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武刊刊登小心意拳源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对心意拳的源流提出了新观点,这个设想很新颖。由此联想起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形意拳术大全》 (以下简称《大全》),书中考证得出结论,心意拳是姬隆丰祖师所创。《新探》则认为姬祖师的心意拳是由太祖门的红拳衍化而成,其理由是“姬隆丰如果不是在民间现有武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则无异于放着现成的针不用,却偏要去磨铁杵”。《新探》这个观点虽然很有道理,但对武术的“地区性”却缺乏了解。譬如红拳兴盛于何处?晋、陕等地区有没有红拳?其实一切拳种都有地区性,就是戚继光的《拳经》所录拳种也不例外。戚继光生在山东沿海某县,抗倭主要在江、浙、闽等省的沿海地区,因此他收集的拳种也不过是沿海几个省的,对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拳种就知之不多了。而太祖门是少林寺的主要拳种,主要流传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其它地区的太祖门大多数是在清末民初传过去的。尽管如此,《新探》否定姬隆丰创拳说是对的,对此我表示赞同,故写此《心意拳源流小考》。
我赞同武穆传心意拳的传统说法,姬祖师,曹祖师,戴祖师的遗著中都提到了岳武穆,可是《大全》一书,先搬出近代名人著作中的质疑作为铺垫,接着引经据典的搬出正史、野史,甚至搬出章回小说《精忠记》来考证心意拳不是岳飞所创。因为各种资料都没有岳飞创拳的记载,篇幅所限,仅引《大全》考证中的几段,供热心关注心意拳源流的拳友们作为参考。
《大全》考证说:“从诸多史学家对岳飞生平简介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23岁之后东征西讨……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度过的……而创拳立说……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冗成的。
再说岳飞假如真‘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孝宗赵慎为其平反……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街头 ‘买艺’……在岳飞平反后,其拳应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直到宋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而远不如岳飞的许多人的拳术却流传下来,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以上所引虽有删节,但大意未变。总之《大全》广征博引,用約三千字来否定岳飞创心意拳,言之凿凿。然而此考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真正而翔实的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来认识“赵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要了解其真实的背景,单纯靠读几部《正史》是办不到的。大家都知道有一轴名画《清明上河图》吧,画中描绘的是京都汴梁城的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其实短暂的和平景象是“澶渊之盟”后宋王朝每年向辽国纳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前有“澶渊之盟”,后有“靖康之耻”,《上河图》的景象正是《大全》考证中所说的“武艺高强者可以上街卖艺”。《大全》的考证者认为这种街头卖艺是“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的重视”,其实这是习武者生活没有出路,不得已而街头卖艺混饭吃。旧社会习武者与学文者的志愿是一样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除少林之外,习武者的门规是——“不许打把式卖艺”。视打把式卖艺如同沿街行乞,有辱圣人的门庭。如果把打把式卖艺视为荣耀,岂不大谬。
赵宋是一个典型的重文轻武的王朝,太祖赵匡胤参加过两次兵变,他依样画胡芦,夺了柴氏孤儿寡母的天 下,他害怕部下的武将也依样画胡芦再夺了他的江山,才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从此文官当政,才有“澶渊盟”、“靖康耻”,所谓“乱世出英雄”才出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岳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员抗金将领。
