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慢性血管炎症性与增生性病变,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管内膜面发生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与胶原增殖、迁移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由此触发心、脑、肾等器官的继发性、缺血性病变[1].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二维与多普勒超声技术作为基本的检查手段,不仅能够显示斑块的部位与大小、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以通过斑块的回声特征推测斑块的成分及性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据二维超声所推测的斑块成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关性较差[2],因此,二维超声在斑块的性质、尤其是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新型微气泡造影剂的出现以及成像技术的飞跃发展,利用微气泡与组织之间的强对比度,超声造影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血管内的结构,提高对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准确地判断动脉狭窄程度[3];更为重要的是,超声造影能获得斑块内的血流灌注特征,根据斑块内的造影剂分布及增强程度推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在评估斑块稳定性、预测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如今,随着对病变认识的逐步深入,超声成像已不再局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剖形态及功能的评估与检测,利用携带特异性配体的靶向性微气泡作为分子探针,超声造影成像能够从分子水平检测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病变过程[5].笔者在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的基础上,对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研究应用以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