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东营市立儿童医院新院区位于东营市南一路与东三路交叉路口,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约25000m2,主体建筑7层,设床位348张。该医院隶属于东营市人民医院,原址设置在东营市人民医院北院区,由于环境差、规模小,难以满足就医需求。东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中盛购物广场用地上新建东营市立儿童医院,与东营市人民医院仅隔一条东护城河。
规划项目用地上原有建筑是一座土建已经完成、但设备安装只进行了一部分的商场烂尾楼。如何利用原有建筑并有效地改造实现完整的医疗功能?如何在总体规划上形成与医院主体的有机联系?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儿童就医空间?且看烂尾楼的华丽重生——
对话总院,呈现“一体两翼”
东营市人民医院总体规划呈现“一体两翼”的医疗建筑格局,“一体”为中部医院主体,“两翼”为西侧的儿童医院和东侧的老年乐园。急诊内科病房楼位于主体医院的西南位置,与新建东营市立儿童医院相隔一条东护城河,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于护城河上部架空设置绿化休闲广场,连接两院院前广场形成一体,就诊人群可由此分流进入相应院区。由于儿童医院复杂病相对较少,而且70%左右的手术可以采用日间手术,因此取消儿童医院专用手术室,与东侧总院二层手术室共享资源,并于儿童医院二层设计连廊与总院急诊内科病房楼连接。最终,通过地面广场的联通及连廊的设置,使东营市立儿童医院呈现既与总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规划格局。
烂尾重造,改成“新医院”
医院基地原有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家商场,属于烂尾楼,原计划拆除,经现场勘查后发现: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原有建筑柱网为8m×8m、8m×6m,适合医院平面功能的布置;首层层高5.4m,其余层高4.9m,净高满足医院功能需要;原商场活荷载设计值为350kg,而医院建筑要求为200kg,有很大余量;梁、板、柱经过鉴定,质量良好。基于建筑拥有适宜的改造条件,又本着在《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创新”项中鼓励的“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设计理念,决定保留原有建筑,并在原基础上加以改造,建成“新医院”。
建成后的东营市立儿童医院主楼共7层,设置病区9个,包括儿科门诊、儿科重症监护室、输液室、影像科、检验科、特检科、药房、财务科等。医院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清晰合理:一层为急诊、门诊、医技及设备用房;二层为康复科门诊及康复病房;三至五层为标准护理单元(每层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35床);六层为新生儿病房及ICU;七层为标准护理单元及办公用房。
利用旧建筑,有节制地内外改造
*打造开阔的平面布局
设计中遵循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有节制地内外改造的原则。原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仅有的中庭位于建筑中间两跨,且开口面积较小,不利于病房楼的采光通风,主交通楼梯及休息平台悬挑一跨伸向中庭。因此为增加采光通风面积,在改造中将楼梯及平台拆除,中庭范围扩大至四跨,营造开阔明朗的大厅空间。
另外,原有建筑南侧中间一跨是断开的,不仅对抗震不利,更加不能满足医院建筑消防疏散距离的要求,因此在改造中将中间跨补上,设置阳光室,一举多得。
*环形交通流线优化医疗流程
根据儿童医院的就医模式以及原有建筑平面的特点,整体布局以大厅为中心围绕各医技科室展开,交通流线呈环形,优化医疗流程。原有建筑中大厅北侧进深浅,无法实现常规检查科室与门诊临近布置,因此将门诊和急诊合为一体设置在入口大厅东侧,紧邻东北角的输液室,同时大厅西侧设置检查科室。患者可通过预诊分诊后,分流进行药房取药、输液,或直接去诊室就医,减少排队等待的过程,缩短了就医时间,并且将门诊、检查的大量候诊人群提前分流,减少了人流密度,提升了空间舒适度。
*利用旧墙塑造现代感的立面
在立面改造上,原有建筑立面以实墙面为主,设计中充分利用其框架结构形式,在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填充墙体拆除。根据医疗功能需要及立面效果,采用砌筑窗间墙体及安装幕墙,形成极具现代感的立面形式。
