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考察了过去十年定居于重庆市DJ县GA镇mzq社区的三峡移民之间以及同当地居民之间人际互动的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移民社区中的居民在适应移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本社区内与移民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互动,他们对移民社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情感上更依靠和信赖同自己拥有相同身份的移民,社区内部团结。而在与当地居民互动也较为频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互动,这种交往和互动的结果促使两种文化发生着变异和融合。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带来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由此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和矛盾,但双方在理性和情感上都能相互体谅和理解,这帮助了移民较快的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和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移民社区;人际互动;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8-02
一、背景
mzq社区是GA镇政府安排来自奉节的移民集中修建的社区。这里的移民于2001年集体搬迁于此,共接收移民300余人。社区沿道路两旁集中分布,GA政府为了保证三峡移民在mzq社区能尽快平稳地生产生活,根据就近原则按户的方式分给他们一部分土地,使得移民能自给自足。但由于地理环境不算优越,发展的潜力有限,这导致很多三峡移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回到奉节做生意。十年之后,留在mzq社区的居民已不到200户。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分别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四个方面来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在50个被调查者中,有22位男性,占总数的44.0%。40岁以下的居民有15人,占总数的30.0%,40-60岁的居民有20人,占总数的40.0%。60岁以上的居民有15人,占总数的30.0%。以务农为职业的居民有30人,占总数的60.0%。而个体户有6人,占总数12.0%。务工者有5人,占10.0%。待业者有4人,占8.0%。而退休和学生共有5人,占总数的10.0%。其中,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的最多,占总数的64.0%,其次是文盲,共11人,占22.0%。初中生有5人,高中生和大学生各占一人。
三、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现状分析
(一)个体与邻里间互动频率较高。
移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互动频率较高,并不存在与他人“没什么来往”的个人。基本上一个人每天平均都会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可以看出,移民社区中移民内部互动要比移民与当地居民互动要频繁。同时,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年龄相仿或者同性的居民更容易产生互动行为。
(二)个体与邻居保持关系的方式多样化。
每个人与他人保持关系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在移民社区中保持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调查表明,“不定时的来往”、“休闲娱乐活动(如打牌、喝茶、团聚闲聊等)”、“生日婚宴”、“过节活动”、“走亲戚”和“定期聚会”分别所占的比例是86.0%、88.0%、64.0%、68.0%、44.0%和10.0%。
(三)邻里之间直接冲突较少,解决矛盾方法多样。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56.0%的居民没有与邻居发生过冲突或者矛盾。有44.0%的人曾经有过,他们处理矛盾所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自行解决”、“忍忍过去了”、“第三方调停”、“居委会调停”和“政府调解”,在调查中分别占44.0%、42.0%、22.0%、12.0%和2.0%。
(四)多元因素影响邻里交往。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除了上述论及影响邻里关系的几个原因外,还有“合不来”、“邻居难相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等的不同”、“没有太多时间”、“性格原因”、“有利益冲突”等因素。其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等的不同是影响移民和当地居民建立互动关系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交集也不会使移民和当地居民发生互动。利益冲突虽然在移民社区中并不那么显见,往往是隐藏在各种表明现象背后,但各种利益交织分布也会影响邻里交往。
(五)参加邻里互动活动意愿较强。
在了解“居民对参加能加强邻里关系的活动的意愿”此题中只有6.0%的人表示不愿意,如果时间允许而社区活动又是居民所感兴趣和对他们是有帮助的,他们都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社区活动。他们比较希望社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和社区生活,其次是与法律、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开展,他们表示希望更多的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于现今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备有68.0%的居民认为“配备不能满足需求”,有32.0%表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太清楚”。
(六)个体参加社区活动的频率。
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居民仅占总数的18.0%,有82.0%的居民表示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在调查采访中有24.0%的居民认为社区根本没有举行过任何社区活动,这说明社区活动的开展没有被广大居民所知。社区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加深社区居民联系,促进社区居民了解,增加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如果社区活动缺少人参加,促进社区人际互动也便无从说起。
