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1.1 调查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基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该项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是么,从而确定探究的主题。应在历史课上了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内容应涉及到:你喜欢上历史课吗?你愿意参加历史课上的表演活动吗?你是否愿意利用课余进行历史问题的调查?就现阶段的历史学习,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历史故事表演B历史问题调查C老师的讲解D其它:除老师提供的方法,你认为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请列出等。在学生如实答卷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或设计探究的主题。
1.2 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我国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而言,探究式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多为发现式的探究,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和灵魂;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地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将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途径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
2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2.1 善于从正文中挖掘隐性知识。有些知识隐形于课本正文的表述之中,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候,铁农具已经出现”,一个“已经”否定了春秋时期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完全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全部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2.2 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学习素质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造就经验型教师,而要适应探究性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即具备研究学习的素养和能力,不仅要自己会学习,而且要善于研究学习,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实践。这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的角色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新时期教师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重任,深刻认识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乃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唯此,才能从关注“教什么”升华为既关注“教什么”更关注“怎么教”,而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光靠教师已有的知识显然难以胜任,需要教师刻苦学习与钻研新知识,包括系统而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构建有利于学生进引探究性学习的新知识体系,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还包括教育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得心应手,推进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
2.3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①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②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1.1 调查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基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该项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是么,从而确定探究的主题。应在历史课上了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内容应涉及到:你喜欢上历史课吗?你愿意参加历史课上的表演活动吗?你是否愿意利用课余进行历史问题的调查?就现阶段的历史学习,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历史故事表演B历史问题调查C老师的讲解D其它:除老师提供的方法,你认为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请列出等。在学生如实答卷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或设计探究的主题。
1.2 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我国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而言,探究式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多为发现式的探究,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和灵魂;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地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将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途径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
2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2.1 善于从正文中挖掘隐性知识。有些知识隐形于课本正文的表述之中,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候,铁农具已经出现”,一个“已经”否定了春秋时期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完全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全部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2.2 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学习素质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造就经验型教师,而要适应探究性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即具备研究学习的素养和能力,不仅要自己会学习,而且要善于研究学习,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实践。这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的角色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新时期教师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重任,深刻认识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乃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唯此,才能从关注“教什么”升华为既关注“教什么”更关注“怎么教”,而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光靠教师已有的知识显然难以胜任,需要教师刻苦学习与钻研新知识,包括系统而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构建有利于学生进引探究性学习的新知识体系,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还包括教育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得心应手,推进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
2.3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①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②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