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他们泛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 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他人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
留守儿童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学校的教育不到位,社会的影响错综复杂。他们面临着突出的生活、学习、心理、社会关爱不足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化理念不可或缺
教师必须通过家长会或电话转变家长或祖辈监护人的观念,必须剔除仅仅当好“后勤部长”等错误理念。殊不知,正是家长通过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的举动,造成了儿童错误的价值观。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育子方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应该给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育子”经验。同时课任教师坚持开展“与你沟通”活动,并在“沟通”中做到 “三个必访”(学习困难学生必访,问题学生必访,偶发事件必访),促使家校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不但使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二、活动育人不可或缺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冷漠等心理,学校应该积极精心设计和组织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心里健康教育活动,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
三、帮扶活动不可或缺
各班级应开展教师“1+1”和学生“几+1”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可做“代理家长”,除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外,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予关注和疏导。同时,选配优秀生与留守儿童开展“几+1”结对活动,和留守儿童做朋友,真正有点“私谊”,能说心里话,能鼓励、能帮助。
四、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疏导的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提几点拙见:
(1)建立友情,勇于倾述。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教师应和留守儿童交朋友,有点“私谊”,能说心里话,能鼓励、会“煽情”,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如此,学生方能敞开心扉,向你倾诉。当师生在相互对视之间,一种融洽信任的气氛已经生成并渐渐蔓延之时,心理疏导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可或缺
(2)对症下药,正视挫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甄别,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互发短信、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适度“移情”,放松自己。留守儿童遭遇挫折后,引导他们通过听听轻松欢快的歌曲、参加快乐愉悦的体育活动、短途旅游、走亲串友等途径适当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宣泄压抑,适度“移情”,不失为调节心情的一剂良方。
(4)扬长避短,自信成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亲情缺失也有可能成为动力,促使学生学业成绩更加优秀,性格更加坚强。教学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充分展示他们阳光、坚强、自信的一面,从而使留守兒童不断聚集正面情绪,弱化负面情绪,以此扬起自信的风帆,迈向更为宽阔、更为理性、更为阳光的人生之路。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应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学校的教育不到位,社会的影响错综复杂。他们面临着突出的生活、学习、心理、社会关爱不足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化理念不可或缺
教师必须通过家长会或电话转变家长或祖辈监护人的观念,必须剔除仅仅当好“后勤部长”等错误理念。殊不知,正是家长通过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的举动,造成了儿童错误的价值观。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育子方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应该给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育子”经验。同时课任教师坚持开展“与你沟通”活动,并在“沟通”中做到 “三个必访”(学习困难学生必访,问题学生必访,偶发事件必访),促使家校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不但使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二、活动育人不可或缺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冷漠等心理,学校应该积极精心设计和组织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心里健康教育活动,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
三、帮扶活动不可或缺
各班级应开展教师“1+1”和学生“几+1”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可做“代理家长”,除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外,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予关注和疏导。同时,选配优秀生与留守儿童开展“几+1”结对活动,和留守儿童做朋友,真正有点“私谊”,能说心里话,能鼓励、能帮助。
四、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疏导的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提几点拙见:
(1)建立友情,勇于倾述。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教师应和留守儿童交朋友,有点“私谊”,能说心里话,能鼓励、会“煽情”,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如此,学生方能敞开心扉,向你倾诉。当师生在相互对视之间,一种融洽信任的气氛已经生成并渐渐蔓延之时,心理疏导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可或缺
(2)对症下药,正视挫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甄别,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互发短信、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适度“移情”,放松自己。留守儿童遭遇挫折后,引导他们通过听听轻松欢快的歌曲、参加快乐愉悦的体育活动、短途旅游、走亲串友等途径适当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宣泄压抑,适度“移情”,不失为调节心情的一剂良方。
(4)扬长避短,自信成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亲情缺失也有可能成为动力,促使学生学业成绩更加优秀,性格更加坚强。教学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充分展示他们阳光、坚强、自信的一面,从而使留守兒童不断聚集正面情绪,弱化负面情绪,以此扬起自信的风帆,迈向更为宽阔、更为理性、更为阳光的人生之路。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应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