岳飞志在驱逐鞑虏,还我河山,所想的不是创立一种功夫,或者是新兴一个门派,那样就把岳飞看得太渺小了,但他实际上却无意中创立了格斗术。为了驱逐鞑虏,要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力量,所以练兵教拳是他的职责,岳飞不得不研究新战术与新格斗术——武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就是因为岳家军每一个战士都经过岳飞及其将佐的训练,都有高超的攻防格斗术。《大全》的考证者认为岳飞东征西讨,没有时间创造武术,其实正是因为岳飞有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才能造就出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心意拳正是这种军事格斗的真功夫,我们不妨通过“五行拳”进行一番验证。
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心意拳的桩功。
原来心意拳的桩功不是三才桩,而是“蹲猴”(又叫“蹲丹田”),动作要求:提顶,抱肩,虚心,实腹,两足中间的宽度大约二至三拳.身体垂直下蹲,两臂翻转向下插至两膝中间,两手背相对,两膝微向内合,不许突臀与低头猫腰。这个动作的两腿与“夹马桩”相同,虚心实腹,就是气沉丹田。这个桩功的动作完全是骑兵的战术要求,两膝内合是夹住鞍鞯,使人与马成为一体,才能便于挥舞兵器,气沉丹田,是通过增加腹压来加强腰臂的力量,同时也是骑术中的一种压马的功夫。
“蹲丹田”的目的是练混元一气。阳变阴合与混元一气同出一理,所以从蹲猴起,转身出洞便是三才式,由三才式接着演练劈、崩、钻、炮、横,合五行金木水火土,故名为五行拳。先说说劈拳与军旅持械格斗的关系。
心意拳的劈拳是双手握拳,双拳一前一后如同双手握一长柄的兵器向前劈砸,传统武术讲究:器械即手臂的延长。这个劈砸动作叫作“力劈华山”也有的nU“插花盖顶”,劈拳就是由刀、枪的劈砸法衍化而来的。
崩拳是由“中平枪”衍化而成的,《枪论》中说“中平枪实难挡”是说中平枪的威力。崩拳的威力也是如此,《打穴歌》有云“翻肚吐粪见闫王”。崩拳拳打太仓穴,故能打得敌人翻肚吐粪。
崩拳是在三才式的基础上,后(右)腿蹬,送前(左)脚上步,右手握向前打出中平拳,左手握拳拉至左胯前,拉回的拳要求前不露手,后不露肘,两拳交替打出,步伐始终是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因两足始终是前脚上步,故名“半步崩拳”,又叫“黑虎掏心”。如果持械,这个动作很像“上步直刺”。但大枪术中的中平枪所不同的是一枪中要有拦、拿(有的叫缠)、扎三种劲,要三劲合一方为上乘。这个中平枪的运用方法,也就是崩拳的用法。不妨把两者进行一番对照:如果用五行相克之法是“金克木”,即劈拳破崩拳,劈枪破崩枪——中平枪。高手的用法就大不相同了,而是用中平枪破中平枪,即崩拳破崩拳。譬如两马交锋,双方均用中平枪刺对方,当两枪相交之时,艺高者后 (右)把向内一拧,右胯微坐,前把顺着后把的拧劲微旋微按,这时双方的枪虽未脱离,但对方的枪已经偏离中心,这一势就是“拦枪法”;接着前把向内旋拧,随缠随搓,这是“缠拿”;紧接着前把与后把两腕一崩劲扎,已刺中对方。以上便是中平枪破中平枪的全过程,双方的枪始终是胶在一起的。中平枪的“拦拿扎”三个劲就是崩拳的“压搓顶”三种劲。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虽然只是耳闻,但我见过我的恩师陈明洁先生的崩拳。每逢老师给我们讲解操练崩拳的劲法时,总是家平师弟作陪练。家平师弟用崩拳打老师的心门(鸠尾),只见老师用前臂在家平师弟的前臂上面一搓(拳并未打在身上),家平师弟的身体拔地而起,向后方飞出丈外。这一招便是崩拳的压搓二劲。如果把“丁劲”也用上,击中太仓穴,被击中者轻者被打得心悸脑胀,稍重便被打得休克。
钻拳是左右分拔,上打咽喉。枪术中的钻枪却不是单纯的上刺咽喉,而是从心窝上挑至咽喉。钻枪的运用是分别拨开敌枪,拧枪直奔对手心窝,随即后把压前把挑,先从中间开膛挑至咽喉止。这是一枪落三点,着点便发力。
炮拳是下砸,上架打出高平拳,砸与架为顾法,艺高者是顾发合一的。在枪术,炮枪有两种用法:一是砸落刺来之枪,顺下砸之势刺敌之腿部;二是斜枪上架,借上架之势顺水推舟——边架边刺。
《新探》中说“横是红之误”,其实横拳是由大枪术“横扫千军”一势衍化而来的,又是戴氏心意拳“入门三棍”中的“反背棍”。横拳是分拔斫腰之法(包括枪法刀法),在枪法中,它的招法是后把枪为俯把,微向外推拧;前把枪为仰把,枪向外前方横扫。要扫至中线而止,横扫中要保持自身不可失中,才能攻中寓防,防中寓攻。如一击不中,前把枪一扣,后把枪向怀中一拧,便又是中平枪。
从上述所谈的桩功与五行枪来分析,足可以证明是步骑两用的枪法。
这套五行拳(枪)既适用于骑战又适用于步战,不含丝毫花法,没有久经杀场的实战经验,凭闭门造车是编造不出来的。心意拳的源出与它的衍进过程,不是不言而喻了吗?
