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际关系问题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到的,其中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成为了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案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心理矛盾,表达出了大多数同学的心声。本例中心理辅导员运用多种心理辅导手段,让来访者通过自己分析、体验、总结出合理拒绝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了和朋友之间的问题,帮助来访者进行了自我成长与提升。
关键词:巧妙方法、合理拒绝
1.来访者基本情况:
求助者张平元(化名),女,11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出生在山东庄村的一个小姑娘,活泼可爱,性格开朗,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该求助者主动找到心理辅导教师进行求助,双方约定辅导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下午三节课后。
2. 主要问题概述:
主诉:一到放学心情就不好,很烦躁,回家后也爱发脾气,症状持续一个月。
个人陈述:一说起来其实事情也不大,自己和贾清新(化名)是好朋友,平时很要好,可是近一个月来每次到放学一起走时自己就不愿意和她一起。因为每次走到十字路口时贾清新总是让自己和她一块走。自己心里其实并不愿意,一来是那条路离家远,二来最近训练(因其是学校的运动队训练)自己的脚很疼。可是如果不去,贾总是用力的拽自己,再加上也不好推辞,只好每次放学都和她一起绕远回家。心里真的挺烦恼的,不知道怎么办,和她说吧又怕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不说吧自己又不心甘情愿,真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3.背景资料:
平元的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里人都很疼爱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得很顺利。在学校她也是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的人,平时人缘很好,大家都爱和她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
4.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辅导教师:观察到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时思路清晰,声音清脆,衣着干净整洁。有明确的求助要求,自知力完整,语言流利,在谈话过程中除了在和朋友交往时不知道怎么拒绝时情绪低落外,无异常。
同学反映:每到放学时平元都高兴不起来,甚至害怕放学,一听见放学的铃声就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状态。别人若在此时与她说话,她就会大声呵斥别人,搞得同学们都莫名其妙。
5.分析与诊断:
平元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原因是由于她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朋友交往之间的技巧,不会合理的拒绝他人,认为迁就别人就是朋友之间讲义气的表现,害怕一旦拒绝就会失去这份友谊。在发生不会拒绝的情况之后,平元一味的迁就他人,强迫自己接受自己不愿意的事情,造成了她一到放学时间就会情绪暴躁,无法控制自己而乱发脾气。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有重性精神病。且求助者病程一个月,排除神经症,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主要表现在:
(1)由于与朋友之间交往时不知道如何拒绝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并由此体验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未满两个月。
(3)不良的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交;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有重性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反映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常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作为主要症状,但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与朋友交往。
(3)心理因素: 因不知道如何拒绝他人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6.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通过辅导使来访者消除焦虑情绪,知道如何拒绝他人。
最终目标:使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深入。
近期目标:学会合理的拒绝他人。
长远目标:提高自我认同度,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
7.心理辅导干预方法:
运用放松训练方法,主要目的是用来调节来访者焦虑情绪;
模仿法,通过模仿案例中的方法,使来访者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类似问题的。
换位思考方法,运用空椅子技术使来访者和其朋友体验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8.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法。
(1) 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
(2) 介绍咨询中相关事项与规则,强调保密原则。
(3) 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探寻求助者的心
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在听完平元的倾诉后,表示理解,并告诉她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并简单向她描述了相关经历。来访者听后很是惊讶,从她的表情中我感受到我们的距离在逐渐拉近,在这种共情的状态中我们聊了许多关于朋友的事,并收集了相关信息。我们共同确立了辅导目标,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制定。在第一次辅导即将结束的时候,教给她一种呼吸放松训练,告诉她每到烦躁时(尤其是放学时候)可以做一做。
(4) 布置家庭作业:想一想:你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目的: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模仿案例中合理拒绝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方法:模仿法。
两天后,平元找到我,说她已经想好了问题的答案。在谈话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倾听她说的每一句话:1、诚实守信;2、善良、有责任心;3、有共同的爱好,能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痛苦。听完她的话,我首先肯定了她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表示她所说的我也认同,但是人际交往时尤其是朋友交往时还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矛盾及时解决等等。我又问了她这两天经过放松训练后有什么感觉,平元告诉我她有了一定的进步,到放学时不想以前那么紧张,暴躁了,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和贾清新说,自己还是很烦。听完她的话,我指出,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会拒绝别人,一味的迁就,这样不但让自己苦恼,还会给他人造成误解。
我给平元找来几个案例让她看,并让她说说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案例内容:1、一味迁就朋友,给自己开来伤害和不必要的麻烦;2、粗暴的拒绝方式让两个好朋友不欢而散。)平元看完后明白了无论是迁就他人还是不好的拒绝方式都会给自己的友谊带来一定的影响。
“那么怎样拒绝别人才合适呢?”平元问。
“你想想看?”心理辅导教师回答。
平元沉思了一会说:“我觉得最好是跟对方说清楚,比如拒绝的理由什么的。”
