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技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谈几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主体地位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提问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反复地实践着。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而提问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对于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问题,笔者根据七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给问题一个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因而,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
例如笔者在讲《功率》一节时,先让学生自学,对功率的表达式进行推导后,给学生看载有重物的拖拉机在平路上行驶和爬陡坡的视频,学生能够明显地发现,拖拉机爬坡时换了档位,速度较小。由此情景提出问题:在爬坡时司机为什么要换低速档位?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于是结合刚推出的功率的表达式P=FV,可以轻易得出: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进而可以提出恒定功率启动的机车启动方式,分析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
二、给问题一个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关于问题的难与易这对矛盾,特级教师宁鸿彬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痛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教师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然而,我们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有些是超乎这个难度的,因而,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坡度,即在解决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知识时,需要提出一组相关的问题,既照应知识本身,又照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首尾相连,一通到底,有利于学生理解、迁移和应用。
当然,在设置梯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哪些知识该教,哪些暂时不需要教心中有数。对于有些问题,也可以先将“高度”展现给学生,然后再给铺设阶梯。
比如笔者在讲《功》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了功的公式W=Flcosa,并进行应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造卫星在半径为1.0×107 m的圆形轨道上受到地球的引力是4.0×104 N,卫星每绕地球运动半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多少功?学生茫然,进而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说是遇到变力,公式不能用了。接着问:怎样处理可以将变力看做恒力?学生陷入了思考,又进行小组讨论后得到了结论:利用微元法将过程分解,每一小段引力做的功都为零,于是得到总功为零。这一问题解决了,于是又另设一更高的梯度:满足什么条件的力永远不做功?这样就又得到了另一个结论:向心力永远不做功。
三、给问题一个氛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就师生关系而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课堂不再完全是“计划”的,它应当具备“市场”的特点,即按照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场所。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一个人如果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大大被激发。同时要通过“以问引问”,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一个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静电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油罐车的图片,然后提问: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着铁链?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静电,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而引起油罐车的爆炸,需要及时地将静导入地下。这时就有同学提出了问题: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就会得出是在运输过程中,油和油罐摩擦产生的。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静电都是有害的吗?这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讨论得到解决,至此,静电的产生、应用及防护的知识就在问题中被总结出来。
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灵活提问,更是提问艺术中的高级智慧。然而好问题的形成,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是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因而,教师应多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地让提问变得灵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日照第一中学)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主体地位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提问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反复地实践着。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而提问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对于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问题,笔者根据七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给问题一个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因而,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
例如笔者在讲《功率》一节时,先让学生自学,对功率的表达式进行推导后,给学生看载有重物的拖拉机在平路上行驶和爬陡坡的视频,学生能够明显地发现,拖拉机爬坡时换了档位,速度较小。由此情景提出问题:在爬坡时司机为什么要换低速档位?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于是结合刚推出的功率的表达式P=FV,可以轻易得出: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进而可以提出恒定功率启动的机车启动方式,分析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
二、给问题一个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关于问题的难与易这对矛盾,特级教师宁鸿彬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痛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教师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然而,我们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有些是超乎这个难度的,因而,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坡度,即在解决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知识时,需要提出一组相关的问题,既照应知识本身,又照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首尾相连,一通到底,有利于学生理解、迁移和应用。
当然,在设置梯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哪些知识该教,哪些暂时不需要教心中有数。对于有些问题,也可以先将“高度”展现给学生,然后再给铺设阶梯。
比如笔者在讲《功》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了功的公式W=Flcosa,并进行应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造卫星在半径为1.0×107 m的圆形轨道上受到地球的引力是4.0×104 N,卫星每绕地球运动半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多少功?学生茫然,进而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说是遇到变力,公式不能用了。接着问:怎样处理可以将变力看做恒力?学生陷入了思考,又进行小组讨论后得到了结论:利用微元法将过程分解,每一小段引力做的功都为零,于是得到总功为零。这一问题解决了,于是又另设一更高的梯度:满足什么条件的力永远不做功?这样就又得到了另一个结论:向心力永远不做功。
三、给问题一个氛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就师生关系而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课堂不再完全是“计划”的,它应当具备“市场”的特点,即按照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场所。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一个人如果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大大被激发。同时要通过“以问引问”,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一个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静电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油罐车的图片,然后提问: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着铁链?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静电,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而引起油罐车的爆炸,需要及时地将静导入地下。这时就有同学提出了问题: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就会得出是在运输过程中,油和油罐摩擦产生的。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静电都是有害的吗?这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讨论得到解决,至此,静电的产生、应用及防护的知识就在问题中被总结出来。
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灵活提问,更是提问艺术中的高级智慧。然而好问题的形成,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是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因而,教师应多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地让提问变得灵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日照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