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版图上,历史上曾有过兴安北省。1932年伪满洲政权置兴安北分省,1934年改为兴安北省。省会在海拉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兴安北省被撤销。
我父亲的劳工史
我父亲叫刘文占(1914—1995),辽宁省凌海市谢屯乡三家子村人,1944年曾被侵华日军抓去做劳工,在当时的兴安北省某个地方开挖山洞。因为没有文化,山洞具体在什么地方、开山洞干什么,父亲生前一直都没能说清楚。但我父亲确信他是那批劳工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当时,有一天我父亲突然拉肚子,日本人认为拉肚子就是得了“霍利拉”(霍乱)。凡是得了“霍利拉”的劳工都会被日本人扔到一个荒山沟任其自生自灭,父亲说劳工中天天死人,也天天进人,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日本人将奄奄一息的我的父亲扔到荒山沟时,刚好遇上下大雨,日本人“弃尸”后便慌忙离开。尽管父亲当时身体十分虚弱,但残存的模糊意识仍感到,如果不马上逃走,待山沟上游洪水暴发,留在此地必死无疑。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父亲挣扎着爬出山沟,找到一个很小的山窝子避雨,之后就昏迷了。等他第二天下午醒来,早已雨过天晴,往工棚处一望,那里已成了一片废墟,到处冒着浓烟。
父亲并不知道,这一天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日军接到通知后,炸毁还没完工的山洞,枪杀所有没有逃出去的劳工。父亲因病得福,成了那批劳工中唯一的幸存者。随后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一路乞讨,才从兴安北省回到辽西老家。可以断定的是,当时父亲十分幸运,只是拉肚子,并不是得了“霍利拉”,否则就是逃出来也早就没命了。
因为这一段父亲给日本人当劳工的历史,我和兄长一直都想找到父亲当年被抓去当劳工的地点,但是许多年前,电脑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别说找具体地点,就连兴安北省在什么位置,我们都不知道。后来,我与兄长北上到过海拉尔市,虽然没办法找到当年父亲当劳工的具体地点,但有关部门推荐我们到“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去看看,那里还有一个当年日军强迫中国劳工开采出的山洞,与父亲当劳工的环境极其相似。
海拉尔的地理优势
侵华日军在我国东北修建的要塞工程被称为“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它们分别位于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东宁、虎头、黑河,内蒙古的海拉尔等17个地区。
海拉尔市位于呼伦贝尔市的西部,其西、北、东三面地形突起,而市区位于中心凹处,伊敏河从西南向东北贯通市区,汇入北部的海拉尔河。东北部的敖山,环视无阻,一望无际,是一个制高点。以海拉尔为轴心,向西南有滨洲铁路与同俄罗斯接壤的边城满洲里相通;北上有3条河道可通中俄边境重镇三河和黑头山;南下有公路通中蒙边境的草原城镇阿木古郎,海拉尔距离三地均为150千米左右。从战略上来讲,海拉尔是扼守中苏(俄)、中蒙边境通道的屏障,是内陆防御的军事咽喉要地。由此,不难明白当年日军为什么选择在海拉尔建立要塞。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内,该纪念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面建有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遗址属于地下展示部分。
博物馆设4个展厅,分9个单元,展出抗战各个时期的文字资料100多万字,珍贵历史照片1000多张,地图39幅以及大量的战争实物;此外,还内设电影厅、射击场等游客参与项目。
一展厅主题内容为“东亚烽火兴安怒”。运用较多实景模拟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名将苏炳文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发动著名的“海满抗战”,并利用中俄红色秘密交通线进行的一系列抗日壮举。
二展厅主题内容为“炼狱硝烟草原焦”。运用大型沙盘、大量实物展示海拉尔的地势地貌、日军修筑军事要塞的目的、作用及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运用高科技手段全景展示世界最早的大规模立体战争——诺门罕战役。
三展厅主题内容为“塞外惊雷万木春”。以大量实物、图片讲述苏军、蒙军与东北抗日联军全力策应配合,于1945年8月9日进攻海拉尔要塞,于18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艰苦历程。
四展厅主题内容为“世界和谐传友情”。运用照片、实物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中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呼伦贝尔,积极推动三国友好合作交流、互利互赢、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要塞遗址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布展面积2300平方米,与修复后的原日伪地下要塞遗址实现相互连接。目前,海拉尔纪念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