我点头表示赞许。平元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自己每天放学还和贾清新一起走,但由于情绪不好,两人常吵嘴,为此,贾清新也很苦恼。
在辅导要结束时,我补充了平元合理拒绝的方法:1、要委婉的拒绝,也就是要有礼貌;2、要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理由;3、提出合理的建议,取得对方的谅解。
在分手时我让她继续坚持放松训练,并鼓励她尝试使用合理拒绝的方法。平元高兴地走出咨询室。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目的: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朋友之间加深理解。
方法:空椅子技术。
第三次,平元来找我,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还带来了贾清新。原来,自从上次辅导结束后,平元在放学时试着使用我教给她的拒绝的方法,让贾清新感到很惊奇,并也表示理解,还悄悄地问她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平元就把心理辅导的事向她说了,清新感到很好奇,也随着平元一起来了。于是我运用空椅子的技术让贾清新进行了体验,清新从平元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一下子就更清晰地体会到平元的感受。我告诉她们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时可以运用空椅子的方法去思考、体验,这样可以让自己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会让友谊更长久。两个好朋友高兴地走出了心理咨询室。
8.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
辅导结束之后,平元做了这样的总结: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己再也不会在放学时焦躁不安了。而与好朋友贾清新的友谊也更加深了,彼此更多了一份默契和理解,这种感觉十分强烈,与此同时,自己的信心更增强了,相信在今后的交往中会更加自信。
心理辅导教师评估:
经过上述辅导,平元和清新的友谊又恢复了平静,应该说较之以前更默契、更和谐了。平时再见到平元时,她的脸上又重现了灿烂的笑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大家也一致反映平元又变得和以前一样了,甚至比以前更开朗了。从与她的交谈中发现,她在情绪、认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自我评定更加积极向上,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自我反思:
从辅导效果上看,此次心理辅导取得了成功,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1)准确的诊断心理问题的程度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
诊断是何种程度的心理问题是一名心理辅导教师有效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心理辅导教师准确的诊断出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为整个辅导过程是否有效提供了保证。在诊断过程中,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需要针对求助者的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不良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不良的情绪的反应强度;内容是否泛化;其内心冲突的原因是否为现实生活中的因素所引起的,现实刺激程度如何;有无躯体疾病等等。
把握好了上述几点之后,再进行鉴别诊断,这样一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程度更加明确、具体,对于后面的咨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
良好咨询关系关系到求助者是否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情感暴露于心理辅导教师面前,因此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运用共情、热情、尊重、真诚、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确定有效的目标是心理辅导成功的保障。
一个有效的目标可以评估心理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有助于求助者进步,还能促使辅导教师及时发现不足,随时调整措施。为成功的心理辅导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巧妙方法、合理拒绝
1.来访者基本情况:
求助者张平元(化名),女,11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出生在山东庄村的一个小姑娘,活泼可爱,性格开朗,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该求助者主动找到心理辅导教师进行求助,双方约定辅导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下午三节课后。
2. 主要问题概述:
主诉:一到放学心情就不好,很烦躁,回家后也爱发脾气,症状持续一个月。
个人陈述:一说起来其实事情也不大,自己和贾清新(化名)是好朋友,平时很要好,可是近一个月来每次到放学一起走时自己就不愿意和她一起。因为每次走到十字路口时贾清新总是让自己和她一块走。自己心里其实并不愿意,一来是那条路离家远,二来最近训练(因其是学校的运动队训练)自己的脚很疼。可是如果不去,贾总是用力的拽自己,再加上也不好推辞,只好每次放学都和她一起绕远回家。心里真的挺烦恼的,不知道怎么办,和她说吧又怕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不说吧自己又不心甘情愿,真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3.背景资料:
平元的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里人都很疼爱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得很顺利。在学校她也是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的人,平时人缘很好,大家都爱和她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
4.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辅导教师:观察到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时思路清晰,声音清脆,衣着干净整洁。有明确的求助要求,自知力完整,语言流利,在谈话过程中除了在和朋友交往时不知道怎么拒绝时情绪低落外,无异常。
同学反映:每到放学时平元都高兴不起来,甚至害怕放学,一听见放学的铃声就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状态。别人若在此时与她说话,她就会大声呵斥别人,搞得同学们都莫名其妙。
5.分析与诊断:
平元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原因是由于她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朋友交往之间的技巧,不会合理的拒绝他人,认为迁就别人就是朋友之间讲义气的表现,害怕一旦拒绝就会失去这份友谊。在发生不会拒绝的情况之后,平元一味的迁就他人,强迫自己接受自己不愿意的事情,造成了她一到放学时间就会情绪暴躁,无法控制自己而乱发脾气。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有重性精神病。且求助者病程一个月,排除神经症,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主要表现在:
(1)由于与朋友之间交往时不知道如何拒绝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并由此体验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未满两个月。
(3)不良的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交;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有重性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反映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常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作为主要症状,但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与朋友交往。
