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偏差”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是一种长期的违规或违纪行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携儿带女涌入我市。大量民工进入我市,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推动了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为了生计他们忙于奔波,艰难地生活着,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民工子女中存在较大比率的行为偏差现象。因此,民工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更应该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的心理特征
我们选择编制了《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对该校的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做了问卷测试,经归类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学习上焦虑。相当一部分行为偏差生对学习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一听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当着同学的面朗读课文就怕读错”的心理。
2.人格上自卑。大部分行为偏差生存在自卑多疑的心态,表现为不合群,不信任人,过敏;往往会过低地估计自己,感到万事不如意,缺乏乐观进取的精神,做什么事都怯场,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意志薄弱,耐挫力低,对决心要做的事,缺乏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3.人际交往上封闭。相当部分行为偏差生存在人际沟通困难,在一些公开的重要的场合不愿袒露自己的思想,不愿与外界打交道;大多数行为偏差生害怕与老师交往,表现为一听见老师叫他,就会紧张不安,有时也爱和老师、家长顶嘴,听不得老师、家长的批评。
三、问题成因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偏差现象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外来民工生活普遍比较艰辛,所租住的房子主要是破旧民房,这些房子拥挤而破烂。由于孩子的活动空间小,必将使孩子心里产生压抑感,而杂乱的摆设中甚至连学生做作业用的桌子也没有,又会使孩子心情浮躁,无心在家学习和完成作业。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形成“懒学”和“赖学”了。大部分民工的卫生习惯比较差,家庭环境不整洁,这有阻于孩子从小文明举止和习惯的养成。
民工们平时早出晚归,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我们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这些行为偏差生的父母存在较大比例不良教育方式:针对孩子出现的行为偏差,约42%平时不予关注,发现了就会打骂、威吓;约46%不理不睬,放任自流;仅有12%比较关注且经常与老师联系沟通。由此可见,家教不当使儿童的行为偏差得到了强化。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外来民工子女转学比较频繁,也许新老师和新同学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慢慢熟悉,但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的差,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融入集体。而有些教师也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对行为偏差生缺乏足够的热心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师生关系又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等情绪。
(三)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这有可能会使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从小埋下仇恨社会和报复社会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民工从事的工作不稳定,当经济形势不好时,民工们经常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涉黄、涉赌甚至斗殴、偷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台球室”、“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经常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这些更能对民工子女产生一定诱惑作用。他们由于缺乏自制力,一接触到这个对他们来说比较新奇的东西后,就容易沉湎于此,不能自拔,不思学习,进而逃学旷课。
四、矫正策略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爱来感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因而要使矫正取得效果,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两点:(1)教师要有“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2)教师对事情的处理要公正、合理。记得我校新转来了一位来自四川的学生,以前在别的学校读书,由于经常捣蛋顽皮,原来的学校不同意让他就读,无奈转到了该学校。当班主任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就找这位同学谈心,了解他以前学习放松以及不守纪律的原因,后来又经常地帮助他,关心他。记得有一次,这位学生突然生病发烧,家里又没有电话,班主任就连忙带他到医院看病,看完病,把他送回家……这样使他真正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关心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一段时间下来,该学生学习认真了,上课专心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矫正行为偏差的法宝。
(二)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对学生行为偏差的形成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消除家教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合力。我们要通过成立打工族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民工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家长应该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避免家庭情感生活的冷漠,让学生从小受到轻松、愉悦、安全的情绪体验,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欣赏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增加其自我价值感,鼓励积极进取,消减行为偏差的发生。
(三)实施发展的激励评价
我们应依据“个体内差评价”原理,实施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把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纵向自比和横向自比。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在任何学科的学习和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横向自比中,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我在学生中开展“做文明学生,夺七彩龙珠”的竞赛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在评选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行为偏差生倾斜。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他们的行为偏差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四)运用合理的辅导策略
对一些存在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现象的民工子女,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也是矫正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有些行为偏差生存在冲动、抑郁、多疑、焦虑等心理特点,容易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为此我们购买了一套“心理放松操”的指导磁带,有“提耳法”、“干梳法”、“肌肉放法”和“闭目深呼吸法”,每节操都包括五个步骤: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驰。学生反映做操后“感觉好多了”,紧张、烦恼似乎都丢开了。我们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他们在要发怒、做出不智之举时做三次深呼吸,最后再想一想自己是否值得为产生的后果付出代价。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基本能抑制收敛这些学生坏脾气和情绪的不良发泄,培养了他们的自制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说:“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矫正他们的行为偏差,让他们也能“共享一片蓝天,共沐阳光雨露”!
