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关键词: 高中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多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约2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堪学习与考试压力而焦虑不安、性格抑郁、不善交往、孤僻、自私、自卑等,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课程,不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所起的积极作用。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这些陷入苦恼之中的高中学生吹散心理问题的阴霾,以开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来生活的阳光呢?
一、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生理上讲已相对比较成熟,接近于成年人,但心理上又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因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的情绪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情感方面比较脆弱和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增强,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做事喜欢坚持自己的主见,自尊心很强,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但又比较脆弱和敏感,容易受周围舆论的影响,高估或低估自己,受到表扬和称赞则会产生强烈的自负感,稍受批评和打击又会一下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郁郁寡欢。
2.高中学生随着情绪稳定性的增强,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所提高,不再像初中时期那样任性而容易激动,显得喜怒无常、情绪动荡,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或困难和挫折时,情绪仍然不够稳定,意志力仍然比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考试前后总觉得焦虑不安,有时为了逃避压力,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网络电视、电影、网络小说,从而影响学业。
3.高中学生随着思维的成熟、眼界的开阔,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隐闭性增强,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心思。能够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希望与周围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中国的高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生活经历,所以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显得比较自私和狭隘,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二、体育教学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以前的体育运动口号是:“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该口号只注重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的体育课程,不再只是“体育”,它还注重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其课程改革的主要内涵是在原来重视体育增强体质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其对提高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向积极方向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高中生在挑战别人和挑战自我的竞技比赛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提高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2.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体育活动的过程又需要灵敏的应变能力,所以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学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体育活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坚持到底,所以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品质。体育活动的过程也使人在运动身体的同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可以有效疏解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过多的脑力劳动而引起的焦虑感。
3.体育运动大多需要成员之间很好的交流,以团结协作的集体活动为主,所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让不同个性的高中学生学会相互适应、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方法,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途径
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所教班级的男女生比例、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兴趣与个性、身体素质等生理和心理状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例如男生都爱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长跑、短跑、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运动强度较小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运动类型和器材的选择余地,可以更好地让他们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身体比较弱的学生,多给他们耐心具体的辅导,细心观察和鼓励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自信,防止他们因为一次次练习仍然不达标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教育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和生理的劳累感,以坚强的毅力与意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挫折,圆满地完成每个运动项目,从而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师生面前勇敢自信地发挥自己的不同运动特长,得到成功的信心,从而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需要学生密切合作的球类和接力赛等体育运动项目中,要教育学生以大局为重,与同伴随时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只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总之,高中体育老师不但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想方设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实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以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将来建设祖国的人才和栋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庆伟.浅谈普通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2]王少华.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园地,2008(6).
[3]欧永钦.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研究,2010(5).
[4]李永国,张思国.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教师,2010(1).
关键词: 高中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多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约2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堪学习与考试压力而焦虑不安、性格抑郁、不善交往、孤僻、自私、自卑等,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课程,不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所起的积极作用。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这些陷入苦恼之中的高中学生吹散心理问题的阴霾,以开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来生活的阳光呢?
一、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生理上讲已相对比较成熟,接近于成年人,但心理上又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因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的情绪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情感方面比较脆弱和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增强,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做事喜欢坚持自己的主见,自尊心很强,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但又比较脆弱和敏感,容易受周围舆论的影响,高估或低估自己,受到表扬和称赞则会产生强烈的自负感,稍受批评和打击又会一下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郁郁寡欢。
2.高中学生随着情绪稳定性的增强,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所提高,不再像初中时期那样任性而容易激动,显得喜怒无常、情绪动荡,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或困难和挫折时,情绪仍然不够稳定,意志力仍然比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考试前后总觉得焦虑不安,有时为了逃避压力,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网络电视、电影、网络小说,从而影响学业。
3.高中学生随着思维的成熟、眼界的开阔,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隐闭性增强,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心思。能够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希望与周围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中国的高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生活经历,所以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显得比较自私和狭隘,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二、体育教学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以前的体育运动口号是:“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该口号只注重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的体育课程,不再只是“体育”,它还注重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其课程改革的主要内涵是在原来重视体育增强体质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其对提高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向积极方向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高中生在挑战别人和挑战自我的竞技比赛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提高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2.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体育活动的过程又需要灵敏的应变能力,所以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学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体育活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坚持到底,所以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品质。体育活动的过程也使人在运动身体的同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可以有效疏解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过多的脑力劳动而引起的焦虑感。
3.体育运动大多需要成员之间很好的交流,以团结协作的集体活动为主,所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让不同个性的高中学生学会相互适应、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方法,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途径
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所教班级的男女生比例、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兴趣与个性、身体素质等生理和心理状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例如男生都爱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长跑、短跑、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运动强度较小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运动类型和器材的选择余地,可以更好地让他们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身体比较弱的学生,多给他们耐心具体的辅导,细心观察和鼓励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自信,防止他们因为一次次练习仍然不达标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教育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和生理的劳累感,以坚强的毅力与意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挫折,圆满地完成每个运动项目,从而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师生面前勇敢自信地发挥自己的不同运动特长,得到成功的信心,从而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需要学生密切合作的球类和接力赛等体育运动项目中,要教育学生以大局为重,与同伴随时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只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总之,高中体育老师不但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想方设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实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以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将来建设祖国的人才和栋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庆伟.浅谈普通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2]王少华.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园地,2008(6).
[3]欧永钦.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研究,2010(5).
[4]李永国,张思国.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教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