海拉尔要塞也称海拉尔“筑垒地域”,是日本關东军为进攻苏联而修建,1934年6月动工,1937年末竣工;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边境设立的15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之一(另一处为黑龙江省东宁要塞)。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以敖包山、北山阵地为主体,由地上与地下相连通的两部分组成。
海拉尔要塞遗址共有5处主阵地和4处辅助阵地。其中北山遗址是目前国内现存日军要塞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是地上和地下工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各种设施齐全的环形防御阵地,是整个军事工事的指挥中心。日本关东军第80混成旅团司令部设在这里,曾被当时的军事家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目前已开发的北山遗址,是当年侵华日军所建的筑垒地堡的核心部分。
该遗址的地下工事深12~17米,目前已勘测各种工事总面积1万平方米,地下通道总长4000多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房间50多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事当时在地下完全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及作战供给,苏联战地记者称之为“地下城市”。
海拉尔要塞是用劳工血泪和生命筑成的,是真正的人间地狱。游人进入几十米深的地下工事参观,需要穿上棉衣。这里阴暗、潮湿、阴冷,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霉、腐味,盛夏时节,进出坑道也要用大衣御寒,可想而知,当年被抓来的劳工是怎么过的。听父亲讲,劳工不仅生活条件差,更无尊严、自由可谈,若是干活动作慢一点,或是互相小声说话,甚至因为任何事被监工看不顺眼等,立刻就会遭到毒打,轻则浑身是伤,重则骨折致残,甚至还有当场被打死的。 日军毫无人性地将劳工杀人灭口,是因为劳工修建的都是秘密军事工事,怕活着的人出去泄露秘密。要塞内部是一个由劳工开采出来的山洞,分别设有指挥部、电讯室、医疗室、弹药库、厨房、宿舍及掩体、风孔、蓄水池等,可保障一两万人的部队在此生活、作战一年以上,当年日本关东军第80旅团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现在这里展示着当年日军留下的大量武器、工具等实物。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中国劳工遗骨。日本侵略者用哄骗招工的办法从东北、河北、山东等地抓来大批贫苦农民做劳工,修建地下要塞。劳工一年四季,天天在日军的皮鞭下干十几个小时重体力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早晚吃的都是高粱米粥,午饭是又酸又硬的混合面小馒头,每天3顿咸盐豆,喝的是生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工棚。工棚足有500米长,每间长12米左右,面对面的二层铺,十分狭窄,人躺下根本无法翻身。饥饿、劳累、疾病、事故以及日军和监工的屠刀、皮鞭,随时都会夺去劳工的生命。
对于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日军会将尸体装上汽车,拉到敖包山和北山之间、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这就是“万人坑”。地下军事工事一天天延伸,“万人坑”的白骨一天天增多。工程结束时,为了保密,日军竟将劳工分批分期、甚至把数名劳工肩胛骨穿在一起集体枪杀、活埋。
据导游介绍,修筑这个要塞,整个建造工程耗时约4年,数万名中国劳工葬身此地,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临死前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家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军队对日“满洲战役”正式打响。苏军第36集团军对固守海拉尔要塞的近7000日军展开进攻,至16日,共俘虏3827人,打死3000多人。据讲解介绍,苏联红军攻陷海拉尔要塞的地面工事以后,一部分日军躲在地下工事中继续顽抗,苏联红军便从通气孔中灌入汽油后点燃,使坑道内部缺氧,大量日军以及随军亲属窒息死亡,然后彻底摧毁这个地下魔窟。
中国劳工的幸存者
从修建海拉尔要塞的中国劳工中逃生出来的一个人叫张玉甫。他不堪忍受日军的欺压,在一个黑夜,爬过7道铁丝网,遍体鳞伤、九死一生地逃出虎口。张玉甫的幸存,让人们得以了解到中国劳工被侵华日军欺压、残害的实情。“海拉尔要塞是劳工血泪和生命筑成的要塞”,张玉甫是活着的见证人!在整个东北17处日军军事要塞工程的修建过程中,究竟惨死了多少中国劳工,究竟有几个“万人坑”,已很难说得清楚。张玉甫是我父亲那一代劳工的幸存者,他能为海拉尔要塞作证;而我父亲却不能,父亲讲了半生劳工史却始终说不清自己当劳工的具体地点。其实日本人当年抓劳工,就没打算让他们活着回去,所以从来不让劳工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更不会让劳工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地方。
为了让人们牢记侵华日军的罪恶,当地政府在海拉爾要塞遗址处修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通过大量实物、文字、图片和遗址再现等方式,生动形象地控述侵华日军在海拉尔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了中华各族儿女反抗侵略和压迫的峥嵘岁月。
