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对62例(67只眼)初发和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62例(67只眼)中,55例(58只眼)上皮愈合稳定,角膜恢复正常光滑,透明,无异常翼状胬肉样组织生长。7例(9只眼)失访。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可为病变区角膜及结膜提供新的干細胞来源,是治疗初发和发性翼状胬肉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移植
【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69-1
翼状胬肉是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形态似翼状,因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除影响美观外,还可引起角膜散光,甚至长入角膜中央瞳孔区,严重影响视力。治疗翼状胬肉的传统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和初发性翼状胬肉,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使角膜恢复正常透明性,而且还可为病变区的结膜和巩膜组织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从而有效的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增生,阻止翼状胬肉复发,达到治疗的目的。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62例(67只眼)翼状胬肉复发性和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组62例(6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3-64岁。单眼57,双眼5例。初法性46例(47只眼),复发性16例(20只眼),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手术史者16例(16只眼)。局部均无活动性炎症。
1.2手术方法
1.2.1手术均在局麻和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用15号圆刀片分离翼状胬肉头部及体部,将角膜和巩膜上的病变组织剥离干净,暴露出透明的角膜。暂不切除翼状胬肉组织,以免出血影响手术操作。
1.2.2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采取取术眼颞上方角膜缘上皮连同部分结膜上皮组织,宽2-4毫米,长6-8毫米,呈近似长方形条状,保留一端,注意不要连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用10-0缝线将移植片的游离端缝合固定于病变区的角膜缘处,注意上皮面向上,移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相吻合,缝合时深度以角膜或巩膜厚度的1/3为宜,剪下植片的另一端,两端及中央各缝合固定1针,共6针。取材处无需处理。
1.2.3剪除胬肉组织用止血钳夹持翼状胬肉根部切除并烧灼止血。暴露2毫米以上的巩膜隔离区。残端不必处理。
1.2.4术后处理术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毫克和地塞米松2毫克,纱布加压包扎,每天换药1次,包扎3天,滴抗生素及地塞米松眼液2-4周。
1.2.5术后复查于术后1及2周,1,3,6,12及18个月复诊,常规行视力和裂隙灯检查。
2结果
2.1取材处伤口
患眼颞上方取材处伤口,术后2-3天被新生上皮覆盖,一周后局部充血,水肿完全消退,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2.2角膜创面
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自近移植片的周边部向中央移行。术后1周内,新生上皮水肿,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畏光,流泪及不适。1-2周后角膜创面完全修复,上皮覆盖整个创面,水肿消退,上皮愈合稳定,角膜表面逐渐恢复透明性,刺激症状消失。
2.3随访
术后随访6-18个月,16例(18只眼)失访,55例(58只眼)上皮愈合稳定,良好,无明显新生血管及结膜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角膜表面光滑,透明。其中16例(18只眼)术前翼状胬肉遮挡瞳孔区角膜,严重影响视力(视力均低于0.1),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
2.4并发症
18例(20只眼)患者术后有轻微流泪及缝线刺激反应,于2周内缝线拆除后症状消失。未见感染及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再侵入角膜,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现状
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是,术后复发是治疗此病的棘手问题。自体健眼周边取移植片,移植到切除干净的术眼角膜缘表面治疗化学性眼烧伤。通过实验发现,角膜缘上皮移植的角膜上皮愈合快,极少有新生血管长入,而结膜移植组的上皮愈合慢并常伴有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增生。胬肉样组织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生长均与角膜缘干细胞变性和缺乏密切相关。我们对68例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采取患眼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疗效满意。
3.2手术方法的探讨
本手术取材均取自患者的患眼颞上方角膜缘结膜,实践证明翼状胬肉患者患眼颞上方角膜缘结膜足够移植的需要,对侧眼无损伤,取材处伤口术后恢复良好,是可取的方法。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上皮面向上,不要弄反。手术取材除角膜缘上皮外,连同部分结膜上皮使取材及移植缝合操作更容易,并未影响手术效果。此外,取移植片时尽量少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手术操作以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为宜。手术时要清除结膜下全部病变组织,否则术后容易复发。
3.3疗效评价
我们术后随访的46例(49只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稳定,未见复发。其中16例(18只眼)术前翼状胬肉遮挡瞳孔区角膜致视力差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所有随访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本方法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好,并发症轻,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移植
