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启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关键词:创新素质;生物学教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 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生物课程中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问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
二、 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 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四、 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贝特森和潘耐特用香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首次发现了F1测交结果不遵循1:1:1:1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亲本组合明显多,重组合明显少。这似乎是一个意外,但他们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了这一“意外”,最后因此获取成功。
五、 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会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教师可以按探索法组织教学,发现向光性→分析原因→提出假设→设计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响水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创新素质;生物学教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 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生物课程中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问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
二、 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 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四、 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贝特森和潘耐特用香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首次发现了F1测交结果不遵循1:1:1:1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亲本组合明显多,重组合明显少。这似乎是一个意外,但他们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了这一“意外”,最后因此获取成功。
五、 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会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教师可以按探索法组织教学,发现向光性→分析原因→提出假设→设计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响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