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解决:列宁晚年思想中问题意识的逻辑展开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ouzhoudao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列宁晚年思想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首先,列宁分析了苏俄面临的国内外危机、回应了人们对十月革命等问题的非议及苏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一致的问题。其次,列宁提出了解决对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性问题的思路,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客观矛盾的解决途径,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后,列宁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性问题,提出要“迂回式”地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词〕 列宁;晚年思想;问题意识;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2-0023-05
  列宁晚年所处的苏俄面临很多问题,他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了《论粮食税》等一系列文章,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三封信和《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这些著作所包含的内容共同形成了列宁晚年思想。分析和把握列宁晚年思想中体现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列宁晚年思想,也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增强问题意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一、分析苏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
  任何思想都是相对于一定问题而言的,都是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来的一套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重大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其中也包括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反差问题。列宁晚年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主要分析了苏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
  (一)分析战后苏俄面临的国内危机
  列宁面对的战后苏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俄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准备过程中,比欧洲国家落后几十年。并且,在经历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的卫国战争后,国家各方面更加落后。这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希望通过实施这一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初期对苏俄新生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后期引起了各方面的矛盾和危机,如多地发生的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工人罢工,使执政党面临着被颠覆、被征服的严重危机。此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又提出了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新经济政策。但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文化水平低、思想理论水平不高、对新经济政策适应性不强,导致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持续实施过程中,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进而在晚年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思想。这些建议和思想实际上是列宁晚年对苏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回答。
  (二)分析战后苏俄面临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共同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列宁的认可。但19世纪末世界形势、俄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宁作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于是,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发生促使列宁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就是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就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胜利,建立欧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第三步就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的胜利,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这一战略设想指导下,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以便更好地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在列宁晚年时期,欧洲革命形势低落,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稳定下来,这样就剩下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没能变为现实,这就是战后苏俄面临的国际环境。面对这一国际环境,列宁所要思考的是苏俄一国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即苏俄一国胜利后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才能坚持下去。
  (三)回应人们对十月革命等问题的非议
  在当时的环境下,列宁作出的任何决策、提出的任何创新性的思想理论,都有可能遭到各种非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晚年思想也是对来自于各方面非议的一种回应。就十月革命来说,俄国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思想家、理论家都有所质疑,认为它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一般人类意识发展规律的。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来说,虽然列宁认为此为无奈之举,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但是国内外、党内外有些人则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不是退却而是倒退,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面对这些非议,晚年的列宁要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回应。
  (四)分析苏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一致的问题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阶段就會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而无产阶级革命只发生在欧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同时胜利。原因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上、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等各方面的条件。相比之下,当时俄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不可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但事实是,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否违背经典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违背,已是社会主义的苏俄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列宁作出回答。
  二、解决对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性问题
  列宁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十月革命是社会客观矛盾的解决途径
  在十月革命之前,当时俄国的社会客观矛盾比较复杂,既有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俄国国内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农民、工人、士兵、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十月革命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下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俄国作为参战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表明当时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场战争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列宁就这个问题曾有过相关论述,主要意思就是十月革命离不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恐怕会推迟许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加深了俄国国内矛盾,爆发了工人、士兵反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沙皇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近200年的沙俄王朝。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主政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主政的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不仅如此,两个政权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随后,苏维埃政权中的布尔什维克提出要尽快结束战争争取和平、分配土地给农民的正确理论主张,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后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的“七月流血事件”加深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矛盾。这时,列宁当机立断,举行十月革命,解决了以上国内矛盾。   (二)十月革命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从革命角度来讲,辩证法体现为是否实行革命及革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客观情况造成的革命力量对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革命是按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序进行的,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用辩证法来分析,社会革命既有可能按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序进行,但是也有可能按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利用资本主义进行发展”的顺序进行。