(七)对社区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对本社区的邻里关系的满意度“比较满意”的居民只有50%,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人都社区的邻里关系并不是十分满意,这个数字也可以从有近一半的移民搬回奉节相联系,虽然不能直接说明邻里关系是导致移民搬迁回奉节的直接原因,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
四、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特点
(一)重建性。
由于三峡移民的特殊性,我们不难理解三峡移民社区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有着独特的特点——重建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中大部分居民的邻居并不是在奉节一起生活的人,当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一个新的社区,就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包括自己的左邻右舍、和当地居民的互相认识和熟知,对当地文化风俗的慢慢了解,这些都为三峡移民社区的人际互动烙上了重建性的特征。 (二)融合性。
移民与当地居民在文化、风俗、信仰、语言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大的差异,如当地居民无论是“满十”(即一个人到了六十岁、七十岁或八十岁都被当地人视为个人的一件大事,一般会宴请自己的左邻右舍和亲戚好友来帮自己庆生)或是一般的“散生”同样会走动。但对于移民而言则不同,他们只会在“满十”的时候才会走动。当移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年之后,他们慢慢被同化,也渐渐和邻居在“散生”的时候有请客送礼的行为。同时,在吃的方面的融合性显得更为明显。GA镇的水稻和玉米产量较高,当地居民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而来自奉节的移民则以面食为主,慢慢地移民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开始将大米作为了主食,同时他们也教给当地居民很多面食的做法,这样在饮食方面的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三)宗法伦理性。
宗法伦理性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在互动过程中依然保持了农村社区所特有的性质——对长辈等级观念的信奉。他们的性别观念、长尊幼卑深深影响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比如年长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一般都会请社区中年老的具有一定权威地位的老人进行调解,双方对老人的调解结果也基本上表示满意并会去遵守。
(四)相对变动性与相对静态性。
移民社区本质上属于乡土社会,生活节奏并不如城市社区快,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挚和坦诚依旧存在于移民社区中,十年时间在移民社区中变化却并不大,每天农作然后在闲暇时分和周围邻居围坐一起道着这个社区的家长里短已经成为一种他们的基本生活模式。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背景:就是经济在较快发展,交通、通讯方式的多样化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显然又加快了mzq社区发展的整体速度。无论是住在桥头还是桥尾,人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快速也更多样。在这个意义上讲,静止和变动便相对的,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变动相对静止,而居民之间的互动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五、影响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因素
(一)个人对社区的认识程度。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知个人对社区的认识程度对居民人际互动有一定影响。个人对社区有更高的认同感则更倾向于关心这个社区并乐意于他人互动,邻里关系也更为和谐。反之,当居民个体对这个社区的认识程度不高或者并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时,则较不会主动与社区其他居民互动,并且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也偏低。
(二)社区活动的开展影响人际互动。
社区活动开展的频繁与否直接影响着人际互动,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谈,社区活动开展主要集中在GA镇文福街广场,离mzq社区距离2公里左右,主要为文艺活动(如最近两年开始兴起的广场舞、坝坝舞),参加群体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她们平时傍晚时分没什么事情时便会到这个地方和在场的人一起跳舞聊天。而对于男性而言,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男性感兴趣的社区活动开展次数较少,有些甚至并不知道活动是否开展过,所以相对而言,女性的人际活动比男性更为频繁。因此,促进社区人际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发展需要开展更加多元化并能吸引社区居民注意力的社区活动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影响人际互动。
有人的地方便有纷争。在一个移民社区同样如此,人们之间出现矛盾和纠纷是正常也是无法避免的,但对社区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会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对整个社区都会产生影响。大多数人在遇到与他人有矛盾有分歧的时候首先会选择忍让或者自行解决,这也是中国人的对“以和为贵”追求的体现。如果实在忍无可忍时便会请第三方调解,或是居委会调解,最后才会想到由当地政府出面调停。一般在移民社区中,就算与他人产生了矛盾,但一旦说开了或者已经得到解决,双方的关系便会和好如初,并不会因为有过过节就老死不相往来。根据走访和调查了解到,移民基本上没有请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来调解过社区的矛盾,也许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又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相互团结友爱的社区。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4.01
