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饱含中国情怀、明理存理、站稳党的教育立场。但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西方各种思潮影响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用情不深不真、理不存不明、立场模糊不定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从“情”“理”“魂”三个维度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强化操守来厚植师生爱国之情、破立并举明晰爱国之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爱国之魂,从而化解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提升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维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11月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作用下加速演变,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我国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意识,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代有深厚家国情怀、善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奋斗。因此,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国家“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战略性举措,是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完成“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3]的爱国者培育任务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情”“理”“魂”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4]在世界动荡变革和国际力量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在推进“伟大事业”“偉大梦想”“伟大工程”的进程中必然困难重重。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来凝聚磅礴力量开展“伟大斗争”,扫平前进路上各种障碍,实现奋斗目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需要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情”“理”“魂”维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育人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情”
  “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情怀。爱国是一个人情绪上的一种,更是人的道德情操的高尚体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5]。在新时代中,广大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导师,其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情感的真诚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高校要在聘用考核中坚守“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爱国主义教育底线。广大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展现对祖国、党和社会主义最诚挚的爱,以强大的个人精神魅力,吸引大学生汇聚到爱国的旗帜下。因此,高校教师应以“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7]的要求对标自己,认真履职,做好教育教学。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处在“拔节孕穗”期且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大学生在心里种下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种子,产生稳定深厚的家国情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富有激情的大学生一旦拥有深厚的国家情怀,就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自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中,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抵御诱惑、协同斗争。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存“理”
  “理”有道理、理性之意,“情感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情感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激扬爱国之情又要讲清爱国之理。”[9]滂湃热情的爱国情感如何才能转化为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行动,让爱国滂湃的“民气”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民智”“民力”,即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的所在。新时代中,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性并不矛盾。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在法律、道德框架中,立足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而有序表达爱国之情,就是一种理性,是履行现时代公民责任的体现。这种理性既体现了现时代公民爱国情感表达的权利,也体现了以国家民族为重的理性爱国责任。为此,高校要强化对师生理性平和的爱国情感培养,防止教师个人情绪化的“爱国”言行误导大学生。教师要围绕学生,对大学生各种时期的爱国困惑要及时进行理性引导,以“因事而化”的原则对学生们情绪化、极端化的爱国表达倾向进行疏导,引导他们熟悉当前世界大形势、党情、国情,站在民族发展大局、国家发展高度来理性看待各种国际争端问题与国内各类社会问题,把爱国情感表达置于法律框架下,并避免被别有用心之人的言论误导而产生激情式、非理性的“碍国”行为。
  (三)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有“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魂”是一种文化的根、政治的本。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西方各国与我国交往空前频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强化了其价值观的输出,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高校成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抓手,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做实。引导师生“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爱党爱社会主义立场和中华民族立场”守住自己的“魂”,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养分壮大自己的“魂”。我国高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高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毫不动摇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0],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的思想指南,让广大教师成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教师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大功夫真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1]只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大教师和大学生的爱国之魂才会长存,爱国之魂才会更加强大。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情”“理”“魂”问题
  近些年,国际社会“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随着中国不断迈上世界舞台中央和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纵横捭阖不断演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进入白炽化。在此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情”“理”“魂”三个突出问题。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教师用情不深不真困境
  做好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教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西方各类思潮渗透、工作压力大、待遇不理想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有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执着没有了、热爱教育的定力弱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放弃了”。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物质方面的獲得感,以课酬多少来开展教学、去备课,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寡了,缺乏热“情”去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育改革探索。部分高校教师“薄情”的教育引导,严重影响学生爱国“大义”的厚植。有些教师在课堂内外、网上网下言行不一致,患上“人格分裂症”:言传是爱国爱党爱人民,身教则是崇洋媚外、污蔑祖国、攻击政府、诋毁人民。如南昌某高校的教师在微博发表辱骂网友为“爱国狗”错误言论、湖北某退休教授长期在自己微博发布辱华言论……这些教师的恶劣品行给青年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带来极坏影响。正是由于个别教师的爱国教育不尽责和错误示范,一些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舍上出现了迷惑,甚至走上了歧途,变成了一群精致利己主义者。如疫情期间的频频爆出留学生“辱国”言行、过度地崇洋媚外言辞……诸如此类现象清楚地警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高校教师的爱国情怀还要进一步加深厚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高校教师有的放矢引导,把他们引导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引导到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中来。