参考文献
[1]刘翔平著.中小学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冯江平主编.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宋宁著.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行为偏差”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是一种长期的违规或违纪行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携儿带女涌入我市。大量民工进入我市,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推动了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为了生计他们忙于奔波,艰难地生活着,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民工子女中存在较大比率的行为偏差现象。因此,民工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更应该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的心理特征
我们选择编制了《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对该校的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做了问卷测试,经归类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学习上焦虑。相当一部分行为偏差生对学习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一听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当着同学的面朗读课文就怕读错”的心理。
2.人格上自卑。大部分行为偏差生存在自卑多疑的心态,表现为不合群,不信任人,过敏;往往会过低地估计自己,感到万事不如意,缺乏乐观进取的精神,做什么事都怯场,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意志薄弱,耐挫力低,对决心要做的事,缺乏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3.人际交往上封闭。相当部分行为偏差生存在人际沟通困难,在一些公开的重要的场合不愿袒露自己的思想,不愿与外界打交道;大多数行为偏差生害怕与老师交往,表现为一听见老师叫他,就会紧张不安,有时也爱和老师、家长顶嘴,听不得老师、家长的批评。
三、问题成因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偏差现象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外来民工生活普遍比较艰辛,所租住的房子主要是破旧民房,这些房子拥挤而破烂。由于孩子的活动空间小,必将使孩子心里产生压抑感,而杂乱的摆设中甚至连学生做作业用的桌子也没有,又会使孩子心情浮躁,无心在家学习和完成作业。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形成“懒学”和“赖学”了。大部分民工的卫生习惯比较差,家庭环境不整洁,这有阻于孩子从小文明举止和习惯的养成。
民工们平时早出晚归,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我们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这些行为偏差生的父母存在较大比例不良教育方式:针对孩子出现的行为偏差,约42%平时不予关注,发现了就会打骂、威吓;约46%不理不睬,放任自流;仅有12%比较关注且经常与老师联系沟通。由此可见,家教不当使儿童的行为偏差得到了强化。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外来民工子女转学比较频繁,也许新老师和新同学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慢慢熟悉,但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的差,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融入集体。而有些教师也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对行为偏差生缺乏足够的热心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师生关系又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等情绪。
(三)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这有可能会使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从小埋下仇恨社会和报复社会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民工从事的工作不稳定,当经济形势不好时,民工们经常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涉黄、涉赌甚至斗殴、偷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台球室”、“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经常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这些更能对民工子女产生一定诱惑作用。他们由于缺乏自制力,一接触到这个对他们来说比较新奇的东西后,就容易沉湎于此,不能自拔,不思学习,进而逃学旷课。
四、矫正策略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爱来感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因而要使矫正取得效果,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两点:(1)教师要有“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2)教师对事情的处理要公正、合理。记得我校新转来了一位来自四川的学生,以前在别的学校读书,由于经常捣蛋顽皮,原来的学校不同意让他就读,无奈转到了该学校。当班主任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就找这位同学谈心,了解他以前学习放松以及不守纪律的原因,后来又经常地帮助他,关心他。记得有一次,这位学生突然生病发烧,家里又没有电话,班主任就连忙带他到医院看病,看完病,把他送回家……这样使他真正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关心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一段时间下来,该学生学习认真了,上课专心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矫正行为偏差的法宝。
(二)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对学生行为偏差的形成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消除家教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合力。我们要通过成立打工族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民工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家长应该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避免家庭情感生活的冷漠,让学生从小受到轻松、愉悦、安全的情绪体验,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欣赏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增加其自我价值感,鼓励积极进取,消减行为偏差的发生。
(三)实施发展的激励评价
我们应依据“个体内差评价”原理,实施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把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纵向自比和横向自比。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在任何学科的学习和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横向自比中,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我在学生中开展“做文明学生,夺七彩龙珠”的竞赛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在评选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行为偏差生倾斜。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他们的行为偏差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四)运用合理的辅导策略
对一些存在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现象的民工子女,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也是矫正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有些行为偏差生存在冲动、抑郁、多疑、焦虑等心理特点,容易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为此我们购买了一套“心理放松操”的指导磁带,有“提耳法”、“干梳法”、“肌肉放法”和“闭目深呼吸法”,每节操都包括五个步骤: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驰。学生反映做操后“感觉好多了”,紧张、烦恼似乎都丢开了。我们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他们在要发怒、做出不智之举时做三次深呼吸,最后再想一想自己是否值得为产生的后果付出代价。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基本能抑制收敛这些学生坏脾气和情绪的不良发泄,培养了他们的自制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说:“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矫正他们的行为偏差,让他们也能“共享一片蓝天,共沐阳光雨露”!
参考文献
[1]刘翔平著.中小学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冯江平主编.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宋宁著.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