*营造适宜患儿的人性化功能空间
为满足患儿及陪护人员的需求,适当加大公共空间,营造舒适的人性化就医空间。改造中扩大首层大厅,设置咨询导医台,疏松人流密集区域,利于分流。就诊区域设计宽敞的候诊空间。在病房区主要交通核心两侧设计交往空间,陪护家长可在相互交流。而在两个护理单元之间设阳光室,为儿童提供一个享受阳光和自然的场所,内部摆放滑梯、跷跷板和秋千等安全的娱乐设施,缓解陪护家长的焦虑及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情绪,着力营造人员密度低又相对安静独立的友好空间。
海洋主题,柔化就诊空间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市立儿童医院的室内装饰主题取自海洋元素,以黄、蓝为主色调,色彩淡雅柔和,营造出自然、亲切、活泼、有序的就医环境。候诊区以海的蓝色和波浪的动感曲线作为设计元素,塑造宽敞明亮的候诊空间,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
病房区域每一楼层都有其代表性的色彩和卡通形象,主交通核电梯厅墙面铺设草原、沙滩、海洋、雪地等不同风格的主题画,以及奶牛、贝壳、热带鱼、雪人等活泼有趣的卡通形象,有效柔化医院空间氛围。护士站色彩清新醒目,利用圆形吊顶作为设计的活跃元素,转角墙面采取切角处理扩大护士站的视线范围。病房走廊选择多块墙面布置儿童小画家创作的儿童画,缓解患儿对医院的紧张心理,营造轻松、童趣化的空间氛围。
绿色设计,重视自然采光与通风
设计中贯彻“四节一保”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设计理念,重视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空调、照明能耗,大大降低了后期的运行成本。扩大的建筑中庭空间在三楼以上成为室外采光井,沿其周边布置病房、走廊、交通核,实现主要功能房间及公共空间的全明设计。对于难以实现直接采光的医生走廊,在有节制改造的设计原则下,未强加采光井,而是通过大面积玻璃隔断的设置,引入自然光线,于细微之处实现绿色医院的设计目标。
结语
东营市立儿童医院项目通过改造为烂尾楼注入新的生命力,“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大量能源,缩短了建设工期,实现了绿色医院的设计目标。对“度”的把握是旧建筑改造项目设计的重点,秉持有节制改造的原则,从大局出发,把握“拆”与“改”的平衡点,实现了旧建筑功能与医疗新功能的完美转换。投入使用后,运行良好,精心设计的建筑空间、过硬的软硬件设施、细分的专业科室,使儿童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编辑 刘鲁)
规划项目用地上原有建筑是一座土建已经完成、但设备安装只进行了一部分的商场烂尾楼。如何利用原有建筑并有效地改造实现完整的医疗功能?如何在总体规划上形成与医院主体的有机联系?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儿童就医空间?且看烂尾楼的华丽重生——
对话总院,呈现“一体两翼”
东营市人民医院总体规划呈现“一体两翼”的医疗建筑格局,“一体”为中部医院主体,“两翼”为西侧的儿童医院和东侧的老年乐园。急诊内科病房楼位于主体医院的西南位置,与新建东营市立儿童医院相隔一条东护城河,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于护城河上部架空设置绿化休闲广场,连接两院院前广场形成一体,就诊人群可由此分流进入相应院区。由于儿童医院复杂病相对较少,而且70%左右的手术可以采用日间手术,因此取消儿童医院专用手术室,与东侧总院二层手术室共享资源,并于儿童医院二层设计连廊与总院急诊内科病房楼连接。最终,通过地面广场的联通及连廊的设置,使东营市立儿童医院呈现既与总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规划格局。
烂尾重造,改成“新医院”
医院基地原有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家商场,属于烂尾楼,原计划拆除,经现场勘查后发现: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原有建筑柱网为8m×8m、8m×6m,适合医院平面功能的布置;首层层高5.4m,其余层高4.9m,净高满足医院功能需要;原商场活荷载设计值为350kg,而医院建筑要求为200kg,有很大余量;梁、板、柱经过鉴定,质量良好。基于建筑拥有适宜的改造条件,又本着在《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创新”项中鼓励的“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设计理念,决定保留原有建筑,并在原基础上加以改造,建成“新医院”。
