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合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可以说,离开材料的科学课是没有生命的。
国红梅
高级教师,沈阳市大东区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课教研员。33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曾两次(分别为1990年和2007年)获得中国教育学会(自然)科学教育分会颁发的国家级一等优秀课;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主持多项辽宁省、沈阳市课题并结题;自2015以来,被聘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部级、省级评审专家;作为国家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赴全国七十多座城市做过百余场讲座,上过几十节公开课,深受欢迎。
采访当日,我大清早便给国老师发送了杂志社定位,距离她上一次来重庆,已经过去30年了。考虑到重庆的地形和杂志社与轻轨站间的距离,我本以为一定会接到来自国老师的“如何走”的问询电话,没想到,电话铃响起时,国老师告诉我们,她已经到杂志社大门口了。
今年53岁的国红梅,不仅会用导航,更玩得转手机,见面后,面对我们“新潮”“紧跟时代”的夸赞,国红梅欣然接受,笑道:“所以学科学好啊,学科学使人更聪明。”
然而,你或许难以想象,如今眼前对科学赞不绝口的国红梅,学生时代理科专业总是险些飘过。文科优异的她,本满心以为毕业后将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却没想到,一次次命运的安排,让国红梅最终走上了科学探索之路。
从教师到教研员,角色的转变,让国红梅从一个受人瞩目的“红花”变为甘为人梯的“绿叶”,但她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科学课教师,“既要当好运动员,也要当好教练员”。
来自命运的安排
时间拨回34年前,彼时,即将师范畢业的国红梅年仅19岁,正在一所学校进行语文教学的毕业实习。初登讲台的几番试讲收获了来自学生与老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国红梅很快沉浸在职业的幸福感中。
一颗语文教育界的新星,眼看就要升起,谁曾想在毕业分配时,人生被机缘撞了腰。毕业后,国红梅被分配到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校长一纸任命,国红梅由此站上了数学课的讲台。
“虽说念师范时理科成绩差,但教小学数学还是没问题的。”国红梅在内心为自己打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的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凭借着出色的表达能力与灵动的上课方式,国红梅很快适应了数学教学。却不料下一个人生风口,马上就来了。
两个月后,国红梅被前来学校听课的教研员相中作为承担区级公开课的选手,紧随其后的区级公开课上,国红梅再次被一时兴起前来听课的(自然)科学教研员相中:“就是她,我想要这位老师来教科学课”。 接连两次被相中,本是对国红梅教学能力的极大认可,但19岁的国红梅,回家还是没忍住哭了鼻子:“教数学已经偏离初衷,现在怎么又要改去教科学?”
不过,面对来自命运的安排,国红梅最终选择了接受。采访中,国红梅这般形容自己的性格:“我这人有这样一个特点,什么事你要让我干了,我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好好干,然后能在这里面去钻研。其实那会年龄小,就寻思既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那就好好教。”
80年代末,仍是“奢侈品”的手机、电脑尚未普及,作为科学课的“门外汉”,国红梅一切需要从头学起。授课所需的教学材料是国红梅花费心思最多的地方之一,“适合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可以说,离开材料的科学课是没有生命的。”
国红梅上课时用的材料,一般都是配备加自备或全是自备。自备材料有的比较好找,有的则比较难寻。早期没有强大的网络电商平台,往往 “寻”的范围广、时间长。国红梅回忆起1990年上《水和空气是怎样传热的》一课的材料准备工作,为了观察水的传热方式,刚开始用的是“高锰酸钾”,结果发现点燃酒精灯后,从高锰酸钾处升起一股股紫色的“烟雾”,还没等仔细观察,整杯水就全都变了色。“这效果,不行呀,得是能被水流带着走还不变色……”去哪里找合适的替代呢?国红梅陷入思索,结果到了周末,学校大扫除,观察到有的班级用锯末清理地面,国红梅灵感来了——这锯末说不定行。果不其然,国红梅将锯末反复清洗、晒干后投入实验,效果非常好,能观察出相当清楚的对流路径。
因为需要时时挖掘材料,国红梅由此养成了留心生活的习惯,甚至吃茶点的时候,当见到茶点的包装盒别致,国红梅也会将其收集到专门用来存放教具的纸箱里,毕竟,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呢。