(3)心理因素: 因不知道如何拒绝他人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6.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通过辅导使来访者消除焦虑情绪,知道如何拒绝他人。
最终目标:使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深入。
近期目标:学会合理的拒绝他人。
长远目标:提高自我认同度,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
7.心理辅导干预方法:
运用放松训练方法,主要目的是用来调节来访者焦虑情绪;
模仿法,通过模仿案例中的方法,使来访者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类似问题的。
换位思考方法,运用空椅子技术使来访者和其朋友体验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8.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法。
(1) 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
(2) 介绍咨询中相关事项与规则,强调保密原则。
(3) 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探寻求助者的心
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在听完平元的倾诉后,表示理解,并告诉她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并简单向她描述了相关经历。来访者听后很是惊讶,从她的表情中我感受到我们的距离在逐渐拉近,在这种共情的状态中我们聊了许多关于朋友的事,并收集了相关信息。我们共同确立了辅导目标,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制定。在第一次辅导即将结束的时候,教给她一种呼吸放松训练,告诉她每到烦躁时(尤其是放学时候)可以做一做。
(4) 布置家庭作业:想一想:你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目的: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模仿案例中合理拒绝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方法:模仿法。
两天后,平元找到我,说她已经想好了问题的答案。在谈话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倾听她说的每一句话:1、诚实守信;2、善良、有责任心;3、有共同的爱好,能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痛苦。听完她的话,我首先肯定了她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表示她所说的我也认同,但是人际交往时尤其是朋友交往时还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矛盾及时解决等等。我又问了她这两天经过放松训练后有什么感觉,平元告诉我她有了一定的进步,到放学时不想以前那么紧张,暴躁了,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和贾清新说,自己还是很烦。听完她的话,我指出,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会拒绝别人,一味的迁就,这样不但让自己苦恼,还会给他人造成误解。
我给平元找来几个案例让她看,并让她说说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案例内容:1、一味迁就朋友,给自己开来伤害和不必要的麻烦;2、粗暴的拒绝方式让两个好朋友不欢而散。)平元看完后明白了无论是迁就他人还是不好的拒绝方式都会给自己的友谊带来一定的影响。
“那么怎样拒绝别人才合适呢?”平元问。
“你想想看?”心理辅导教师回答。
平元沉思了一会说:“我觉得最好是跟对方说清楚,比如拒绝的理由什么的。”
我点头表示赞许。平元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自己每天放学还和贾清新一起走,但由于情绪不好,两人常吵嘴,为此,贾清新也很苦恼。
在辅导要结束时,我补充了平元合理拒绝的方法:1、要委婉的拒绝,也就是要有礼貌;2、要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理由;3、提出合理的建议,取得对方的谅解。
在分手时我让她继续坚持放松训练,并鼓励她尝试使用合理拒绝的方法。平元高兴地走出咨询室。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目的: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朋友之间加深理解。
方法:空椅子技术。
第三次,平元来找我,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还带来了贾清新。原来,自从上次辅导结束后,平元在放学时试着使用我教给她的拒绝的方法,让贾清新感到很惊奇,并也表示理解,还悄悄地问她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平元就把心理辅导的事向她说了,清新感到很好奇,也随着平元一起来了。于是我运用空椅子的技术让贾清新进行了体验,清新从平元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一下子就更清晰地体会到平元的感受。我告诉她们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时可以运用空椅子的方法去思考、体验,这样可以让自己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会让友谊更长久。两个好朋友高兴地走出了心理咨询室。
8.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
辅导结束之后,平元做了这样的总结: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己再也不会在放学时焦躁不安了。而与好朋友贾清新的友谊也更加深了,彼此更多了一份默契和理解,这种感觉十分强烈,与此同时,自己的信心更增强了,相信在今后的交往中会更加自信。
心理辅导教师评估:
经过上述辅导,平元和清新的友谊又恢复了平静,应该说较之以前更默契、更和谐了。平时再见到平元时,她的脸上又重现了灿烂的笑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大家也一致反映平元又变得和以前一样了,甚至比以前更开朗了。从与她的交谈中发现,她在情绪、认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自我评定更加积极向上,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自我反思:
从辅导效果上看,此次心理辅导取得了成功,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1)准确的诊断心理问题的程度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
诊断是何种程度的心理问题是一名心理辅导教师有效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心理辅导教师准确的诊断出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为整个辅导过程是否有效提供了保证。在诊断过程中,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需要针对求助者的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不良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不良的情绪的反应强度;内容是否泛化;其内心冲突的原因是否为现实生活中的因素所引起的,现实刺激程度如何;有无躯体疾病等等。
把握好了上述几点之后,再进行鉴别诊断,这样一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程度更加明确、具体,对于后面的咨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
良好咨询关系关系到求助者是否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情感暴露于心理辅导教师面前,因此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运用共情、热情、尊重、真诚、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确定有效的目标是心理辅导成功的保障。
一个有效的目标可以评估心理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有助于求助者进步,还能促使辅导教师及时发现不足,随时调整措施。为成功的心理辅导指引了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