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理不存不明困境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广大教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有理性的教育引导,避免陷入一时激情教育和一时激情的爱国行为。当前高校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脱离现实社会和学生思想困惑的老生常谈式的照本宣科。此种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心理抵触,导致劳而无功。另外就是部分教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教育中,将自己对社会、国家的偏激思想或者消极的人生观“传染”给学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如对理性爱国的人或者言论进行攻击、谩骂、威胁;或者以“莫谈国事”的态度,不关心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谋取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些现象就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亏”所形成的极端表现。当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切实让师生体悟到爱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理”和爱国言行置于法律、道德范围内的“法理”“伦理”。同时有没有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破立之理”,这是高校是否能有效应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的挑战的根源。如当前较多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容易陷入“立而不破”“破而不立”两个极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正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破”“立”:只立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破历史虚无主义;只立中国新形象,没有破欧美舆论诋毁攻势;只立使命担当,不破精致利己主义与“佛系”心态;只谈爱国情怀,不破崇洋媚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破”“立”不能辩证兼顾,就导致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有所亏,气势变弱,进一步制约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魂”文化立场不坚定困境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是新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要办好教育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3],凝心铸魂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大国博弈中,最关键就是人才的博弈,当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与中国争夺青年人才。如何让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坚定爱国者,是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在西方教育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爱国主义是一种洗脑,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宣传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放松了意识形态警惕,忽视“人才、科学、甚至商人是有国界的”残酷现实,不敢用马克思主义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同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平时言行之存在“言必称希腊”的自卑。部分教师经常采用欧美政治家的格言、欧美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欧美影视作品等作为题材给学生开展引导教育。在互联网社会中,由于资讯获得渠道多样、便捷,好奇心强、个性鲜明、不喜说教的大学生群体容易成为西方价值观渗透对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价值取向,以“新文化”“新潮流”的形式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校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重视教育“魂”的回归,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求广大教师,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深厚感情国家情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情”“理”“魂”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我国高校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4]为培养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而当前要化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带来如人才、科技、治理等挑战,必须确保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完成。为此,高校要着重从“情”“理”“魂”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育好时代新人。   (一)强化操守,厚植爱国之情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鲜明的旗帜。高校广大师生要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开展教学和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而言,高校要坚守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觉悟的底线,让符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的教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让“有深厚国家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心里有祖国和人民”的人来从事教育教学,对于少数劣迹斑斑的教师坚决依法清理出去。只有让有正确信仰的人讲信仰,才会更有说服力,才会产生正面引导,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新时代中,高校要清醒认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着西方日趋激烈的渗透、争夺和挑战”[15]的严峻形势,认真对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抽象化、虚无化、情绪化的现象,花大力气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体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破除网络空间、社会现实中的崇洋媚外现象,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新中国奋斗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史的纵向对比中,让大学生了解近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复兴,加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和热爱,增强对党治国理政的拥护。在中外横向对比中,通过西方虚伪“人权”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社会主义中国真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对比、将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受到西方蛊惑陷入战乱、衰退的发展中国家、苏联东欧国家对比,增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强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破除对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迷信心理。
  (二)破立并举,明辨爱国之“理”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高校需要将师生的爱国感情与爱国理性统一起来,避免爱国变成一时激情而损害国家民族发展利益,以及避免过度强调“理性”爱国而压抑师生的正当爱国情感诉求或打击学生爱国热情。新时代教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者,首先要让自己教育言行饱含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将这情怀以正确方式展示给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在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如何统一问题上,广大教师应主动接受各种各层次的培训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疑惑要有充分的评估,基于大学生的精神和现实需要,以“显隐互融”“破立并举”方式开展爱国情怀培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着重引导大学生增强“三个认同”:一、身份认同。坚定自己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让“我是中国人”意识小苗扎根心底,长成参天大树;二、中华文明认同。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战胜内忧外患的精神支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年輕一代中国人爱国情怀的文化滋养。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华灿烂文明的自豪与自信,站稳自我的文化立场,从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汲取爱国主义力量,从而转化成报国志、强国行;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新时代中,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中国、爱中国共产党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国摆脱百年屈辱,赢得独立、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让中国人民走上和平稳定幸福富裕的道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事实,引导大学生形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认同。对于新形势下的各类国内、国际舆论热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问题,在各类斗争中要有理有节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以理性而富含感情的行动助力国家发展。