[2]风笑天,汪雁,朱玲怡.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02
[3]刘畅,农村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2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
[6]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关键词:移民社区;人际互动;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8-02
一、背景
mzq社区是GA镇政府安排来自奉节的移民集中修建的社区。这里的移民于2001年集体搬迁于此,共接收移民300余人。社区沿道路两旁集中分布,GA政府为了保证三峡移民在mzq社区能尽快平稳地生产生活,根据就近原则按户的方式分给他们一部分土地,使得移民能自给自足。但由于地理环境不算优越,发展的潜力有限,这导致很多三峡移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回到奉节做生意。十年之后,留在mzq社区的居民已不到200户。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分别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四个方面来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在50个被调查者中,有22位男性,占总数的44.0%。40岁以下的居民有15人,占总数的30.0%,40-60岁的居民有20人,占总数的40.0%。60岁以上的居民有15人,占总数的30.0%。以务农为职业的居民有30人,占总数的60.0%。而个体户有6人,占总数12.0%。务工者有5人,占10.0%。待业者有4人,占8.0%。而退休和学生共有5人,占总数的10.0%。其中,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的最多,占总数的64.0%,其次是文盲,共11人,占22.0%。初中生有5人,高中生和大学生各占一人。
三、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现状分析
(一)个体与邻里间互动频率较高。
移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互动频率较高,并不存在与他人“没什么来往”的个人。基本上一个人每天平均都会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可以看出,移民社区中移民内部互动要比移民与当地居民互动要频繁。同时,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年龄相仿或者同性的居民更容易产生互动行为。
(二)个体与邻居保持关系的方式多样化。
每个人与他人保持关系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在移民社区中保持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调查表明,“不定时的来往”、“休闲娱乐活动(如打牌、喝茶、团聚闲聊等)”、“生日婚宴”、“过节活动”、“走亲戚”和“定期聚会”分别所占的比例是86.0%、88.0%、64.0%、68.0%、44.0%和10.0%。
(三)邻里之间直接冲突较少,解决矛盾方法多样。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56.0%的居民没有与邻居发生过冲突或者矛盾。有44.0%的人曾经有过,他们处理矛盾所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自行解决”、“忍忍过去了”、“第三方调停”、“居委会调停”和“政府调解”,在调查中分别占44.0%、42.0%、22.0%、12.0%和2.0%。
(四)多元因素影响邻里交往。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除了上述论及影响邻里关系的几个原因外,还有“合不来”、“邻居难相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等的不同”、“没有太多时间”、“性格原因”、“有利益冲突”等因素。其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等的不同是影响移民和当地居民建立互动关系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交集也不会使移民和当地居民发生互动。利益冲突虽然在移民社区中并不那么显见,往往是隐藏在各种表明现象背后,但各种利益交织分布也会影响邻里交往。
(五)参加邻里互动活动意愿较强。
在了解“居民对参加能加强邻里关系的活动的意愿”此题中只有6.0%的人表示不愿意,如果时间允许而社区活动又是居民所感兴趣和对他们是有帮助的,他们都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社区活动。他们比较希望社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和社区生活,其次是与法律、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开展,他们表示希望更多的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于现今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备有68.0%的居民认为“配备不能满足需求”,有32.0%表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太清楚”。
(六)个体参加社区活动的频率。
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居民仅占总数的18.0%,有82.0%的居民表示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在调查采访中有24.0%的居民认为社区根本没有举行过任何社区活动,这说明社区活动的开展没有被广大居民所知。社区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加深社区居民联系,促进社区居民了解,增加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如果社区活动缺少人参加,促进社区人际互动也便无从说起。
(七)对社区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对本社区的邻里关系的满意度“比较满意”的居民只有50%,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人都社区的邻里关系并不是十分满意,这个数字也可以从有近一半的移民搬回奉节相联系,虽然不能直接说明邻里关系是导致移民搬迁回奉节的直接原因,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