这两种顺序不但不矛盾,反而后一顺序是前一顺序的印证,后一顺序提到的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再利用资本主义进行发展,表明在资本主义不发达情况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比较落后,还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印证了先要发展资本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需要再利用资本主义了。前一顺序是基本原理,后一顺序是对前一顺序基本原理的运用,这种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具体条件为转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1 〕列宁批评怀疑者迂腐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固守“西方道路”。他认为应该像当年拿破仑一样,只有先投入战斗才能见分晓,所以,“我们也是首先在1917年10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然后就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 〔2 〕。因此,列宁认为十月革命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先夺权后发展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如上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这一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之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是矛盾的普遍性。“但矛盾的普遍性需要通过具体矛盾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3 〕,因此,历史发展规律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历史发展规律贯穿于个别具体的特殊历史事件之中。所以,以先夺权后发展为特征的十月革命就是在特殊条件下先通过革命取得发展的根本前提,然后再补上发展之课,追赶现代化先进国家,是历史发展规律中的特殊历史事件。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并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4 〕776。此外,列宁还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也不具有普遍性,并预言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也有各自的特殊性。
  (三)十月革命后要注重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是否是历史的必然、是否具有合理性,不仅取决于导致十月革命发生的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还取决于十月革命后是否注重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列宁非常注重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出三点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行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革命,是夺取政权,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实行社会主义是建设,是巩固发展政权,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归宿。其次,要注意实行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实现国家现代化。为此,列宁制定了被称为“第二党纲”的为期10到15年的电气化计划。最后,新制度的最后胜利取决于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率。新制度的最后胜利要学习和利用世界资本主义,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追上并最终超过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为此列宁提出了对外开放理论。
  三、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性问题
  在思想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之后,行动上就要采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对此,列宁指出要“迂回式”地建设社会主义,并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采取了迂回措施。
  (一)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当时保卫十月革命胜利果实、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后来在继续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即余粮收集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民生活,导致农民的不满。列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式”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纠正,实行新經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从而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而且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不久以后,由于新经济政策允许货币参与市场交易,而大部分货币被私人资本家占有,是制约这种有货币参与的市场经济还是因势利导,成为列宁思考的问题,他选择了因势利导。列宁不仅允许货币参与市场交易,而且鼓励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货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和商业竞争。他认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4 〕510,不要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祸害还是幸福关键取决于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正如列宁所言,不管这个任务多么困难,不管它和我们从前的任务比起来是多么生疏,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无论如何会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对私人资本进行利用可以采用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统购代销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但各种形式都有利弊,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本国国情,这也是列宁思考的问题。
  (二)政治上加强党和国家政权建设
  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而布尔什维克是苏维埃政权的执掌者。因此,要加强党和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首先,全面转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列宁晚年说道:“我们国家机关的情况,即使不令人厌恶,至少也非常可悲。” 〔4 〕784从列宁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所面对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因此,列宁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全党和国家机关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由激进主义向改良主义和渐进主义的全面转型,尤其是要改变那种轻视实际行动的官僚主义作风;实现党的任务转型,即由革命转向建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为防止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受到资本主义的腐蚀,列宁提出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清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   其次,要防止党内分裂。党内上层关键领导人物对党内团结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因素是其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征。因此,党内上层关键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决定了党内是否团结。当时有些党内领导人虽然工作能力强,但不太主张细节。列宁意识到了分裂的危险,建议增加100多个工农优秀党员到国家机关任职,防止因少数领导人不团结而导致党内分裂。
  再次,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是俄国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俄国无产阶级中的小部分,而无产阶级又是俄国全体民众中的小部分。因此,布尔什维克只是俄国全体民众中的沧海一粟。此外,由于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与农民缺少鱼水之情,因而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将农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在中央机关中增加100多个工农优秀分子,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最后,要加强权力监察和监督。当时中央委员会下设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在党的十一大后都由同一人负责。因此,对国家权力的监察和监督非常重要。对此,列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方面精简工农检查院人数,把人数精简到三四百人;另一方面吸收优秀分子进入工农检查院工作,同时把工农检查院置于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垂直领导之下。二是平衡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一方面,把中央监察委员会人数由5人增加到75人至100人,把中央委员会人数由27人增加到50人至100人,使二者在人数上达到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置于同等地位,两者都由党代表大会这一最高权力机构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
  (三)文化上进行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
  列宁在提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后,提出了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问题,他说:“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5 〕368这表明,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对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极为重要。为此,列宁提出“四个一”要求,即“一个关键、一个重点、一个途径、一个借鉴”。