我父亲的劳工史
我父亲叫刘文占(1914—1995),辽宁省凌海市谢屯乡三家子村人,1944年曾被侵华日军抓去做劳工,在当时的兴安北省某个地方开挖山洞。因为没有文化,山洞具体在什么地方、开山洞干什么,父亲生前一直都没能说清楚。但我父亲确信他是那批劳工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当时,有一天我父亲突然拉肚子,日本人认为拉肚子就是得了“霍利拉”(霍乱)。凡是得了“霍利拉”的劳工都会被日本人扔到一个荒山沟任其自生自灭,父亲说劳工中天天死人,也天天进人,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日本人将奄奄一息的我的父亲扔到荒山沟时,刚好遇上下大雨,日本人“弃尸”后便慌忙离开。尽管父亲当时身体十分虚弱,但残存的模糊意识仍感到,如果不马上逃走,待山沟上游洪水暴发,留在此地必死无疑。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父亲挣扎着爬出山沟,找到一个很小的山窝子避雨,之后就昏迷了。等他第二天下午醒来,早已雨过天晴,往工棚处一望,那里已成了一片废墟,到处冒着浓烟。
父亲并不知道,这一天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日军接到通知后,炸毁还没完工的山洞,枪杀所有没有逃出去的劳工。父亲因病得福,成了那批劳工中唯一的幸存者。随后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一路乞讨,才从兴安北省回到辽西老家。可以断定的是,当时父亲十分幸运,只是拉肚子,并不是得了“霍利拉”,否则就是逃出来也早就没命了。
因为这一段父亲给日本人当劳工的历史,我和兄长一直都想找到父亲当年被抓去当劳工的地点,但是许多年前,电脑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别说找具体地点,就连兴安北省在什么位置,我们都不知道。后来,我与兄长北上到过海拉尔市,虽然没办法找到当年父亲当劳工的具体地点,但有关部门推荐我们到“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去看看,那里还有一个当年日军强迫中国劳工开采出的山洞,与父亲当劳工的环境极其相似。
海拉尔的地理优势
侵华日军在我国东北修建的要塞工程被称为“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它们分别位于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东宁、虎头、黑河,内蒙古的海拉尔等17个地区。
海拉尔市位于呼伦贝尔市的西部,其西、北、东三面地形突起,而市区位于中心凹处,伊敏河从西南向东北贯通市区,汇入北部的海拉尔河。东北部的敖山,环视无阻,一望无际,是一个制高点。以海拉尔为轴心,向西南有滨洲铁路与同俄罗斯接壤的边城满洲里相通;北上有3条河道可通中俄边境重镇三河和黑头山;南下有公路通中蒙边境的草原城镇阿木古郎,海拉尔距离三地均为150千米左右。从战略上来讲,海拉尔是扼守中苏(俄)、中蒙边境通道的屏障,是内陆防御的军事咽喉要地。由此,不难明白当年日军为什么选择在海拉尔建立要塞。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内,该纪念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面建有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遗址属于地下展示部分。
博物馆设4个展厅,分9个单元,展出抗战各个时期的文字资料100多万字,珍贵历史照片1000多张,地图39幅以及大量的战争实物;此外,还内设电影厅、射击场等游客参与项目。
一展厅主题内容为“东亚烽火兴安怒”。运用较多实景模拟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名将苏炳文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发动著名的“海满抗战”,并利用中俄红色秘密交通线进行的一系列抗日壮举。
二展厅主题内容为“炼狱硝烟草原焦”。运用大型沙盘、大量实物展示海拉尔的地势地貌、日军修筑军事要塞的目的、作用及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运用高科技手段全景展示世界最早的大规模立体战争——诺门罕战役。
三展厅主题内容为“塞外惊雷万木春”。以大量实物、图片讲述苏军、蒙军与东北抗日联军全力策应配合,于1945年8月9日进攻海拉尔要塞,于18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艰苦历程。
四展厅主题内容为“世界和谐传友情”。运用照片、实物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中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呼伦贝尔,积极推动三国友好合作交流、互利互赢、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要塞遗址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布展面积2300平方米,与修复后的原日伪地下要塞遗址实现相互连接。目前,海拉尔纪念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