当然,不论是配备的还是自备的材料,在国红梅看来,老师都应当上课前筛选、试做一遍,即“备材料”。国红梅说:“这是备课的‘四备’中的‘一备’,即让材料适合、适度、有结构性、有价值。”
备课切忌点到为止
1996年,区科学教研员退休,国红梅接过重担,自此从教师转型为教研员,开启了“绿叶”生涯。虽已退居幕后,但国红梅却没有完全放弃课堂,“做教研,课堂是根本”,国红梅说:“一个教研员,如果自己都上不好课,对老师的课堂‘指手画脚’,如何能使人信服?”国红梅立志,既要当好教练员,也要当好运动员。
身份时时切换,挑战与考验也就轮番出现。一次,国红梅临时被学校委托上一节公开课,因为时间太赶,以至于国红梅毫无时间和学生寒暄交流此前的学习情况。直到课堂导入时,问题来了。这节课预设的课堂导入是情景创设的方式,国红梅拿出准备好的“纸鹦鹉”立在指尖问道:“同学们,纸鹦鹉为什么能立在我的指尖不掉下去呀?”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抢答:“老师,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纸鹦鹉尾巴里面肯定有一个重物,这是上轻下重的原理,所以纸鹦鹉不会掉下去。”
最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场景莫过于此,当堂课本该要讲的知识,同学们竟然已经学过了,何况,这还是一节面向众多老师的公开课。国红梅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既然学生已经知晓且学过,那便绝不能当孩子们不知道一般传授新知。于是,国红梅立即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拿出了准备好的用于复习的拱形纸片提问:“如何让拱形纸片站立在指尖?”之后,探究又从拱形纸片延伸到了纸龙虾,课堂的氛围也越发火热。
之所以“临危不乱”,是因为国红梅在备课时,一贯会多想几步。“多想几步”,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关键,国红梅强调其重要性:“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在上课前准备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备当堂课所需的内容,就不能灵活应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在每一次备课中,多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多想几步,是国红梅眼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评价一节课,学生说了算
评价一堂好课,需要几项指标?是看教学语言,还是板书、教学风格?其实,在国红梅的评估中,以上都不是重点。作为一名承担着课堂评价重任的教研员,国红梅却认为,评价一堂课应该学生说了算。每次听课后,国红梅都会随机提问班里的孩子对当节课的感受及收获。当被听课的老师得知国红梅会在课后进行学生访谈时,常常问出同一个问题:“国老师,您要问什么,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准备准备吗?”国红梅每次都告诫老师切忌让学生准备,她说:“只有学生对课堂的真实反馈,才能反促一个老师课堂的优化与完善。”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走向真实,“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才能敦促一堂课走向真实。”郭红梅的教学思想极其朴素:“没别的,就是得对学生的每一个40分钟负责,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追求真实课堂的下一步,是追求一堂好课。关于一堂好的科学课,国红梅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在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认知上有调整,“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课堂中学有所获,在离开课堂的时候,脑袋里能冒出更多的小问号,从而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从科学教师到科学教研员,国红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一奔走便是34年。34年,见证着科学学科在基础教育中从边缘地位走向舞台中心,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所重视,国红梅的笑容中充满了欣慰。科学思维要从儿童抓起,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路上,离不开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因为,每一堂科学课,不论是在台上还是听课席位,国红梅总能捕捉到孩子们真实绽放的笑容。
11月3日,国红梅在朋友圈晒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定格了一节科学课上,一个孩子冲着变色花研究后一脸灿烂的笑容。这样的笑容,比一切荣誉都珍贵、治愈。