  首先,关键是要增强执政党文化力量。当时执政党的党内文化素养不高,列宁认为“要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素养不高,本领不大” 〔6 〕,再通过分期分批地组织培养执政党领导干部。在培养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树立“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4 〕786的思想。可见,列宁在执政党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方面是按照从“发现问题”到“承认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发现问题”体现了列宁敏锐的政治眼光,“承认问题”体现了列宁敢于自我批评的勇气,“解决问题”体现了列宁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重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如果不对农民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就不可能实现合作化,不能实现合作化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相对其他阶层的人来说,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有些人甚至懒散懈怠、不思进取,因此,“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 〔7 〕。如何改造?列宁主张以城市支援农村,城市党组织、工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都要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可见,列宁看到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艰巨性,除了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也要依靠农民自身之外的力量。
  再次,要走发展国民教育途径。发展国民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国民教师,“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 〔4 〕764;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加大国民教育经费投入,“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这个工作我们还做得太少,做得还远远不够” 〔5 〕357-358。从列宁关于如何发展国民教育这一实践问题的解决思路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一方面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发挥国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国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这一客观现实。
  最后,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列宁认为,在俄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首要的是抛掉资产阶级以前那些糟糕至极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8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指導反抗的思想和理论指南。既然无产阶级是在压迫环境下产生的,那么无产阶级文化就具有革命性特征。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向世界范围的扩展,无产阶级文化的这种革命性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因此,要注重文化建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并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四、结语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存在着“资本主义发展远未达到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天缺陷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后天不足。苏俄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那种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的一般理论不太一致。列宁晚年思想就是从问题维度对其进行的分析,为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列宁晚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他“坚持从俄国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9 〕,指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解决认识问题。要认识到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客观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先夺权后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二是解决行动问题。面对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列宁认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思路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导向” 〔10 〕,并只能进行“迂回式”的建设。对此,列宁曾说过,“假定有一个人正在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假定他克服了闻所未闻的艰险,爬到了比前人高得多的地方,不过还没有到达山顶。现在,要按照原定的方向和路线继续前进不仅困难和危险,而且简直不可能。他只好转身往下走,另找别的比较远但终究有可能爬到山顶的道路” 〔4 〕637。这里的意思就是,把按照“原定方向和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式”转化为“另找别的比较远”的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迂回式”。整体而言,列宁晚年思想抓住了问题要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其“问题意识”中分析与解决的逻辑展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认真分析并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充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情况,揭示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从理论角度解决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性问题,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客观矛盾的唯一解决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等一系列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从实践角度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广度、效度等问题,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稳中求进、进中促稳。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2.
  〔3〕李秀林,王 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3.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郁志龙,刘若清.列宁关于克服执政党“本领不足”的思想及当代价值〔J〕.前沿,2016(04):45-50.
  〔7〕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9.
  〔9〕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272.
  〔10〕王学东.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N〕.北京日报,2013-01-28(20).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GRS R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并针对GPS RTK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作出了说明,供广大技术人员参考。
随着电气应用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发电厂中高压电气试验的过程,并且根据试验的结果在人们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将实验的实际情况与试验的结果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的历程可大致分为在解放思想中恢复发展、在与时俱进中改革创新、在求真务实中深化完善、在系统谋划中全方位提升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坚持思想上建党这个法宝,牢牢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夯实服务中心这个主题,牢牢抓住思想路线这个关键,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和统筹兼顾这
【摘 要】文章以油田采油计量的实际应用作为论述平台,通过计量工作的实际操作部分的几点论述,来阐述计量统计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对于计量统计所涉及的设备问题、管理问题做了必要的详细阐述,以此作为计量采油的参考。  【关键词】计量管理;设备检定;负责制  油田原油生产过程中的产量计量是衡量油田效益的基础依据。介绍了计量站自动数据采集系统,阐述了系统工作原理。现场工作站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完成实时数据的
〔摘要〕 改革话语不能凭空出现,新时代改革话语的建构既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新时代改革话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话语阐述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新时代改革话语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掌握改革开放领导权;推进改革进程,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发票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其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应税劳务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时取得的应税收入为对象,向付款方开具的收款凭证。对于“发票”,我们并不陌生,它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目前,尽管国家各相关部门一直都在严厉打击发票的造假及其流通,但是,假发票还不断地出现。假发票的危害极为严重,成为当前扰乱国家税收征管秩序、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不稳
风云起,繁华歇!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深重,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格局被彻底打破,美国金融机构正面临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而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动荡,已经
【摘要】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历史悠久,对保护堤防防洪安全,控制河势变化起到重大作用。本文从荆江大堤重点护岸险工险段近岸坡脚前沿冲淤变化、典型断面岸坡坡比变化,矶头冲刷坑平面及最深点冲深变化进行了分析统计,全面介绍了荆江大堤护岸重点险工险段的近岸河床变化情况,为荆江大堤护岸加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护岸工程;近岸河床;变化分析;荆江大堤  1.荆江大堤护岸工程简述  流贴岸,岸堤相依相连,监利河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