我赞同武穆传心意拳的传统说法,姬祖师,曹祖师,戴祖师的遗著中都提到了岳武穆,可是《大全》一书,先搬出近代名人著作中的质疑作为铺垫,接着引经据典的搬出正史、野史,甚至搬出章回小说《精忠记》来考证心意拳不是岳飞所创。因为各种资料都没有岳飞创拳的记载,篇幅所限,仅引《大全》考证中的几段,供热心关注心意拳源流的拳友们作为参考。
《大全》考证说:“从诸多史学家对岳飞生平简介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23岁之后东征西讨……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度过的……而创拳立说……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冗成的。
再说岳飞假如真‘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孝宗赵慎为其平反……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街头 ‘买艺’……在岳飞平反后,其拳应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直到宋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而远不如岳飞的许多人的拳术却流传下来,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以上所引虽有删节,但大意未变。总之《大全》广征博引,用約三千字来否定岳飞创心意拳,言之凿凿。然而此考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真正而翔实的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来认识“赵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要了解其真实的背景,单纯靠读几部《正史》是办不到的。大家都知道有一轴名画《清明上河图》吧,画中描绘的是京都汴梁城的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其实短暂的和平景象是“澶渊之盟”后宋王朝每年向辽国纳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前有“澶渊之盟”,后有“靖康之耻”,《上河图》的景象正是《大全》考证中所说的“武艺高强者可以上街卖艺”。《大全》的考证者认为这种街头卖艺是“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的重视”,其实这是习武者生活没有出路,不得已而街头卖艺混饭吃。旧社会习武者与学文者的志愿是一样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除少林之外,习武者的门规是——“不许打把式卖艺”。视打把式卖艺如同沿街行乞,有辱圣人的门庭。如果把打把式卖艺视为荣耀,岂不大谬。
赵宋是一个典型的重文轻武的王朝,太祖赵匡胤参加过两次兵变,他依样画胡芦,夺了柴氏孤儿寡母的天 下,他害怕部下的武将也依样画胡芦再夺了他的江山,才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从此文官当政,才有“澶渊盟”、“靖康耻”,所谓“乱世出英雄”才出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岳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员抗金将领。
岳飞志在驱逐鞑虏,还我河山,所想的不是创立一种功夫,或者是新兴一个门派,那样就把岳飞看得太渺小了,但他实际上却无意中创立了格斗术。为了驱逐鞑虏,要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力量,所以练兵教拳是他的职责,岳飞不得不研究新战术与新格斗术——武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就是因为岳家军每一个战士都经过岳飞及其将佐的训练,都有高超的攻防格斗术。《大全》的考证者认为岳飞东征西讨,没有时间创造武术,其实正是因为岳飞有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才能造就出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心意拳正是这种军事格斗的真功夫,我们不妨通过“五行拳”进行一番验证。
