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探讨了热管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分析了热管的最优尺寸关系。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突起長度逐渐变化的热管能够优化换热效果,降低流动阻力,提升换热效率,对于能源节约和延长热管寿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突起;热管;结构尺寸;换热效率
中图分类号 T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6)17—0022—02
当前,热管技术各种散热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热管由蒸发端和冷凝端两部分组成,流体在蒸发端蒸发,再到达冷凝端冷凝,实现热量向外部传递,在换热的过程中,无论是蒸发端还是冷凝端,都存在气液两相流,随着热管老化,热管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凝气体,降低了热管的换热系数。此外,热管在换热的过程中,其蒸发端和冷凝端各个位置换热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热管换热会出现局部不均匀的情况。针对以上热管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
1热管技术概述
热管技术诞生于1963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发明了一种传热元件——热管,其以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快速热传递性质为基础,通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热量快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当时任何一种金属u-。经过多年的发展,热管技术在军工、宇航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散热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设计思路,打破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散热模式的局限性,换热效果大大提升,散热行业进入了新时代。
2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热管
2.1实施方式
本文提出的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热管结构主要包括蒸发端、冷凝端和绝热端3个部分,蒸发端的主要功能为吸热,热管密封的流体蒸发,之后流体进入到冷凝端,热量通过冷凝端传递给外部,换热之后流体为液体,液相流体再回流到蒸发端。在热管中包括扁平管,扁平管中包括相互平行的管壁,相邻管壁之间会形成流体通道。将翅片设置在扁平管内部的蒸发端和冷凝端,翅片与管壁的倾斜部分相互平行,在倾斜部分上方,采用冲压方式加工突起,从而使两侧流体通过冲压方式形成的孔连通,加工的突起从倾斜部分向外延伸。其中,扁平管可以选择一体化制造的,也可以选择分体制造的。
以冲压方式设置突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利用突起可以破坏层流底层,不会造成换热面积损失,且“尖”和“孔”可以分别在不同高度扰动流体,从而增强换热效果;2)冲压突起形成的小孔可以借助突起下游压力场的影响,实现翅片两侧介质压力和质量的交换,破坏粘性底层和液膜的稳定性,强化换热效果;3)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流体或两相流体来说,可以借助突起来扩大液界面及气象边界层与冷却壁面的接触面接触,增强扰动。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流体换热效率,相较于正常流体换热来说,换热效率能够提升15%~25%。
2.2突起特点与作用原理
冲压形成的突起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本文中提到的流体流动方向为蒸发端→冷凝端。采用的翅片为倾斜型翅片,包括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其中水平部分与管壁贴在一起,二者保持平行,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连接。突起延伸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为a,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同一个倾斜部分设置多个突起,且夹角a逐渐变大。经过实验表明,相较于夹角a不变来说,夹角a逐渐变大有助于换热效率的提升,提升幅度约10%。突起延伸长度为L,沿着流体流通方向,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突起长度L逐渐增大,实验表明,相较于突起延伸长度L无变化来说,L不断变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提升幅度在9%左右。在沿着流体流动的方向,突起延伸长度L的变大幅度是逐渐缩小的,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有利于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在5%左右。
突起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设置在倾斜部分上,二者的倾斜角度一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b,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底边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突起顶角b越来越小,这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相较于顶角b无变化来说,换热效率7%左右,同时顶角b的变小幅度会沿着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在4%左右。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为h,沿着流体流动方向,h逐渐变大,能够提升7%左右的换热效率,h变大幅度逐渐缩小,能够降低5%左右的流动阻力。
同一傾斜部分设置多排突起,每排突起之间的距离为S2,沿着流体流动方向,S2逐渐变大,通过S2的增大能够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为10%。
2.3最优结构尺寸
多排突起的排列为错列结构,流体从上向下流动,即沿着突起流动,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应当合理把握相邻管壁之间的距离,距离过大,会降低换热效率,距离过小,会增大流动阻力,同理,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顶角、突起、翅片倾斜部分的距离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也不能过大或过小,需要满足最优尺寸关系。
经过上千次数值模拟和试验数据,在满足10MPa承压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最大换热量,总结最优换热管壁尺寸关系。
设相邻管壁之间的距离为H,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为h,相邻倾斜部分之间的距离为w,倾斜部分与管壁之间的锐角为c,则满足以下公式。
c6*h/tl cl*Ln(L*sin(a)/(w,sin(c))+c2
sin(b/2)=c3+c4*sin(a)-c5*(sin(a))2
在上述公式中,Ln代表对数函数,c1、c2、c3、c4、c5、c6为系数,公式满足:
0.24 19° 10mm 0.19 其中H代表相邻关闭相对的面之间的距离,w代表相邻的倾斜部分相对的面在沿着管壁方向上的距离,L代表等腰三角形定点到底边中点之间的距离。选择C1=0.245,c2=0.694,c3=0.873,c4=0.691,c5=1.1454,c6=6.13,85°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得出突起的最佳几何尺度,能够有效提升换热效率,强化粘性底层、液膜、气象边界层不同尺度的内热阻,以此来避免出现措施过度而导致阻力损失的问题。
同一排相邻突起的底边在一条直线上,相邻突起间距离为S1,2.5×h 3结论