【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69-1
翼状胬肉是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形态似翼状,因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除影响美观外,还可引起角膜散光,甚至长入角膜中央瞳孔区,严重影响视力。治疗翼状胬肉的传统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和初发性翼状胬肉,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使角膜恢复正常透明性,而且还可为病变区的结膜和巩膜组织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从而有效的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增生,阻止翼状胬肉复发,达到治疗的目的。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62例(67只眼)翼状胬肉复发性和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组62例(6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3-64岁。单眼57,双眼5例。初法性46例(47只眼),复发性16例(20只眼),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手术史者16例(16只眼)。局部均无活动性炎症。
1.2手术方法
1.2.1手术均在局麻和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用15号圆刀片分离翼状胬肉头部及体部,将角膜和巩膜上的病变组织剥离干净,暴露出透明的角膜。暂不切除翼状胬肉组织,以免出血影响手术操作。
1.2.2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采取取术眼颞上方角膜缘上皮连同部分结膜上皮组织,宽2-4毫米,长6-8毫米,呈近似长方形条状,保留一端,注意不要连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用10-0缝线将移植片的游离端缝合固定于病变区的角膜缘处,注意上皮面向上,移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相吻合,缝合时深度以角膜或巩膜厚度的1/3为宜,剪下植片的另一端,两端及中央各缝合固定1针,共6针。取材处无需处理。
1.2.3剪除胬肉组织用止血钳夹持翼状胬肉根部切除并烧灼止血。暴露2毫米以上的巩膜隔离区。残端不必处理。
1.2.4术后处理术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毫克和地塞米松2毫克,纱布加压包扎,每天换药1次,包扎3天,滴抗生素及地塞米松眼液2-4周。
1.2.5术后复查于术后1及2周,1,3,6,12及18个月复诊,常规行视力和裂隙灯检查。
2结果
2.1取材处伤口
患眼颞上方取材处伤口,术后2-3天被新生上皮覆盖,一周后局部充血,水肿完全消退,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2.2角膜创面
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自近移植片的周边部向中央移行。术后1周内,新生上皮水肿,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畏光,流泪及不适。1-2周后角膜创面完全修复,上皮覆盖整个创面,水肿消退,上皮愈合稳定,角膜表面逐渐恢复透明性,刺激症状消失。
2.3随访
术后随访6-18个月,16例(18只眼)失访,55例(58只眼)上皮愈合稳定,良好,无明显新生血管及结膜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角膜表面光滑,透明。其中16例(18只眼)术前翼状胬肉遮挡瞳孔区角膜,严重影响视力(视力均低于0.1),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
2.4并发症
18例(20只眼)患者术后有轻微流泪及缝线刺激反应,于2周内缝线拆除后症状消失。未见感染及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再侵入角膜,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现状
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是,术后复发是治疗此病的棘手问题。自体健眼周边取移植片,移植到切除干净的术眼角膜缘表面治疗化学性眼烧伤。通过实验发现,角膜缘上皮移植的角膜上皮愈合快,极少有新生血管长入,而结膜移植组的上皮愈合慢并常伴有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增生。胬肉样组织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生长均与角膜缘干细胞变性和缺乏密切相关。我们对68例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采取患眼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疗效满意。
3.2手术方法的探讨
本手术取材均取自患者的患眼颞上方角膜缘结膜,实践证明翼状胬肉患者患眼颞上方角膜缘结膜足够移植的需要,对侧眼无损伤,取材处伤口术后恢复良好,是可取的方法。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上皮面向上,不要弄反。手术取材除角膜缘上皮外,连同部分结膜上皮使取材及移植缝合操作更容易,并未影响手术效果。此外,取移植片时尽量少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手术操作以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为宜。手术时要清除结膜下全部病变组织,否则术后容易复发。
3.3疗效评价
我们术后随访的46例(49只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稳定,未见复发。其中16例(18只眼)术前翼状胬肉遮挡瞳孔区角膜致视力差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所有随访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本方法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好,并发症轻,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