有黑毛。背及、腹部黑色,末端稍尖,第2~4节各有1对勾状黄色粗横纹,第5节黄色,中央有1黑斑,足黄色至黄褐色。(图3)
  
  (5)长扁食蚜蝇
  形态 成虫体长6~8毫米,胸背板兰黑色,中间有3条不明显的黑色纵带,两侧有橙黄色纵带,小盾片橙黄色。腹部细长,黄或橙黄色,第1腹节背板前缘黑色。后缘黄色,第2~4腹节背板后缘各有1条黑色横带。5~6腹节背板中央各有黑色纵带1条。足黄色。(图4)
  幼虫 体长10~12毫米,黄绿色,体壁粗糙,末端有1对竖起的呼吸管。
  蛹 长8毫米,末端附有幼虫最后一次脱的皮,粘附于叶片或枝条上。
  (6)大灰食蚜蝇
  
  形态 成虫体长8~10毫米,黑色,头和小盾片橙黄色。腹部椭圆形,第2、3、4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向内略弯的钩状大黄色斑。雄虫3~4腹节背面黄斑中间相连,雌虫则全分开。4~5腹节背板后缘黄色。
  (7)灰色蚜小蝇
  
  形态成虫体长2~2.3毫米,体灰白色,复眼棕褐色。腹背灰白色微带青色,胸背中央有2条灰色纵线,两侧各有1较宽的淡褐色纵线。小盾片上有2对长毛。腹部卵形、灰白色,第1节基部灰黑色、第2节中央有1对灰黑色斑点,有的个体无斑点。翅透明、翅脉黄色。足黑褐色,上有白粉(图5)
  幼虫 淡绿色,蛆状。
  蛹 黄褐色,长圆形,头部稍尖,尾部粗,尾端上有5个长气门突起。
  生活习性 1年10余代,以蛹越冬,4—10月份均可见成虫,夏季一世代历期10余天,繁殖力强。
  1.1.2 食蚜蝇的保护利用
  (1)果园内间种绿肥植物,上面生有蚜虫。便于食蚜蝇在上取食繁殖,增 加天敌群体数量,有利于捕食果树上的蚜虫。
  (2)果树上尽量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避免杀害天敌。
  (3)蚜虫发生量大时,可以使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如吡虫啉、灭蚜菌、阿维菌素等。
  (4)涂干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于树干或主枝基部刮约lO厘米宽的环,去掉老粗皮,涂上药如40%乐果或40%毒死蜱5~10倍液,用废纸浸沾药液后缠绕树干环带,再用塑膜包于外层。保持药效。
  (5)果园蚜虫发生量少,仅个别枝条有蚜虫时,或者蚜虫与天敌之比在200:1以下,可以不必全园喷药。有少量蚜虫可作为天敌食料。
  
  1.2 瓢虫
  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俗名花大姐,麦大夫。
  成虫体呈半球形拱起,体背光滑或具细毛。鞘翅和前胸背板上常见有红、黄、黑等斑点或花纹。瓢虫除少数是植食性(如28星危害茄科植物的瓢虫)的外,绝大多数是肉食性的。其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木虱军配虫等及一些昆虫的卵和小幼虫等。食量很大,是重要天敌。
  瓢虫一年可繁殖1~4代,一般以成虫在落叶内。石块下,树皮下、山洞里等隐蔽处过冬。春季天暖开始活动取食,产卵100粒左右,直立紧密的靠在一起,形成黄色的卵块。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老熟后选荫蔽处如树叶下、卷叶内、树皮缝、土块下,由尾部分泌黏液,粘附其上化蛹。
  1.2.1 瓢虫的种类 果树上常见的瓢虫种类如下:
  (1)七星瓢虫
  
  ①形态成虫体长5~7毫米,宽4—6毫米,体卵圆形。头黑色,顶端有两个淡黄色斑纹。前胸黑色、鞘翅橙赤色,有7个黑斑。故称7星,其中一个斑生在两支接合部。(图6)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卵长椭圆形、黄色、常30~40粒,立在一起。
  幼虫 灰褐色,老熟幼体长9毫米左有,第1胸节及第4腹节有4个橙红斑,第2、3胸节各有两个较大红斑,各节并簇生黑色刺毛。
  蛹 长7毫米左右,黄色,渐变淡黑色。腹部第2、5两节各有淡红色斑点2个。
  ②生活习性 1年发生4~6代,成虫在果园枯枝、落叶、土块下或麦田油菜田过冬。次年3月份出蛰、活动产卵。4月中旬为幼虫盛期,4月下旬第1代成虫大量羽化,最后一代成虫于10月以后越冬。
  (2)异色瓢虫
  ①形态成虫体长5~8毫米,卵圆形,体色斑纹变化较大。前胸背板黄色中央有“M”形黑纹,但有不同形状的变异。鞘翅橙黄色、黄褐色、黄色、上有黑色斑,变化很大,有的19个黑色斑、有的8个、6个、4个、3个,2个不等,以至完全无斑。(图7)
  
