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3个误区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愿意从一开始就把孩子养成一个小胖墩,但是,有人说小的时候胖一些没有关系,大一点长个了自然就会瘦下来;还有的人认为胖点没关系,不影响健康。其实,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对于肥胖的一些误区。
  
误区
肥胖都是遗传惹的祸

  如果细心观察,经常会发现有些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都很胖,这是不是遗传?不全是,其中“家庭聚集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由于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一样,所以同一个家庭内的成员都容易变胖。
  
误区
随着年龄和运动量的增大,胖宝宝自然会变瘦

  这是个错觉!脂肪组织是一个很活跃的组织,日常生活中,它会接受到各种信号刺激、调节其活跃度。如果在宝宝的童年期就不停地接收过度刺激的信号,脂肪组织自然就会体积变大和数量无限增生,导致肥胖这个信号也将一直存在,并不会因为宝宝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
  至于运动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多运动可以减肥,于是,很多人便觉得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量越来越大,自然就会瘦下来了。但实际上,成年后的所谓的大运动量与宝宝儿童期的运动量在生理意义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成年人和儿童不同的身体能力,导致这个所谓的大与小之间无法在同一平台进行比较。
  
误区
肥胖不是病,不需要专业诊治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大家确实没有把宝宝期的肥胖当成一个病,而是只当成一个现象。到了8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宝宝肥胖症是一个慢性疾病。而对于它会给宝宝带来哪些直接的损伤当时还不清楚。
  当研究人员做了有氧能力实验后,研究结果显示出:宝宝期肥胖对肥胖的宝宝已经造成了有氧能力(是指机体摄取氧、运输氧、利用氧的能力)的损伤以及心肺功能的损伤。这些研究证明,宝宝期肥胖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本身对宝宝的身心健康都有损伤,它并不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配角,也不意味着只有长大成人后发展为心血管疾病才受到重视,而应该从童年期就要进行及时的、积极有效的医学介入和治疗。
  
胖瘦太太养狗经
  有一个很著名的宠物实验,证明了肥胖的 “家族集聚性”,胖太太养的狗也比较胖,瘦太太养的狗比较瘦;而在主人把宠物交换以后,瘦狗变胖了,胖狗变瘦了。这就证明没有任何遗传和血统关系的情况下,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
  
胖宝宝的实测小工具
  一般来说,通过目测就能做一个大致的判断,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做到。如果想更精确一点,可以用宝宝的身高和体重的比值来衡量。
  
工具1
  实际体重÷该身高的标准体重×100%
  如果所得值≥110%为超重
  如果所得值≥120%为肥胖
工具2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采用一种新的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来对肥胖进行判断。
  BMI = 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
  对于成年人来说,BMI≥24千克/米2上标为超重,BMI≥28千克/米2上标为肥胖。
  对于宝宝来说,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BMI界值。我们可以借助宝宝的BMI曲线图来进行观察和测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血清样本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进行基因芯片筛查及real-time PCR检测分析,找出与脑卒中相关的LncRNAs,为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
会议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学前教育体系使该国国民能接受高质量教育,提升国际竞争优势.该体系是在新加坡多元种族和文化背景下建立的,为适龄幼儿及儿童提供非单一语言文化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