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如何在这个时代,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反思,做一个深入探索,然后让书法这一古老艺术真正在这个时代得到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入思考的。
从去年开始,中国书协党组已经开始了抓基础,抓教育,抓真正意义上创作的提高。今年有一个计划,举办全国第二届临帖展,主要抓好两点:第一,把全国临帖展提高级别,办成仅次于国展的展览;第二,临帖展要加大分量,要在国内形成回归传统的一个态势。第一届临帖展,我们在深圳搞的,416件作品,50件获奖的,所有的入展作品真的是太好了,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个没有被指责的展览。我特别感动的是,展览从开幕到结束,每天都有很多的观众。到了撤展那天,下午两点一去展厅,还是一片一片的人。有的甚至住在深圳,每天来,有的人留了言,说刘老师这个展览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展,能不能多展几天。因为那些临帖作品有的就是写实的,看功夫,看到位;有的是临这个帖,把另一个帖的东西拿过来合在一起;有的是综合古法去临一个帖,用创作的思路去临帖。所以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所有的临帖不看内容的话都是一件成功的创作作品。现在年轻人,反应快,思路新,知识量大、信息量大,没有一件作品是草莽状态、无序状态,全部都是有思想的,都是很理性的去表达感性,他所有的张扬的地方、夸张的地方都是带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而不是自我的、随意的、纯感性的所谓个性化。所以展览显现了特别浓的学术气氛。很多人在那里认真审读,一件作品,比如写章草,他就一遍一遍在那看章草的作品,写隶书的就去看人家是怎么临的隶书,怎么变隶书的,怎么用现代的意识去解释古代的东西,怎么用古代的东西把它盘活,怎么将一个死的符号,没有生命的符号,变成一个生命体。我们就要学会与古对话,搞艺术的时候就跟古人走,跟着古人走、跟着传统走永远不会犯错误,历史就是法则,文化就是基础,我们艺术所传承的文明就是我们的理想。
这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公益大讲堂,全国各个省没有空缺,全方位的。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不是告诉大家怎么参展,怎么获奖,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打造我们的艺术之路,怎么去打造我们的艺术人生,怎么去看待一个问题,怎么去把握方向,尤其是怎样去把握艺术标准、艺术的理性原则、艺术的规律,艺术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事,当然这些问题怎么讲,还得结合我们的创作,从我们的创作当中去发现问题,然后有的放矢。
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个是中庸思想,就是融合,禅语里面有一句话叫无尽圆融,就是互相包容。艺术也是百花齐放,需要包容,包括一个人的缺点,我们也需要包容,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中国人讲包容,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土地基础上的文化,土地文化的特点是宗族意识特别强,所谓的团团伙伙,一个家族一团,一个家族一伙,尤其是农村,这一个大家族,像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是这样,一个宗族在一个院里,所以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内容就是讲情的,情是浓于水的血,血是一种缘,有血就成为一种脉,为什么我说这一方面特别重要,因为学艺术的人,必须得饱含着深情,这是对古代艺术的一种情,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情,对古代进步的一种情。对古人的探索,对古人的智慧,对古人的真知灼见,对古人留下的所有宝贵的东西存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们尊重他们,我们将其看得比我们命还重,所以形成了中国人讲孝道,讲忠诚。一个事物的存在还得需要共性来维持,共性就是一个事物的普遍性,大家写字都守这个规矩,这叫事物的普遍性、理性。原则是共性,宏观规律也是共性,什么叫个性,我把它叫做艺术的脾气,艺术是要有脾气,是要有性格,但是再有性格,也要按照社会的规矩来。中国人允许的个性是在守住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灵活一些,可以让其兴趣化一些,可以让他味道不一样。艺术的个性应该是一种风格,就应该是一种性格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滋味,不同的滋味,所以在中国的词典里它叫风格,不叫个性。你去看古人的东西,你会看到古人的每一个笔画里都透露着自信,你看古人下笔,特别的肯定,没有任何犹豫,每一笔都很到位,恰到好处。现在的国展获奖作者,下笔有几个自信的?王羲之下笔到位不到位?米芾到位不到位?颜真卿到位不到位?祭侄稿为什么难写,它里面有极度的情绪变化,每一个笔画找不出一笔不成熟和犹豫。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跟着时尚走,不能跟着名家走,不能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没问题。特别是在创作上,不能自己喜欢什么就拼了命的去张扬什么,我们要喜欢错了呢?因为喜欢不一定合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合理合法合情,尤其是合理性。书法是一门学问,我们要把书法看成是很神圣的,令人敬畏的。这门艺术严格意义上讲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知识、格调和品位。在对艺术的态度上一定要严谨,尊重艺术,把你最满意的作品拿出来,要用一生的努力与敬畏之心去呵护艺术的纯粹。