海拉尔要塞也称海拉尔“筑垒地域”,是日本關东军为进攻苏联而修建,1934年6月动工,1937年末竣工;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边境设立的15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之一(另一处为黑龙江省东宁要塞)。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以敖包山、北山阵地为主体,由地上与地下相连通的两部分组成。
海拉尔要塞遗址共有5处主阵地和4处辅助阵地。其中北山遗址是目前国内现存日军要塞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是地上和地下工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各种设施齐全的环形防御阵地,是整个军事工事的指挥中心。日本关东军第80混成旅团司令部设在这里,曾被当时的军事家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目前已开发的北山遗址,是当年侵华日军所建的筑垒地堡的核心部分。
该遗址的地下工事深12~17米,目前已勘测各种工事总面积1万平方米,地下通道总长4000多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房间50多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事当时在地下完全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及作战供给,苏联战地记者称之为“地下城市”。
海拉尔要塞是用劳工血泪和生命筑成的,是真正的人间地狱。游人进入几十米深的地下工事参观,需要穿上棉衣。这里阴暗、潮湿、阴冷,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霉、腐味,盛夏时节,进出坑道也要用大衣御寒,可想而知,当年被抓来的劳工是怎么过的。听父亲讲,劳工不仅生活条件差,更无尊严、自由可谈,若是干活动作慢一点,或是互相小声说话,甚至因为任何事被监工看不顺眼等,立刻就会遭到毒打,轻则浑身是伤,重则骨折致残,甚至还有当场被打死的。 日军毫无人性地将劳工杀人灭口,是因为劳工修建的都是秘密军事工事,怕活着的人出去泄露秘密。要塞内部是一个由劳工开采出来的山洞,分别设有指挥部、电讯室、医疗室、弹药库、厨房、宿舍及掩体、风孔、蓄水池等,可保障一两万人的部队在此生活、作战一年以上,当年日本关东军第80旅团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现在这里展示着当年日军留下的大量武器、工具等实物。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中国劳工遗骨。日本侵略者用哄骗招工的办法从东北、河北、山东等地抓来大批贫苦农民做劳工,修建地下要塞。劳工一年四季,天天在日军的皮鞭下干十几个小时重体力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早晚吃的都是高粱米粥,午饭是又酸又硬的混合面小馒头,每天3顿咸盐豆,喝的是生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工棚。工棚足有500米长,每间长12米左右,面对面的二层铺,十分狭窄,人躺下根本无法翻身。饥饿、劳累、疾病、事故以及日军和监工的屠刀、皮鞭,随时都会夺去劳工的生命。
对于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日军会将尸体装上汽车,拉到敖包山和北山之间、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这就是“万人坑”。地下军事工事一天天延伸,“万人坑”的白骨一天天增多。工程结束时,为了保密,日军竟将劳工分批分期、甚至把数名劳工肩胛骨穿在一起集体枪杀、活埋。
据导游介绍,修筑这个要塞,整个建造工程耗时约4年,数万名中国劳工葬身此地,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临死前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家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军队对日“满洲战役”正式打响。苏军第36集团军对固守海拉尔要塞的近7000日军展开进攻,至16日,共俘虏3827人,打死3000多人。据讲解介绍,苏联红军攻陷海拉尔要塞的地面工事以后,一部分日军躲在地下工事中继续顽抗,苏联红军便从通气孔中灌入汽油后点燃,使坑道内部缺氧,大量日军以及随军亲属窒息死亡,然后彻底摧毁这个地下魔窟。
中国劳工的幸存者
从修建海拉尔要塞的中国劳工中逃生出来的一个人叫张玉甫。他不堪忍受日军的欺压,在一个黑夜,爬过7道铁丝网,遍体鳞伤、九死一生地逃出虎口。张玉甫的幸存,让人们得以了解到中国劳工被侵华日军欺压、残害的实情。“海拉尔要塞是劳工血泪和生命筑成的要塞”,张玉甫是活着的见证人!在整个东北17处日军军事要塞工程的修建过程中,究竟惨死了多少中国劳工,究竟有几个“万人坑”,已很难说得清楚。张玉甫是我父亲那一代劳工的幸存者,他能为海拉尔要塞作证;而我父亲却不能,父亲讲了半生劳工史却始终说不清自己当劳工的具体地点。其实日本人当年抓劳工,就没打算让他们活着回去,所以从来不让劳工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更不会让劳工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地方。
为了让人们牢记侵华日军的罪恶,当地政府在海拉爾要塞遗址处修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通过大量实物、文字、图片和遗址再现等方式,生动形象地控述侵华日军在海拉尔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了中华各族儿女反抗侵略和压迫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