  卵纺锤形,长1.5毫米左右,橙黄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9毫米余,头黑色,体紫黑色,腹部1~5节两侧各有橙黄色纹,体节上有刺毛。
  蛹 长6毫米余、宽4毫米左右,淡黄褐色,胸部有2个淡黑点,腹部1、3~6节各有2个黑点。
  ②生活习性 1年4~5代,以成虫群集在墙缝、落叶、草堆、山洞等处过冬。春季3~4月份出蛰,6~10月均可见成虫。成虫幼虫均捕食多种蚜虫,分布广泛,最后一代于11月间寻找场所越冬。
  (3)龟纹瓢虫
  ①形态 成虫体长3~5毫米,宽2.9~3.2毫米,椭圆形、体黄色、有龟纹状的黑色斑纹。头部黄色,雌虫前额有黑斑,雄虫无。复眼黑色,触角、口器黄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大斑,鞘翅缝黑色,鞘翅上的黑斑常有变异,雌虫为龟纹状,雄虫每个鞘翅外缘前后有两个黑斑。足黄褐色。(图8)
  
  卵 长纺锤形,黄色,长0.8毫米左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毫米余,大体黑色,背面及两侧有黄色小斑纹。
  ②生活习性 1年4代,以成虫单独或群集在果树枯叶或树皮缝内等处过冬。次年4~5月成虫活动,取食、产卵。发生期常因气候变化而有早晚,成虫、幼虫主要捕食蚜虫,及其他小型昆虫如木虱、叶蝉等,活动性强,11月份成虫越冬。
  (4)深点食螨瓢虫
  ①形态 成虫体长1.3~1.5毫米,宽1~1.2毫米,前胸背板小盾片及鞘翅和腹面黑色有刻点,密布黄白色细毛,但口器、触角、腿节末端,胫节及跗节为黄褐色。头部雄性黄褐色,雌性黑色(图9)
  卵短圆筒形、长0.4毫米左右,黄褐色。
  幼虫 体长约2毫米,灰褐色,老熟后橙红色生有细毛。
  