从去年开始,中国书协党组已经开始了抓基础,抓教育,抓真正意义上创作的提高。今年有一个计划,举办全国第二届临帖展,主要抓好两点:第一,把全国临帖展提高级别,办成仅次于国展的展览;第二,临帖展要加大分量,要在国内形成回归传统的一个态势。第一届临帖展,我们在深圳搞的,416件作品,50件获奖的,所有的入展作品真的是太好了,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个没有被指责的展览。我特别感动的是,展览从开幕到结束,每天都有很多的观众。到了撤展那天,下午两点一去展厅,还是一片一片的人。有的甚至住在深圳,每天来,有的人留了言,说刘老师这个展览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展,能不能多展几天。因为那些临帖作品有的就是写实的,看功夫,看到位;有的是临这个帖,把另一个帖的东西拿过来合在一起;有的是综合古法去临一个帖,用创作的思路去临帖。所以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所有的临帖不看内容的话都是一件成功的创作作品。现在年轻人,反应快,思路新,知识量大、信息量大,没有一件作品是草莽状态、无序状态,全部都是有思想的,都是很理性的去表达感性,他所有的张扬的地方、夸张的地方都是带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而不是自我的、随意的、纯感性的所谓个性化。所以展览显现了特别浓的学术气氛。很多人在那里认真审读,一件作品,比如写章草,他就一遍一遍在那看章草的作品,写隶书的就去看人家是怎么临的隶书,怎么变隶书的,怎么用现代的意识去解释古代的东西,怎么用古代的东西把它盘活,怎么将一个死的符号,没有生命的符号,变成一个生命体。我们就要学会与古对话,搞艺术的时候就跟古人走,跟着古人走、跟着传统走永远不会犯错误,历史就是法则,文化就是基础,我们艺术所传承的文明就是我们的理想。
这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公益大讲堂,全国各个省没有空缺,全方位的。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不是告诉大家怎么参展,怎么获奖,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打造我们的艺术之路,怎么去打造我们的艺术人生,怎么去看待一个问题,怎么去把握方向,尤其是怎样去把握艺术标准、艺术的理性原则、艺术的规律,艺术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事,当然这些问题怎么讲,还得结合我们的创作,从我们的创作当中去发现问题,然后有的放矢。
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个是中庸思想,就是融合,禅语里面有一句话叫无尽圆融,就是互相包容。艺术也是百花齐放,需要包容,包括一个人的缺点,我们也需要包容,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中国人讲包容,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土地基础上的文化,土地文化的特点是宗族意识特别强,所谓的团团伙伙,一个家族一团,一个家族一伙,尤其是农村,这一个大家族,像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是这样,一个宗族在一个院里,所以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内容就是讲情的,情是浓于水的血,血是一种缘,有血就成为一种脉,为什么我说这一方面特别重要,因为学艺术的人,必须得饱含着深情,这是对古代艺术的一种情,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情,对古代进步的一种情。对古人的探索,对古人的智慧,对古人的真知灼见,对古人留下的所有宝贵的东西存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们尊重他们,我们将其看得比我们命还重,所以形成了中国人讲孝道,讲忠诚。一个事物的存在还得需要共性来维持,共性就是一个事物的普遍性,大家写字都守这个规矩,这叫事物的普遍性、理性。原则是共性,宏观规律也是共性,什么叫个性,我把它叫做艺术的脾气,艺术是要有脾气,是要有性格,但是再有性格,也要按照社会的规矩来。中国人允许的个性是在守住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灵活一些,可以让其兴趣化一些,可以让他味道不一样。艺术的个性应该是一种风格,就应该是一种性格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滋味,不同的滋味,所以在中国的词典里它叫风格,不叫个性。你去看古人的东西,你会看到古人的每一个笔画里都透露着自信,你看古人下笔,特别的肯定,没有任何犹豫,每一笔都很到位,恰到好处。现在的国展获奖作者,下笔有几个自信的?王羲之下笔到位不到位?米芾到位不到位?颜真卿到位不到位?祭侄稿为什么难写,它里面有极度的情绪变化,每一个笔画找不出一笔不成熟和犹豫。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跟着时尚走,不能跟着名家走,不能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没问题。特别是在创作上,不能自己喜欢什么就拼了命的去张扬什么,我们要喜欢错了呢?因为喜欢不一定合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合理合法合情,尤其是合理性。书法是一门学问,我们要把书法看成是很神圣的,令人敬畏的。这门艺术严格意义上讲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知识、格调和品位。在对艺术的态度上一定要严谨,尊重艺术,把你最满意的作品拿出来,要用一生的努力与敬畏之心去呵护艺术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