四、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特点
(一)重建性。
由于三峡移民的特殊性,我们不难理解三峡移民社区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有着独特的特点——重建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中大部分居民的邻居并不是在奉节一起生活的人,当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一个新的社区,就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包括自己的左邻右舍、和当地居民的互相认识和熟知,对当地文化风俗的慢慢了解,这些都为三峡移民社区的人际互动烙上了重建性的特征。 (二)融合性。
移民与当地居民在文化、风俗、信仰、语言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大的差异,如当地居民无论是“满十”(即一个人到了六十岁、七十岁或八十岁都被当地人视为个人的一件大事,一般会宴请自己的左邻右舍和亲戚好友来帮自己庆生)或是一般的“散生”同样会走动。但对于移民而言则不同,他们只会在“满十”的时候才会走动。当移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年之后,他们慢慢被同化,也渐渐和邻居在“散生”的时候有请客送礼的行为。同时,在吃的方面的融合性显得更为明显。GA镇的水稻和玉米产量较高,当地居民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而来自奉节的移民则以面食为主,慢慢地移民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开始将大米作为了主食,同时他们也教给当地居民很多面食的做法,这样在饮食方面的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三)宗法伦理性。
宗法伦理性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在互动过程中依然保持了农村社区所特有的性质——对长辈等级观念的信奉。他们的性别观念、长尊幼卑深深影响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比如年长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一般都会请社区中年老的具有一定权威地位的老人进行调解,双方对老人的调解结果也基本上表示满意并会去遵守。
(四)相对变动性与相对静态性。
移民社区本质上属于乡土社会,生活节奏并不如城市社区快,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挚和坦诚依旧存在于移民社区中,十年时间在移民社区中变化却并不大,每天农作然后在闲暇时分和周围邻居围坐一起道着这个社区的家长里短已经成为一种他们的基本生活模式。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背景:就是经济在较快发展,交通、通讯方式的多样化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显然又加快了mzq社区发展的整体速度。无论是住在桥头还是桥尾,人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快速也更多样。在这个意义上讲,静止和变动便相对的,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变动相对静止,而居民之间的互动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五、影响移民社区中居民人际互动的因素
(一)个人对社区的认识程度。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知个人对社区的认识程度对居民人际互动有一定影响。个人对社区有更高的认同感则更倾向于关心这个社区并乐意于他人互动,邻里关系也更为和谐。反之,当居民个体对这个社区的认识程度不高或者并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时,则较不会主动与社区其他居民互动,并且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也偏低。
(二)社区活动的开展影响人际互动。
社区活动开展的频繁与否直接影响着人际互动,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谈,社区活动开展主要集中在GA镇文福街广场,离mzq社区距离2公里左右,主要为文艺活动(如最近两年开始兴起的广场舞、坝坝舞),参加群体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她们平时傍晚时分没什么事情时便会到这个地方和在场的人一起跳舞聊天。而对于男性而言,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男性感兴趣的社区活动开展次数较少,有些甚至并不知道活动是否开展过,所以相对而言,女性的人际活动比男性更为频繁。因此,促进社区人际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发展需要开展更加多元化并能吸引社区居民注意力的社区活动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影响人际互动。
有人的地方便有纷争。在一个移民社区同样如此,人们之间出现矛盾和纠纷是正常也是无法避免的,但对社区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会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对整个社区都会产生影响。大多数人在遇到与他人有矛盾有分歧的时候首先会选择忍让或者自行解决,这也是中国人的对“以和为贵”追求的体现。如果实在忍无可忍时便会请第三方调解,或是居委会调解,最后才会想到由当地政府出面调停。一般在移民社区中,就算与他人产生了矛盾,但一旦说开了或者已经得到解决,双方的关系便会和好如初,并不会因为有过过节就老死不相往来。根据走访和调查了解到,移民基本上没有请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来调解过社区的矛盾,也许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又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相互团结友爱的社区。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4.01
[2]风笑天,汪雁,朱玲怡.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02
[3]刘畅,农村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2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
[6]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