国红梅
高级教师,沈阳市大东区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课教研员。33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曾两次(分别为1990年和2007年)获得中国教育学会(自然)科学教育分会颁发的国家级一等优秀课;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主持多项辽宁省、沈阳市课题并结题;自2015以来,被聘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部级、省级评审专家;作为国家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赴全国七十多座城市做过百余场讲座,上过几十节公开课,深受欢迎。
采访当日,我大清早便给国老师发送了杂志社定位,距离她上一次来重庆,已经过去30年了。考虑到重庆的地形和杂志社与轻轨站间的距离,我本以为一定会接到来自国老师的“如何走”的问询电话,没想到,电话铃响起时,国老师告诉我们,她已经到杂志社大门口了。
今年53岁的国红梅,不仅会用导航,更玩得转手机,见面后,面对我们“新潮”“紧跟时代”的夸赞,国红梅欣然接受,笑道:“所以学科学好啊,学科学使人更聪明。”
然而,你或许难以想象,如今眼前对科学赞不绝口的国红梅,学生时代理科专业总是险些飘过。文科优异的她,本满心以为毕业后将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却没想到,一次次命运的安排,让国红梅最终走上了科学探索之路。
从教师到教研员,角色的转变,让国红梅从一个受人瞩目的“红花”变为甘为人梯的“绿叶”,但她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科学课教师,“既要当好运动员,也要当好教练员”。
来自命运的安排
时间拨回34年前,彼时,即将师范畢业的国红梅年仅19岁,正在一所学校进行语文教学的毕业实习。初登讲台的几番试讲收获了来自学生与老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国红梅很快沉浸在职业的幸福感中。
一颗语文教育界的新星,眼看就要升起,谁曾想在毕业分配时,人生被机缘撞了腰。毕业后,国红梅被分配到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校长一纸任命,国红梅由此站上了数学课的讲台。
“虽说念师范时理科成绩差,但教小学数学还是没问题的。”国红梅在内心为自己打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的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凭借着出色的表达能力与灵动的上课方式,国红梅很快适应了数学教学。却不料下一个人生风口,马上就来了。
两个月后,国红梅被前来学校听课的教研员相中作为承担区级公开课的选手,紧随其后的区级公开课上,国红梅再次被一时兴起前来听课的(自然)科学教研员相中:“就是她,我想要这位老师来教科学课”。 接连两次被相中,本是对国红梅教学能力的极大认可,但19岁的国红梅,回家还是没忍住哭了鼻子:“教数学已经偏离初衷,现在怎么又要改去教科学?”
不过,面对来自命运的安排,国红梅最终选择了接受。采访中,国红梅这般形容自己的性格:“我这人有这样一个特点,什么事你要让我干了,我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好好干,然后能在这里面去钻研。其实那会年龄小,就寻思既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那就好好教。”
80年代末,仍是“奢侈品”的手机、电脑尚未普及,作为科学课的“门外汉”,国红梅一切需要从头学起。授课所需的教学材料是国红梅花费心思最多的地方之一,“适合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可以说,离开材料的科学课是没有生命的。”
国红梅上课时用的材料,一般都是配备加自备或全是自备。自备材料有的比较好找,有的则比较难寻。早期没有强大的网络电商平台,往往 “寻”的范围广、时间长。国红梅回忆起1990年上《水和空气是怎样传热的》一课的材料准备工作,为了观察水的传热方式,刚开始用的是“高锰酸钾”,结果发现点燃酒精灯后,从高锰酸钾处升起一股股紫色的“烟雾”,还没等仔细观察,整杯水就全都变了色。“这效果,不行呀,得是能被水流带着走还不变色……”去哪里找合适的替代呢?国红梅陷入思索,结果到了周末,学校大扫除,观察到有的班级用锯末清理地面,国红梅灵感来了——这锯末说不定行。果不其然,国红梅将锯末反复清洗、晒干后投入实验,效果非常好,能观察出相当清楚的对流路径。
因为需要时时挖掘材料,国红梅由此养成了留心生活的习惯,甚至吃茶点的时候,当见到茶点的包装盒别致,国红梅也会将其收集到专门用来存放教具的纸箱里,毕竟,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呢。
当然,不论是配备的还是自备的材料,在国红梅看来,老师都应当上课前筛选、试做一遍,即“备材料”。国红梅说:“这是备课的‘四备’中的‘一备’,即让材料适合、适度、有结构性、有价值。”
备课切忌点到为止