热管技术在换热设备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规热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新型热管,解决了传统热管换热效率低下、换热局部不均匀的问题,经过实验分析可知,这种热管换热效果良好,能够延长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有着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突起;热管;结构尺寸;换热效率
中图分类号 T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6)17—0022—02
当前,热管技术各种散热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热管由蒸发端和冷凝端两部分组成,流体在蒸发端蒸发,再到达冷凝端冷凝,实现热量向外部传递,在换热的过程中,无论是蒸发端还是冷凝端,都存在气液两相流,随着热管老化,热管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凝气体,降低了热管的换热系数。此外,热管在换热的过程中,其蒸发端和冷凝端各个位置换热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热管换热会出现局部不均匀的情况。针对以上热管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
1热管技术概述
热管技术诞生于1963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发明了一种传热元件——热管,其以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快速热传递性质为基础,通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热量快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当时任何一种金属u-。经过多年的发展,热管技术在军工、宇航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散热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设计思路,打破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散热模式的局限性,换热效果大大提升,散热行业进入了新时代。
2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热管
2.1实施方式
本文提出的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热管结构主要包括蒸发端、冷凝端和绝热端3个部分,蒸发端的主要功能为吸热,热管密封的流体蒸发,之后流体进入到冷凝端,热量通过冷凝端传递给外部,换热之后流体为液体,液相流体再回流到蒸发端。在热管中包括扁平管,扁平管中包括相互平行的管壁,相邻管壁之间会形成流体通道。将翅片设置在扁平管内部的蒸发端和冷凝端,翅片与管壁的倾斜部分相互平行,在倾斜部分上方,采用冲压方式加工突起,从而使两侧流体通过冲压方式形成的孔连通,加工的突起从倾斜部分向外延伸。其中,扁平管可以选择一体化制造的,也可以选择分体制造的。
以冲压方式设置突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利用突起可以破坏层流底层,不会造成换热面积损失,且“尖”和“孔”可以分别在不同高度扰动流体,从而增强换热效果;2)冲压突起形成的小孔可以借助突起下游压力场的影响,实现翅片两侧介质压力和质量的交换,破坏粘性底层和液膜的稳定性,强化换热效果;3)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流体或两相流体来说,可以借助突起来扩大液界面及气象边界层与冷却壁面的接触面接触,增强扰动。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流体换热效率,相较于正常流体换热来说,换热效率能够提升15%~25%。
2.2突起特点与作用原理
冲压形成的突起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本文中提到的流体流动方向为蒸发端→冷凝端。采用的翅片为倾斜型翅片,包括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其中水平部分与管壁贴在一起,二者保持平行,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连接。突起延伸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为a,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同一个倾斜部分设置多个突起,且夹角a逐渐变大。经过实验表明,相较于夹角a不变来说,夹角a逐渐变大有助于换热效率的提升,提升幅度约10%。突起延伸长度为L,沿着流体流通方向,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突起长度L逐渐增大,实验表明,相较于突起延伸长度L无变化来说,L不断变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提升幅度在9%左右。在沿着流体流动的方向,突起延伸长度L的变大幅度是逐渐缩小的,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有利于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在5%左右。
突起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设置在倾斜部分上,二者的倾斜角度一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b,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底边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突起顶角b越来越小,这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相较于顶角b无变化来说,换热效率7%左右,同时顶角b的变小幅度会沿着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在4%左右。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为h,沿着流体流动方向,h逐渐变大,能够提升7%左右的换热效率,h变大幅度逐渐缩小,能够降低5%左右的流动阻力。
同一傾斜部分设置多排突起,每排突起之间的距离为S2,沿着流体流动方向,S2逐渐变大,通过S2的增大能够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流动阻力,降低幅度为10%。
2.3最优结构尺寸
多排突起的排列为错列结构,流体从上向下流动,即沿着突起流动,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应当合理把握相邻管壁之间的距离,距离过大,会降低换热效率,距离过小,会增大流动阻力,同理,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顶角、突起、翅片倾斜部分的距离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也不能过大或过小,需要满足最优尺寸关系。
经过上千次数值模拟和试验数据,在满足10MPa承压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最大换热量,总结最优换热管壁尺寸关系。
设相邻管壁之间的距离为H,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度为h,相邻倾斜部分之间的距离为w,倾斜部分与管壁之间的锐角为c,则满足以下公式。
c6*h/tl cl*Ln(L*sin(a)/(w,sin(c))+c2
sin(b/2)=c3+c4*sin(a)-c5*(sin(a))2
在上述公式中,Ln代表对数函数,c1、c2、c3、c4、c5、c6为系数,公式满足:
0.24
同一排相邻突起的底边在一条直线上,相邻突起间距离为S1,2.5×h
热管技术在换热设备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规热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新型热管,解决了传统热管换热效率低下、换热局部不均匀的问题,经过实验分析可知,这种热管换热效果良好,能够延长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有着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