建成后的东营市立儿童医院主楼共7层,设置病区9个,包括儿科门诊、儿科重症监护室、输液室、影像科、检验科、特检科、药房、财务科等。医院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清晰合理:一层为急诊、门诊、医技及设备用房;二层为康复科门诊及康复病房;三至五层为标准护理单元(每层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35床);六层为新生儿病房及ICU;七层为标准护理单元及办公用房。
利用旧建筑,有节制地内外改造
*打造开阔的平面布局
设计中遵循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有节制地内外改造的原则。原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仅有的中庭位于建筑中间两跨,且开口面积较小,不利于病房楼的采光通风,主交通楼梯及休息平台悬挑一跨伸向中庭。因此为增加采光通风面积,在改造中将楼梯及平台拆除,中庭范围扩大至四跨,营造开阔明朗的大厅空间。
另外,原有建筑南侧中间一跨是断开的,不仅对抗震不利,更加不能满足医院建筑消防疏散距离的要求,因此在改造中将中间跨补上,设置阳光室,一举多得。
*环形交通流线优化医疗流程
根据儿童医院的就医模式以及原有建筑平面的特点,整体布局以大厅为中心围绕各医技科室展开,交通流线呈环形,优化医疗流程。原有建筑中大厅北侧进深浅,无法实现常规检查科室与门诊临近布置,因此将门诊和急诊合为一体设置在入口大厅东侧,紧邻东北角的输液室,同时大厅西侧设置检查科室。患者可通过预诊分诊后,分流进行药房取药、输液,或直接去诊室就医,减少排队等待的过程,缩短了就医时间,并且将门诊、检查的大量候诊人群提前分流,减少了人流密度,提升了空间舒适度。
*利用旧墙塑造现代感的立面
在立面改造上,原有建筑立面以实墙面为主,设计中充分利用其框架结构形式,在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填充墙体拆除。根据医疗功能需要及立面效果,采用砌筑窗间墙体及安装幕墙,形成极具现代感的立面形式。
*营造适宜患儿的人性化功能空间
为满足患儿及陪护人员的需求,适当加大公共空间,营造舒适的人性化就医空间。改造中扩大首层大厅,设置咨询导医台,疏松人流密集区域,利于分流。就诊区域设计宽敞的候诊空间。在病房区主要交通核心两侧设计交往空间,陪护家长可在相互交流。而在两个护理单元之间设阳光室,为儿童提供一个享受阳光和自然的场所,内部摆放滑梯、跷跷板和秋千等安全的娱乐设施,缓解陪护家长的焦虑及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情绪,着力营造人员密度低又相对安静独立的友好空间。
海洋主题,柔化就诊空间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市立儿童医院的室内装饰主题取自海洋元素,以黄、蓝为主色调,色彩淡雅柔和,营造出自然、亲切、活泼、有序的就医环境。候诊区以海的蓝色和波浪的动感曲线作为设计元素,塑造宽敞明亮的候诊空间,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
病房区域每一楼层都有其代表性的色彩和卡通形象,主交通核电梯厅墙面铺设草原、沙滩、海洋、雪地等不同风格的主题画,以及奶牛、贝壳、热带鱼、雪人等活泼有趣的卡通形象,有效柔化医院空间氛围。护士站色彩清新醒目,利用圆形吊顶作为设计的活跃元素,转角墙面采取切角处理扩大护士站的视线范围。病房走廊选择多块墙面布置儿童小画家创作的儿童画,缓解患儿对医院的紧张心理,营造轻松、童趣化的空间氛围。
绿色设计,重视自然采光与通风
设计中贯彻“四节一保”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设计理念,重视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空调、照明能耗,大大降低了后期的运行成本。扩大的建筑中庭空间在三楼以上成为室外采光井,沿其周边布置病房、走廊、交通核,实现主要功能房间及公共空间的全明设计。对于难以实现直接采光的医生走廊,在有节制改造的设计原则下,未强加采光井,而是通过大面积玻璃隔断的设置,引入自然光线,于细微之处实现绿色医院的设计目标。
结语
东营市立儿童医院项目通过改造为烂尾楼注入新的生命力,“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大量能源,缩短了建设工期,实现了绿色医院的设计目标。对“度”的把握是旧建筑改造项目设计的重点,秉持有节制改造的原则,从大局出发,把握“拆”与“改”的平衡点,实现了旧建筑功能与医疗新功能的完美转换。投入使用后,运行良好,精心设计的建筑空间、过硬的软硬件设施、细分的专业科室,使儿童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编辑 刘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