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党报所掌握的经济新闻素材有限,难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如何从有限的新闻资源中拎取出有价值的经济报道?笔者认为,只要记者用心,能够吃透政策,善于从调研中、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经济热点,抓一些“活鱼”,就能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关键词】经济新闻 素材 线索
芜湖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近几年经济增速也一直领跑全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芜湖日报》要强化经济新闻报道。为此,《芜湖日报》将二版专门作为经济报道版,开设经济聚焦、经济观察等栏目,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加强,不仅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也吸引了企业、商家及创业者的关注,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然而,地方党报所掌握的经济新闻素材毕竟有限,难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如何从有限的新闻资源中拎取出有价值的经济报道,就需要记者用心,能够吃透政策,善于从调研中、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经济热点,抓一些“活鱼”,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一、从政策导向中梳理出本地产业发展脉络
要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新闻,必须把握经济政策。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产业发展动向,因此,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要研究和琢磨政策导向实现在本土落地。
今年以来,安徽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大会,并出台含金量极高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这表明我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芜湖日报及时组织民营经济系列报道,通过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深入采访,笔者及时采写了《创新创业激发江城民营经济春潮涌动》,通过从优秀民营企业典型中提炼出的“团队、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品牌、执着、企业文化”等8个关键词,梳理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该稿件获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认为该报道有深度、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从调研企业中发现有值得做深的新闻
媒体记者一般与企业直接打交道的不多,因此很难获取企业的动态走向这类最基本的经济新闻素材,而陪同上级部门到企业调研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更能得到企业真实的想法,因此这是获取经济新闻素材的重要渠道。
去年2月份,全国工商联来芜调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深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所需所盼。当时工商联调研组最想获取的就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保增长事例。就在一场座谈会上,粤研机电、正科机械、万华塑料、德创电器、德善数控、甬微制冷等6家为美的电器配套的中小企业都表示,背靠美的空调这棵“大树”,他们各自的企業经营得很好。我根据本次调研中获取的信息,写成了《产业配套演绎“非常6 1”》稿件,深度挖掘了小企业与大企业抱团取暖的事例,得到了社会的好评,省内等媒体还转载了该稿。
三、从基层采访中拎取有典型意义的素材
经济报道要写出深度,必须能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发现其背后的现象。这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从采访对象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线索。
芜湖日报在今春开设了“新春园区行”系列报道,各路记者赴各经济园区采访新亮点、新成就,记者在三山、繁昌经济开发区采访时,两家开发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说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市里每年下达的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太重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抓住这一信息点以后,记者立即查阅了我市关于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有关资料。我市已连续3年将标准化厂房建设列为目标考核任务,此举是为了节约用地。于是记者赴市经信委、国土局等相关单位采访,详细了解全市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与使用情况,而芜湖县、鸠江区在标准化厂房方面已发挥了好的效益。于是记者综合各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使用情况,用经济聚焦专版报道《标准化厂房,给中小企业安一个家》,通过正面引导,指出标准化厂房应该建设和使用双管齐下,以发挥最大效益。该报道也得到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从外界对芜湖的评价中做足城市特色
近些年,随着芜湖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地位上升,芜湖不论是在区域合作还是经济组织发布的排名(指数)都有不俗的成绩,这是专业机构对芜湖的评价,对于提升芜湖知名度、美誉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墙外开花,更要墙内香。作为地方党报,我们对外界对于芜湖的评价进行深度挖掘,以实现同频共振,放大舆论效应。
今年4月,芜湖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这是芜湖多年的夙愿,这一消息国内主要媒体均作了报道,我们不仅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条动态消息,更以此为契机,整版推出《水到渠成 芜湖加入长三角俱乐部》报道,介绍了芜湖为什么要加入长三角,为什么迟迟未能加入,加入后对芜湖的意义以及芜湖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该报道不仅在芜湖引起反响,也得到了长三角地区媒体的关注。
五、从经济热点中寻求本土化新闻
经济现象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共性。单纯的从本地找新闻线索,显然不够用,必须从全国或者外地经济现象中吸取营养,实现本土化。
近一两年来,蔬菜价格成为社会热点,价格上涨伤民、价格下跌伤农,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是在积极探索破解这个“两难”命题。记者留心这一现象后,注重日常采访中寻找本地题材。而记者在一次走基层采访中,恰好到一家蔬菜基地采访,聊天中就问及该蔬菜基地是否存在因市场大幅波动而收益受损时,该负责人说他们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该基地的蔬菜都是合同蔬菜,主要供应各大学校,销量和价格基本平稳。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写出了《合同蔬菜不打折》一稿,获得中国地市报人二等奖。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报业集团)