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心意拳的桩功。
原来心意拳的桩功不是三才桩,而是“蹲猴”(又叫“蹲丹田”),动作要求:提顶,抱肩,虚心,实腹,两足中间的宽度大约二至三拳.身体垂直下蹲,两臂翻转向下插至两膝中间,两手背相对,两膝微向内合,不许突臀与低头猫腰。这个动作的两腿与“夹马桩”相同,虚心实腹,就是气沉丹田。这个桩功的动作完全是骑兵的战术要求,两膝内合是夹住鞍鞯,使人与马成为一体,才能便于挥舞兵器,气沉丹田,是通过增加腹压来加强腰臂的力量,同时也是骑术中的一种压马的功夫。
“蹲丹田”的目的是练混元一气。阳变阴合与混元一气同出一理,所以从蹲猴起,转身出洞便是三才式,由三才式接着演练劈、崩、钻、炮、横,合五行金木水火土,故名为五行拳。先说说劈拳与军旅持械格斗的关系。
心意拳的劈拳是双手握拳,双拳一前一后如同双手握一长柄的兵器向前劈砸,传统武术讲究:器械即手臂的延长。这个劈砸动作叫作“力劈华山”也有的nU“插花盖顶”,劈拳就是由刀、枪的劈砸法衍化而来的。
崩拳是由“中平枪”衍化而成的,《枪论》中说“中平枪实难挡”是说中平枪的威力。崩拳的威力也是如此,《打穴歌》有云“翻肚吐粪见闫王”。崩拳拳打太仓穴,故能打得敌人翻肚吐粪。
崩拳是在三才式的基础上,后(右)腿蹬,送前(左)脚上步,右手握向前打出中平拳,左手握拳拉至左胯前,拉回的拳要求前不露手,后不露肘,两拳交替打出,步伐始终是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因两足始终是前脚上步,故名“半步崩拳”,又叫“黑虎掏心”。如果持械,这个动作很像“上步直刺”。但大枪术中的中平枪所不同的是一枪中要有拦、拿(有的叫缠)、扎三种劲,要三劲合一方为上乘。这个中平枪的运用方法,也就是崩拳的用法。不妨把两者进行一番对照:如果用五行相克之法是“金克木”,即劈拳破崩拳,劈枪破崩枪——中平枪。高手的用法就大不相同了,而是用中平枪破中平枪,即崩拳破崩拳。譬如两马交锋,双方均用中平枪刺对方,当两枪相交之时,艺高者后 (右)把向内一拧,右胯微坐,前把顺着后把的拧劲微旋微按,这时双方的枪虽未脱离,但对方的枪已经偏离中心,这一势就是“拦枪法”;接着前把向内旋拧,随缠随搓,这是“缠拿”;紧接着前把与后把两腕一崩劲扎,已刺中对方。以上便是中平枪破中平枪的全过程,双方的枪始终是胶在一起的。中平枪的“拦拿扎”三个劲就是崩拳的“压搓顶”三种劲。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虽然只是耳闻,但我见过我的恩师陈明洁先生的崩拳。每逢老师给我们讲解操练崩拳的劲法时,总是家平师弟作陪练。家平师弟用崩拳打老师的心门(鸠尾),只见老师用前臂在家平师弟的前臂上面一搓(拳并未打在身上),家平师弟的身体拔地而起,向后方飞出丈外。这一招便是崩拳的压搓二劲。如果把“丁劲”也用上,击中太仓穴,被击中者轻者被打得心悸脑胀,稍重便被打得休克。
钻拳是左右分拔,上打咽喉。枪术中的钻枪却不是单纯的上刺咽喉,而是从心窝上挑至咽喉。钻枪的运用是分别拨开敌枪,拧枪直奔对手心窝,随即后把压前把挑,先从中间开膛挑至咽喉止。这是一枪落三点,着点便发力。
炮拳是下砸,上架打出高平拳,砸与架为顾法,艺高者是顾发合一的。在枪术,炮枪有两种用法:一是砸落刺来之枪,顺下砸之势刺敌之腿部;二是斜枪上架,借上架之势顺水推舟——边架边刺。
《新探》中说“横是红之误”,其实横拳是由大枪术“横扫千军”一势衍化而来的,又是戴氏心意拳“入门三棍”中的“反背棍”。横拳是分拔斫腰之法(包括枪法刀法),在枪法中,它的招法是后把枪为俯把,微向外推拧;前把枪为仰把,枪向外前方横扫。要扫至中线而止,横扫中要保持自身不可失中,才能攻中寓防,防中寓攻。如一击不中,前把枪一扣,后把枪向怀中一拧,便又是中平枪。
从上述所谈的桩功与五行枪来分析,足可以证明是步骑两用的枪法。
这套五行拳(枪)既适用于骑战又适用于步战,不含丝毫花法,没有久经杀场的实战经验,凭闭门造车是编造不出来的。心意拳的源出与它的衍进过程,不是不言而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