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问”上做“文章”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技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谈几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主体地位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提问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反复地实践着。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而提问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对于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问题,笔者根据七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给问题一个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因而,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
  例如笔者在讲《功率》一节时,先让学生自学,对功率的表达式进行推导后,给学生看载有重物的拖拉机在平路上行驶和爬陡坡的视频,学生能够明显地发现,拖拉机爬坡时换了档位,速度较小。由此情景提出问题:在爬坡时司机为什么要换低速档位?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于是结合刚推出的功率的表达式P=FV,可以轻易得出: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进而可以提出恒定功率启动的机车启动方式,分析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
  二、给问题一个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关于问题的难与易这对矛盾,特级教师宁鸿彬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痛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教师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然而,我们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有些是超乎这个难度的,因而,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坡度,即在解决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知识时,需要提出一组相关的问题,既照应知识本身,又照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首尾相连,一通到底,有利于学生理解、迁移和应用。
  当然,在设置梯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哪些知识该教,哪些暂时不需要教心中有数。对于有些问题,也可以先将“高度”展现给学生,然后再给铺设阶梯。
  比如笔者在讲《功》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了功的公式W=Flcosa,并进行应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造卫星在半径为1.0×107 m的圆形轨道上受到地球的引力是4.0×104 N,卫星每绕地球运动半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多少功?学生茫然,进而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说是遇到变力,公式不能用了。接着问:怎样处理可以将变力看做恒力?学生陷入了思考,又进行小组讨论后得到了结论:利用微元法将过程分解,每一小段引力做的功都为零,于是得到总功为零。这一问题解决了,于是又另设一更高的梯度:满足什么条件的力永远不做功?这样就又得到了另一个结论:向心力永远不做功。
  三、给问题一个氛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就师生关系而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课堂不再完全是“计划”的,它应当具备“市场”的特点,即按照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场所。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一个人如果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大大被激发。同时要通过“以问引问”,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一个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静电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油罐车的图片,然后提问: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着铁链?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静电,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而引起油罐车的爆炸,需要及时地将静导入地下。这时就有同学提出了问题: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就会得出是在运输过程中,油和油罐摩擦产生的。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静电都是有害的吗?这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讨论得到解决,至此,静电的产生、应用及防护的知识就在问题中被总结出来。
  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灵活提问,更是提问艺术中的高级智慧。然而好问题的形成,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是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因而,教师应多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地让提问变得灵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日照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百炼钢为绕指柔”出自“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重赠卢谌》)。意思大概是:谁能料想一柄钢剑经过千锤百炼,竟然柔软到可以缠在手指上。百炼钢成绕指柔喻义广泛,现在我把它用在一年级小学生指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有一番道理的。  所谓指读,就是将书放平,左手按书,右手指字,逐字逐行地进行诵读的方法。为什么要教给一年级学生指读法呢?这是因为指读法的运用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
“最美女教师”是最好的师德“教科书”  2012年5月8日晚,一辆客车迎面而来,正在过马路的学生受到生命威胁,29岁的张丽莉于危急时刻推开了身边的学生,学生幸免于难,她却为此失去双腿。  用生命诠释爱生。学生利益高于自己利益,学生生命高于自己生命,当学生身处危险境地时,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回学生生的希望,这是师魂的光芒,这是人性的光芒,这是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最伟大、最真诚、最透彻的诠释。
孩子们玩QQ牧场游戏的时候,内中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浮云神马”,行空游走自如,给了我们思维空间里无限遐想。没有浮云,何来神马?或许,这就是“画睛之龙”形象的“替代”吧。  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画龙点睛”是指文章关键处体现主旨的句子。画龙若不点“睛”,龙只能是一条没有灵性的“龙”,无论如何也腾飞不起来;只有“睛”点得好了,文章自然也就有了神韵,就会功到自然成。否则就会偏题,甚至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这是统领纲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纲要的行动指南。可是在现实中老师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幼儿,很难做到时时事事都尊重。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幼儿的意识淡漠,幼儿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案例一:小便弄在身上  好好是个乖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小。因
成功就是不断挑战自己  2001年,她出生在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校园。2岁时,她竟然得了一种恶性肿瘤——神经胶质瘤,危及生命。经过18个月的痛苦化疗,她总算保住了性命,但视神经受到严重损害,完全失去了视觉。  因为父母的悉心照料,小小年纪的她自信地成长起来。她酷爱学习,将学习当做一种游戏。4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盲文老师。每次学习,她都要将老师讲解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一字一句地用小针扎出凹凸不
承受是一种力度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我们承受着,承受着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  
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有 38% 有心理健康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良好的人格塑造和心理疏导,我把几位教师的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心理教育素材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地思索、探求,逐步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以《背影》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语文课堂高效之路的探索。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不管教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详细,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思考、讨论,其结果不会理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接受专访时说,大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
从春夏跑到秋冬,从20世纪70年代跑到90年代,魏书生老师所带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10里路的越野长跑。同学们在长跑中认识苦与甜;在长跑中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长跑中发现一个快乐的新天地。   1980年12月末的几天,北风怒号,数九寒冬,分外地寒冷。   在盘锦市六里河大坝上,朔风吹得野草、芦苇都向南倒在了地上。挖土方的民工们朝北走的时候,每个人的棉帽子都系上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