  (三)弘扬优秀文化,铸强爱国之“魂”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6]当代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是中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神灵魂,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精神灵魂。在中西方意识形态交锋不断的大变局中,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西方价值体系各种形态的渗透行动,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强“魂”育人,提升青年一代“防护力”。具体而言,新时代高校强魂育人工作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在传承中华悠久文明中浸润爱国“魂”。理解与自觉传承中华五千多年文化是增强广大师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精神支撑,是高校培育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高校要以准确的视角、新颖载体将中华五千年文化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要让师生明白民族根、文化魂根的所在,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嗜“魂”;二、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魂”永不褪色。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近代的百年民族耻辱才得以洗刷。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各历史阶段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高校要将之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让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为爱国之“魂”添上永不褪色的红底色,抵御各类错误思潮的侵蚀。三、在伟大斗争中,强化爱国“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会面临新机遇,也会面临各类新挑战。要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17],就需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师生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形成拥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自觉,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大局。要引导广大师生弘扬斗争精神,守住爱国底线,敢于制止各类损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敢于对各种抹黑党和人民的行为作斗争,让师生的爱国之“魂”历经伟大斗争洗礼而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3][16]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1).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01).
  [7][12][1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8-03-19(01).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9]崔晓丹,彭庆红.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5):71.
  [10][11][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5]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58.
  [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欧琳宗,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广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FKS004);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19LSZ015);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融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20LSZ056)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及实现自由的意义和价值、统治和法律为实现自由奠定基础、自由建立在公民教育基础之上等问题。卢梭自由思想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影响深远,在借鉴吸收卢梭自由思想之上,马克思提出共同体理念,认为人类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卢梭以及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基础之上,分析实现自由的路径,即通过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体性中彰显人的自由、
期刊
摘 要: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批判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关心道德教育的新模式。诺丁斯强调注重实践、尊重学生、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观點,对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教育模式单一化和教育力量分散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高校可通过建立关心型德育模式、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营造关怀型教育环境以及发挥多
期刊
摘 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国面临着风险挑战与历史机遇并存的双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斗争精神,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为此,需要从斗争精神的历史生成、哲学意蕴、践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斗争,尤其是无产阶级争取民族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展的重要方式,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需要。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实现实践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也是为我党提供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之一。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中,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党人才的优秀后备军,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与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其中,构建“精准思政”体系,是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后,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对网络育人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育人存在“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现象,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针对当前网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应运用
期刊
摘 要:贯彻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群众, 构建起党员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干部三级联系群众机制,建立科学工作、经常调研、激励评价、全程监督等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我们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重要途径。  关键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期刊
摘 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借力。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发力点、以党的领导为着力点,推动各项工作的相互协调和有序进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梳理发现研究存在:一是宏观理论较多,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证性研究;二是缺少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比研究;三是对体育资源的研究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体育思政融入要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立足体育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供给侧改革是时代之需,有利于推动其发展动能转换、教学方式转变、供给结构优化和要素合理配置,从而带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转型升级”。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开展教学改革,有利于化解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低水平供给与高质量需求、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供给路径与需求渠道等诸方面矛盾。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通过供给主体多方联动、“把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