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作为人文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更有对传承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几点看法。本文举例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人文学科,本身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学科的自身要求。此外,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1.语文学科自身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关键内容,可以说是语文学科“安身立命”之本。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出台,其更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语文的学习中,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则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即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能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上好语文课,我们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反过来语文思维的建立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学科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当今时代要求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并且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国内新思想、新文化的爆发,国外多元文化的渗入,这些都是时代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保持民族性,要巩固我们立业的根基,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时代要求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意识,使他们在骨子里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近年,我国加强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京剧进课堂、剪纸等民间艺术进课堂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传承传统文化,国家还通过高考改革的方式强调语文素养、文化传承,但是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地渗透入高中语文教学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传统文化难以很好地渗透入语文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消极作用,二是教师教学观念不科学,较為落后。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往往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只重视考试分数。如教学内容仅是语文教材“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并且仅是与考试相关的部分课文的教学。而说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相关的“梳理探究”部分,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等并不安排教学课时。这是必修教材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在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应试问题更加突出,如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都未进行教学。
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本文拟提出如下两个教学策略,以期望增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1.转变教学观念
高考的深化改革已经告诉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仅仅依靠应试教育,在高考中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高考题在向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转变。我们应该吸取应试教育中的有益因素而施行素质教育。高考将是对四大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我们应该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即注重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合理利用教材,建立文化课堂
首先是利用好语文教材,包括必修课本的每一篇文章,以及所有的选修课本。每一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五本必修教材又成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在教材编排基础上,出于学情和教学需求考虑,自己将课文重新编排。在编排时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有助于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入教学。
我们以必修一为例。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因而在文言文中有集中体现。我们可以根据古代诗文展开教学安排。开篇的《沁园春·长沙》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首词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还可以展现伟人表现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精神即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展现。本单元的《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通过与《沁园春·长沙》在形式与内容感情上的对比进行教学设计。之后开展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时,同样需要对比其他单元与其的异同,以传统文化为参照、为中心展开教学。
然后是建立真正的文化课堂,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我们在以课本为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教学活动。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次“对联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促进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建设文化课堂。我们应该注重四位一体的学科素养,日常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简介: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熊岳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人文学科,本身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学科的自身要求。此外,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1.语文学科自身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关键内容,可以说是语文学科“安身立命”之本。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出台,其更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语文的学习中,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则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即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能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上好语文课,我们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反过来语文思维的建立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学科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当今时代要求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并且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国内新思想、新文化的爆发,国外多元文化的渗入,这些都是时代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保持民族性,要巩固我们立业的根基,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时代要求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意识,使他们在骨子里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近年,我国加强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京剧进课堂、剪纸等民间艺术进课堂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传承传统文化,国家还通过高考改革的方式强调语文素养、文化传承,但是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地渗透入高中语文教学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传统文化难以很好地渗透入语文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消极作用,二是教师教学观念不科学,较為落后。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往往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只重视考试分数。如教学内容仅是语文教材“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并且仅是与考试相关的部分课文的教学。而说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相关的“梳理探究”部分,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等并不安排教学课时。这是必修教材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在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应试问题更加突出,如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都未进行教学。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本文拟提出如下两个教学策略,以期望增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1.转变教学观念
高考的深化改革已经告诉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仅仅依靠应试教育,在高考中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高考题在向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转变。我们应该吸取应试教育中的有益因素而施行素质教育。高考将是对四大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我们应该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即注重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合理利用教材,建立文化课堂
首先是利用好语文教材,包括必修课本的每一篇文章,以及所有的选修课本。每一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五本必修教材又成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在教材编排基础上,出于学情和教学需求考虑,自己将课文重新编排。在编排时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有助于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入教学。
我们以必修一为例。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因而在文言文中有集中体现。我们可以根据古代诗文展开教学安排。开篇的《沁园春·长沙》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首词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还可以展现伟人表现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精神即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展现。本单元的《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通过与《沁园春·长沙》在形式与内容感情上的对比进行教学设计。之后开展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时,同样需要对比其他单元与其的异同,以传统文化为参照、为中心展开教学。
然后是建立真正的文化课堂,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我们在以课本为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教学活动。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次“对联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促进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建设文化课堂。我们应该注重四位一体的学科素养,日常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简介: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熊岳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