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其办学模式具有特色和优势。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合作办学模式的特色无法彰显,优势无法发挥。如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全英教学,影响了专业课学习效果和积极性,有的学生不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导致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无法通过。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甚至影响到专业的声誉和口碑。因此,要解决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提高办学水平和形成办学特色,需要从制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手。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头等要事和重中之重。
下面以珠海城职院中外合作专业为例,针对现存问题向该专业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该专业办学模式的现状,相关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提出创建合理培养模式的构思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該专业采取融合型的合作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为工商企业管理,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中外双方老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外方派遣相关专任教师来华进行全英授课,中方提供专任教师进行双语授课。采取“3+1”模式。该专业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优质的毕业通道,实现“顺利出国”及“高薪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这些年的教学及毕业情况来看,存在两大问题。
(一)出国学生比例很低
最近三年的毕业班,只有不超过10%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获取本科文凭。应该说大部分学生们当初选择填报该专业,就是冲着三年后出国留学获取本科文凭的目标而来,但实际情况是,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改变了初衷选择直接就业。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
1.语言及学习障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超过55%的学生认为外方课程“比较困难”甚至“完全听不懂”,仅有25%的学生能听懂50%以上的全英授课内容,高达89%的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外方课程最难之处。
语言障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的英语课程又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自信心下降。当他们尝试过努力又不能成功时,便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学习滋生“随遇而安”“无所谓”“放弃”的心理,使学生对出国留学产生了犹豫和疑虑,害怕到了国外遇到的困难更难以克服,原本坚定的出国念头动摇甚至改变了。
2.学习动机与态度
过半同学以“一般”的认真程度去学习外方课程,当外方课程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由于内外各种原因而放弃努力,对要求专业必修科目的学习,40%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没时间学”及29%的“只学自己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科目”,几乎过半的同学每天课余自学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
原本薄弱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再得不到努力与勤奋的支撑,成绩不理想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极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放弃努力,态度方面也不积极投入,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少的可怜。在语言和学习存在障碍的前提下,没有自发的强大动力改变现状,达不到出国要求,许多学生便放弃出国留学的想法,转投就业了。
3.教学缺乏针对性
中外合作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统一,教学方法一刀切的现象。由于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于学习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教师一般采取“折中”策略,课程难度适中,语言难度适中,辅以部分案例分析和实操实训内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果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得不到满足,教师期望的教学成果得不到实现,双方都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
(二)综合素质差强人意
所谓“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踏实勤恳的工作作风,奉献精神,其他综合能力如团队合作、领导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口才、沟通能力等。
有专家在会议上指出,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无法在学历和知识水平上具有竞争力,但可以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具有优势,而“综合素质”的培养正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容易忽略的重要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老师的言传身教,第二课堂的校内活动,以及下企业顶岗实习中实现。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在教育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处理人才培养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可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构建培养模式的起点。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研究,对该专业提出以下培养模式的构思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
从专业的角度,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设立为:“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面向企业一线管理、策划、营销、财务、服务等岗位上的工作任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一线的管理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形式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须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该专业应采取“统一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重点明确”的组织形式,先统一后分类,统一之中又有侧重:统一公共必修课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统一语言类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和教材,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三)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重甚至高于理论学习。实践课程可分为四种类型:案例教学,案例实操,顶岗实习,校企交流,语言培训。
(四)第二课堂
除了课堂上的专业课学习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风气,应把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四方面开展培养:课程、纪律、交流、活动。
下面以珠海城职院中外合作专业为例,针对现存问题向该专业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该专业办学模式的现状,相关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提出创建合理培养模式的构思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該专业采取融合型的合作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为工商企业管理,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中外双方老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外方派遣相关专任教师来华进行全英授课,中方提供专任教师进行双语授课。采取“3+1”模式。该专业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优质的毕业通道,实现“顺利出国”及“高薪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这些年的教学及毕业情况来看,存在两大问题。
(一)出国学生比例很低
最近三年的毕业班,只有不超过10%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获取本科文凭。应该说大部分学生们当初选择填报该专业,就是冲着三年后出国留学获取本科文凭的目标而来,但实际情况是,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改变了初衷选择直接就业。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
1.语言及学习障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超过55%的学生认为外方课程“比较困难”甚至“完全听不懂”,仅有25%的学生能听懂50%以上的全英授课内容,高达89%的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外方课程最难之处。
语言障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的英语课程又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自信心下降。当他们尝试过努力又不能成功时,便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学习滋生“随遇而安”“无所谓”“放弃”的心理,使学生对出国留学产生了犹豫和疑虑,害怕到了国外遇到的困难更难以克服,原本坚定的出国念头动摇甚至改变了。
2.学习动机与态度
过半同学以“一般”的认真程度去学习外方课程,当外方课程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由于内外各种原因而放弃努力,对要求专业必修科目的学习,40%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没时间学”及29%的“只学自己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科目”,几乎过半的同学每天课余自学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
原本薄弱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再得不到努力与勤奋的支撑,成绩不理想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极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放弃努力,态度方面也不积极投入,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少的可怜。在语言和学习存在障碍的前提下,没有自发的强大动力改变现状,达不到出国要求,许多学生便放弃出国留学的想法,转投就业了。
3.教学缺乏针对性
中外合作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统一,教学方法一刀切的现象。由于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于学习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教师一般采取“折中”策略,课程难度适中,语言难度适中,辅以部分案例分析和实操实训内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果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得不到满足,教师期望的教学成果得不到实现,双方都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
(二)综合素质差强人意
所谓“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踏实勤恳的工作作风,奉献精神,其他综合能力如团队合作、领导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口才、沟通能力等。
有专家在会议上指出,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无法在学历和知识水平上具有竞争力,但可以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具有优势,而“综合素质”的培养正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容易忽略的重要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老师的言传身教,第二课堂的校内活动,以及下企业顶岗实习中实现。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在教育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处理人才培养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可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构建培养模式的起点。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研究,对该专业提出以下培养模式的构思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
从专业的角度,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设立为:“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面向企业一线管理、策划、营销、财务、服务等岗位上的工作任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一线的管理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形式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须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该专业应采取“统一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重点明确”的组织形式,先统一后分类,统一之中又有侧重:统一公共必修课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统一语言类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和教材,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三)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重甚至高于理论学习。实践课程可分为四种类型:案例教学,案例实操,顶岗实习,校企交流,语言培训。
(四)第二课堂
除了课堂上的专业课学习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风气,应把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四方面开展培养:课程、纪律、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