  蛹 长1.5~1.7毫米暗褐色,卵形、稍扁平。
  ②生活习性 1年4~5代,以成虫在树皮下,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苹果发芽后,红蜘蛛开始活动时,即陆续出蛰捕食螨类,产卵于螨类群体附近,幼虫孵出后,爬行取食,每天可吃螨500~800头,成虫可吃千余头,有时也吃蚜虫。幼虫老熟后多聚集在树冠内膛荫蔽处叶背或枝叶上化蛹。经4~5天羽化。成虫寿命1~2个月,10月以后进入越冬。
  (5)黑缘红瓢虫
  ①形态 成虫 体长5.2~6毫米,宽4.5~5.5毫米,虫体近圆形。头、前胸背板红褐色。鞘翅枣红色,向外边缘逐渐变深成黑色,鞘翅缝黑色。腹面红褐色(图9)
  卵 黄色纺锤形。
  幼虫 初龄暗灰色,长大后灰色,身体两端细,中间粗,上面有深色分叉的毛,老熟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
  蛹 橙黄色后期变褐色,长4~5毫米,宽3~3.5毫米,固定于幼虫壳内。
  ②生活习性 每年1代,以成虫在果园土缝、墙缝、落叶下越冬。来年3月中下旬出蛰,取食产卵,主要取食介壳虫,卵多产在上年介壳虫(主要是球坚蚧)的空壳内,及树皮缝下,每头雌虫可产100多粒卵。4月份幼虫出现,当寄主体软时,可全部吃掉,介壳虫体壁硬化后,咬一小孔,将头伸入壳内,吃尽肉质和卵,只剩下空壳。幼虫食量大,对抑制球坚蚧效果十分显著。幼虫老熟后,常数十头、上百头,聚集在枝条的下方,固定化蛹。蛹包被在幼虫的老皮内,裂开一缝(常被群众误认为害虫杀死)。6月份成虫羽化,取食新孵化的介壳虫幼虫。7、8月天气炎热,成虫栖息在茂密的树叶背面不食不动,进入滞育越夏。到9月份气温下降,再活动取食交尾,11月份进入越冬。
  (6)红点唇瓢虫
  ①形态 成虫体长3.8~4.5毫米,宽3.6~4.2毫米,体近圆形,背面黑色有光泽,鞘翅中央各具1个红褐或黄褐色,近圆形斑点。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褐黄色,足除跗节外均为黑色。(图9)
  卵 长椭圆形,黄色
  幼虫 初龄橙红色,背上有毛,成长后6毫米,胴部灰褐色。
  蛹 卵形。一头略尖,暗褐色,有黄色线纹,包被于裂开的幼虫皮内。
  ②生活习性 一年2代,成虫在树皮缝、土缝、石缝、落叶下过冬。4月份出蛰,继续捕食介壳虫类,并在桑白蚧,梨 圆蚧等的空壳下,树皮缝等处产卵1~3粒,成虫、幼虫能捕食多种介壳虫,以桑白蚧,梨圆蚧最多,其他种类如桃球坚蚧,东方盔蚧,牡蛎蚧,柿绒蚧,松干蚧等。
  (7)红环瓢虫
  ①形态 成虫 体长4.8~6毫米,宽3.8~4毫米。头、复眼黑色,口器、触角橙红色。前胸背板黑色,前侧两缘橙红色。小盾片,鞘翅黑色,周缘红色。
  卵 椭圆形,两端尖,橙黄色,长0.8~1毫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5~8.5毫米,体紫红色,棱形,体背有白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有2块灰色硬化的背盾,第2、3胸节两侧各有2个硬化黑斑。第1~8腹节两侧各有1瘤状突起,上有黄色刺毛。
  蛹 椭圆形。橙红至暗红色。
  ②生活习性 每年1代,以成虫在落叶、土石缝,树干缝穴等处过冬。次年3—4月捕食初孵化的蚧类若虫,4月上中旬产孵,5月幼虫大量孵化,6月份化蛹,6月下至7月初羽化。幼虫和成虫均捕食介壳虫,以捕食草履蚧为主,凡有草履蚧的树上均有此瓢虫大量发生。也可捕食柑橘树上的吹绵蚧。
  (8)澳洲瓢虫 原产于澳大利亚,我国引进用来控制吹绵蚧,取得成功。
  ①形态 成虫 体长3~3.9毫米,体卵圆形,背部红色,前胸背板后缘及小盾片和鞘翅缝黑色。各鞘翅上前后各有一个黑斑,后斑向后延伸至外缘。
  幼虫 灰红色,背面有4列黑点。
  ②生活习性 在重庆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1个世代历期最长229天,最短19天。在广东冬季无显著的越冬现象。雌成虫一生可产卵300~800粒,卵产于吹绵蚧背上,腹下及卵囊内,1、2龄幼虫常集中在吹绵蚧腹下取食虫体汁液和卵粒,3龄以上爬出食卵和幼蚧。4龄幼虫老熟后在叶背或荫蔽的树干缝隙处化蛹。
  (9)大红瓢虫 分布于南方各省。
  ①形态 成虫体长5~6毫米,宽4.6~4.8毫米,体近圆形,密被橙黄色毛,头、前胸背板,小盾片,腹部腹面和足黄红色,鞘翅樱红色。
  幼虫 体黑色或灰黑,体侧的枝突较长。
  ②生活习性 大红瓢虫在浙江1年发生4代,重庆5代,以成虫越冬,3月中下旬活动,4月中下旬产卵。成虫寿命第1代平均45.8天、第2代88.2天,第3代153天,第4代成虫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最喜吃吹绵蚧卵,也吃幼虫及成虫。有自相残食现象。大红瓢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6~29℃,35℃以上则不适应,高温时找荫蔽场所不活动。为吹绵蚧主要天敌。
  1.2.2 瓢虫的保护利用
  (1)果园种植绿肥,上面生有蚜虫等害虫可招引瓢虫取食,繁殖越冬,从而消灭果树上的害虫。
  (2)取食红蜘蛛的深点食螨瓢虫多在树皮缝翘皮下及杂草、落叶中越冬,防治树皮下越冬的害虫时常在冬季刮除粗皮烧毁,检查如发现此瓢虫多时,可以等瓢虫出蛰后再刮。
  (3)许多瓢虫对有机磷药敏感,在果园瓢虫多的季节,尽量不使广谱性的药剂如有机磷,菊酯等农药。
  (4)人工助迁:如红点唇瓢虫喜吃桑白蚧和梨圆蚧,可到发生多的果树,林木上(如桑树,槐树等)采集、放到果园中。异色瓢虫春季常在麦田和油菜田发生。可以采集放到果园。桃、杏上的球坚蚧发生时,可到黑缘红瓢虫多的果园采集后放养。
  (5)越冬保护。澳洲瓢虫和大红瓢虫是柑橘吹绵蚧的重要天敌,但冬季不耐低温,可在11月份气温下降时收集成虫,放入笼中置于室内,采吹绵蚧饲喂,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次年天暖时放入果园。
其他文献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
在高校后勤工作队伍中,存在大量的临时外聘人员,他们属于高校内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工会为之维权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成为正式工会会员,因此,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促进高校学报事业发展,必须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提高稿件质量、提升编辑素质、推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仅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教育方法手段以及价值的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洛阳地区最早引进大樱桃的时间是1988年,是由新安县政府从山东引进的,在磁涧与五头两镇试种,这两个镇以前有几百公顷中国樱桃的栽培。大樱桃引进4、5年后因长时间不结果,陆续有人刨树,所剩无几,2年后,幸存的树先后挂果,其果实从外观、大小、品质等均明显优于当地的小樱桃。市场售价每千克10多元,随着大樱桃价格逐年递增,带动了一部分果农发展大樱桃的热潮。通过几年栽培,发现洛阳地区生产的大樱桃品质优、裂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