责编:周蕾
【关键词】经济新闻 素材 线索
芜湖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近几年经济增速也一直领跑全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芜湖日报》要强化经济新闻报道。为此,《芜湖日报》将二版专门作为经济报道版,开设经济聚焦、经济观察等栏目,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加强,不仅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也吸引了企业、商家及创业者的关注,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然而,地方党报所掌握的经济新闻素材毕竟有限,难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如何从有限的新闻资源中拎取出有价值的经济报道,就需要记者用心,能够吃透政策,善于从调研中、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经济热点,抓一些“活鱼”,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一、从政策导向中梳理出本地产业发展脉络
要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新闻,必须把握经济政策。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产业发展动向,因此,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要研究和琢磨政策导向实现在本土落地。
今年以来,安徽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大会,并出台含金量极高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这表明我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芜湖日报及时组织民营经济系列报道,通过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深入采访,笔者及时采写了《创新创业激发江城民营经济春潮涌动》,通过从优秀民营企业典型中提炼出的“团队、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品牌、执着、企业文化”等8个关键词,梳理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该稿件获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认为该报道有深度、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从调研企业中发现有值得做深的新闻
媒体记者一般与企业直接打交道的不多,因此很难获取企业的动态走向这类最基本的经济新闻素材,而陪同上级部门到企业调研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更能得到企业真实的想法,因此这是获取经济新闻素材的重要渠道。
去年2月份,全国工商联来芜调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深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所需所盼。当时工商联调研组最想获取的就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保增长事例。就在一场座谈会上,粤研机电、正科机械、万华塑料、德创电器、德善数控、甬微制冷等6家为美的电器配套的中小企业都表示,背靠美的空调这棵“大树”,他们各自的企業经营得很好。我根据本次调研中获取的信息,写成了《产业配套演绎“非常6 1”》稿件,深度挖掘了小企业与大企业抱团取暖的事例,得到了社会的好评,省内等媒体还转载了该稿。
三、从基层采访中拎取有典型意义的素材
经济报道要写出深度,必须能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发现其背后的现象。这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从采访对象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线索。
芜湖日报在今春开设了“新春园区行”系列报道,各路记者赴各经济园区采访新亮点、新成就,记者在三山、繁昌经济开发区采访时,两家开发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说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市里每年下达的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太重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抓住这一信息点以后,记者立即查阅了我市关于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有关资料。我市已连续3年将标准化厂房建设列为目标考核任务,此举是为了节约用地。于是记者赴市经信委、国土局等相关单位采访,详细了解全市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与使用情况,而芜湖县、鸠江区在标准化厂房方面已发挥了好的效益。于是记者综合各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使用情况,用经济聚焦专版报道《标准化厂房,给中小企业安一个家》,通过正面引导,指出标准化厂房应该建设和使用双管齐下,以发挥最大效益。该报道也得到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从外界对芜湖的评价中做足城市特色
近些年,随着芜湖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地位上升,芜湖不论是在区域合作还是经济组织发布的排名(指数)都有不俗的成绩,这是专业机构对芜湖的评价,对于提升芜湖知名度、美誉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墙外开花,更要墙内香。作为地方党报,我们对外界对于芜湖的评价进行深度挖掘,以实现同频共振,放大舆论效应。
今年4月,芜湖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这是芜湖多年的夙愿,这一消息国内主要媒体均作了报道,我们不仅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条动态消息,更以此为契机,整版推出《水到渠成 芜湖加入长三角俱乐部》报道,介绍了芜湖为什么要加入长三角,为什么迟迟未能加入,加入后对芜湖的意义以及芜湖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该报道不仅在芜湖引起反响,也得到了长三角地区媒体的关注。
五、从经济热点中寻求本土化新闻
经济现象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共性。单纯的从本地找新闻线索,显然不够用,必须从全国或者外地经济现象中吸取营养,实现本土化。
近一两年来,蔬菜价格成为社会热点,价格上涨伤民、价格下跌伤农,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是在积极探索破解这个“两难”命题。记者留心这一现象后,注重日常采访中寻找本地题材。而记者在一次走基层采访中,恰好到一家蔬菜基地采访,聊天中就问及该蔬菜基地是否存在因市场大幅波动而收益受损时,该负责人说他们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该基地的蔬菜都是合同蔬菜,主要供应各大学校,销量和价格基本平稳。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写出了《合同蔬菜不打折》一稿,获得中国地市报人二等奖。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报业集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