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社会中各个岗位都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与岗位要求对接,实现特色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的考核评价,往往是停留在专业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简单的平时成绩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科学的公平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所以改革计算机专业学生考核评价方法与体系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并给出了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公平性 平时考核 改革创新 计算机专业 岗位对接
一、学生考核评价的作用:
(一)教学水平的体现:
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目的都是统一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将要传授的知识以高效率传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高效率的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更可以通过各种实验与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掌握岗位技能。所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学生进行测试,是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判断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和院校的教学水平。
(二)学生的查缺补漏
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个方面都处于蓬勃发展的成长阶段。但也意味着并不十分成熟。不具有完全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期、年度的考核,可以通过整个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这样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哪里存在盲点,哪里具有优势。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三)岗位对接的评判系统: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发挥自身特色,将岗位的工作环节分解成若干段。同时把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分解成各种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从而转化成教学参考书目和教材,融入到教学环节当中。但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了解也存在不足,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竞争中也在不断的变更。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有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对学习技能进行合理评价,不断的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应该多环节多方面参考,提高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提升评价体系的作用。
首先不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也有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力。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课程的质量。只有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更精心的备课、更努力的完善自我。精彩课程和老师课上传授给学生们的丰富的知识,要靠教师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其个人能力去实现。由于教学方法会受到其能力的制约,能力有时也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鉴于二者的密切联系,所以将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加以评价,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将其细化到以下二级指标: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普通话比较标准、语言凝练;讲课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结合现实案例加以解析;授课深入浅出;教师在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努力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采用螺旋考核。当前,每门课程或者每个项目的考核几乎是孤立的考核一结束,等成绩知晓,很多学 生便把课本丢 了,知识也忘了。任课教师也没有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和总结。笔者建议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对所有的学生对其 当前所学过的所有的课程进行一次综合的统考。统考的内容可以面 向具体的工作实践。甚至可以由企业单位题 ,毕业时企业单位录 用学生的参考。让学生意识到考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变被动的应付考核为主动学习。统考可以不赋予学分,但作为升级或者留级的依据。每次统考成为一次再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螺旋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定量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是采用量化评 价,结果为精确的数量,评价简单、客观目前高校学生考核中,倾向于定量结果。即便笔试中有主观题 ,也要给出一个定量的成绩。在百分制的考核 中,分数相差一分往往关系到能否评优,能否拿奖学金,能否入党。定性考核采用模糊评价,较为复杂,带有主观性,结果为大致的等级。
结束语:学生考核与评价是双向过程。能更加全面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可以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适当评价,这些评价将会被高职院校作为科学的数据,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合理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波,田明山,刘良军.以能力本位思维,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能力结构[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陈献兰.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
[3]徐恩华.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曾旭华,李福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6]马奇柯.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7]龚卢芳.关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8]王祥薇,张红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9]李斌,魏涤非.TAFE体系与国内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之比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关键词】公平性 平时考核 改革创新 计算机专业 岗位对接
一、学生考核评价的作用:
(一)教学水平的体现:
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目的都是统一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将要传授的知识以高效率传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高效率的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更可以通过各种实验与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掌握岗位技能。所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学生进行测试,是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判断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和院校的教学水平。
(二)学生的查缺补漏
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个方面都处于蓬勃发展的成长阶段。但也意味着并不十分成熟。不具有完全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期、年度的考核,可以通过整个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这样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哪里存在盲点,哪里具有优势。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三)岗位对接的评判系统: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发挥自身特色,将岗位的工作环节分解成若干段。同时把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分解成各种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从而转化成教学参考书目和教材,融入到教学环节当中。但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了解也存在不足,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竞争中也在不断的变更。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有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对学习技能进行合理评价,不断的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应该多环节多方面参考,提高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提升评价体系的作用。
首先不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也有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力。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课程的质量。只有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更精心的备课、更努力的完善自我。精彩课程和老师课上传授给学生们的丰富的知识,要靠教师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其个人能力去实现。由于教学方法会受到其能力的制约,能力有时也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鉴于二者的密切联系,所以将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加以评价,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将其细化到以下二级指标: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普通话比较标准、语言凝练;讲课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结合现实案例加以解析;授课深入浅出;教师在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努力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采用螺旋考核。当前,每门课程或者每个项目的考核几乎是孤立的考核一结束,等成绩知晓,很多学 生便把课本丢 了,知识也忘了。任课教师也没有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和总结。笔者建议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对所有的学生对其 当前所学过的所有的课程进行一次综合的统考。统考的内容可以面 向具体的工作实践。甚至可以由企业单位题 ,毕业时企业单位录 用学生的参考。让学生意识到考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变被动的应付考核为主动学习。统考可以不赋予学分,但作为升级或者留级的依据。每次统考成为一次再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螺旋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定量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是采用量化评 价,结果为精确的数量,评价简单、客观目前高校学生考核中,倾向于定量结果。即便笔试中有主观题 ,也要给出一个定量的成绩。在百分制的考核 中,分数相差一分往往关系到能否评优,能否拿奖学金,能否入党。定性考核采用模糊评价,较为复杂,带有主观性,结果为大致的等级。
结束语:学生考核与评价是双向过程。能更加全面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可以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适当评价,这些评价将会被高职院校作为科学的数据,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合理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波,田明山,刘良军.以能力本位思维,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能力结构[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陈献兰.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
[3]徐恩华.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曾旭华,李福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6]马奇柯.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7]龚卢芳.关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8]王祥薇,张红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9]李斌,魏涤非.TAFE体系与国内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之比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