1996年,区科学教研员退休,国红梅接过重担,自此从教师转型为教研员,开启了“绿叶”生涯。虽已退居幕后,但国红梅却没有完全放弃课堂,“做教研,课堂是根本”,国红梅说:“一个教研员,如果自己都上不好课,对老师的课堂‘指手画脚’,如何能使人信服?”国红梅立志,既要当好教练员,也要当好运动员。
身份时时切换,挑战与考验也就轮番出现。一次,国红梅临时被学校委托上一节公开课,因为时间太赶,以至于国红梅毫无时间和学生寒暄交流此前的学习情况。直到课堂导入时,问题来了。这节课预设的课堂导入是情景创设的方式,国红梅拿出准备好的“纸鹦鹉”立在指尖问道:“同学们,纸鹦鹉为什么能立在我的指尖不掉下去呀?”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抢答:“老师,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纸鹦鹉尾巴里面肯定有一个重物,这是上轻下重的原理,所以纸鹦鹉不会掉下去。”
最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场景莫过于此,当堂课本该要讲的知识,同学们竟然已经学过了,何况,这还是一节面向众多老师的公开课。国红梅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既然学生已经知晓且学过,那便绝不能当孩子们不知道一般传授新知。于是,国红梅立即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拿出了准备好的用于复习的拱形纸片提问:“如何让拱形纸片站立在指尖?”之后,探究又从拱形纸片延伸到了纸龙虾,课堂的氛围也越发火热。
之所以“临危不乱”,是因为国红梅在备课时,一贯会多想几步。“多想几步”,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关键,国红梅强调其重要性:“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在上课前准备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备当堂课所需的内容,就不能灵活应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在每一次备课中,多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多想几步,是国红梅眼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评价一节课,学生说了算
评价一堂好课,需要几项指标?是看教学语言,还是板书、教学风格?其实,在国红梅的评估中,以上都不是重点。作为一名承担着课堂评价重任的教研员,国红梅却认为,评价一堂课应该学生说了算。每次听课后,国红梅都会随机提问班里的孩子对当节课的感受及收获。当被听课的老师得知国红梅会在课后进行学生访谈时,常常问出同一个问题:“国老师,您要问什么,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准备准备吗?”国红梅每次都告诫老师切忌让学生准备,她说:“只有学生对课堂的真实反馈,才能反促一个老师课堂的优化与完善。”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走向真实,“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才能敦促一堂课走向真实。”郭红梅的教学思想极其朴素:“没别的,就是得对学生的每一个40分钟负责,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追求真实课堂的下一步,是追求一堂好课。关于一堂好的科学课,国红梅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在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认知上有调整,“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课堂中学有所获,在离开课堂的时候,脑袋里能冒出更多的小问号,从而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从科学教师到科学教研员,国红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一奔走便是34年。34年,见证着科学学科在基础教育中从边缘地位走向舞台中心,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所重视,国红梅的笑容中充满了欣慰。科学思维要从儿童抓起,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路上,离不开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因为,每一堂科学课,不论是在台上还是听课席位,国红梅总能捕捉到孩子们真实绽放的笑容。
11月3日,国红梅在朋友圈晒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定格了一节科学课上,一个孩子冲着变色花研究后一脸灿烂的笑容。这样的笑容,比一切荣誉都珍贵、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