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美国率先开展未来士兵系统研究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跟进。澳大利亚未来士兵系统立项后更是紧跟美国“陆地勇士”的步伐,拟直接购买美军样机作参考。但其后的发展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与美国军情的差异,转而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并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研制进程表。审视澳大利亚士兵系统的进展,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990年代是各国陆续开展士兵系统项目研究的火热阶段,澳大利亚也不失时机地开始了这项庞大的新一代陆军改革。澳军军方的计划与能力委员会于1994年7月批准了“Wundurra”士兵系统计划(也称为“陆地125计划”),经过了十多年的曲折探索,澳军士兵系统随美军士兵系统项目的几度起伏,最终走上自行研发的道路。其分阶段、分系统地利用现有成熟技术逐步打造一体化士兵系统的思路已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澳军认为:未来的军队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还要在武器、防护、通信指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军队具有较高的获胜和生存几率。因此,澳军士兵系统的关键性需求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改进的人体护甲、武器、夜视装备和通信系统。
士兵系统计划的核心目标
澳大利亚Wundurra士兵系统的目标是提高单兵和联合部队中小型作战单位的作战能力。士兵系统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士兵的杀伤能力、生存能力、持久力、机动能力和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能力,从而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以及任务的成功概率。
Wundurra士兵系统致力于为空降兵部队提供一种最优化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空降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陆军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陆军,澳大利亚陆军多数是在地面运输严重受限、并且运输线路很容易被破坏的东南亚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在那里,只有直升机机载部队能够快速机动,且具有360度接近目标、垂直迂回越过地形障碍和威胁的能力。这一点澳大利亚在1980~1990年代的防御作战计划中就已得到共识。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士兵现代化计划相比,澳大利亚士兵系统不打算像美国一样依赖扮演“母舰”角色的车辆,车辆基本上只是为士兵系统提供能源、通信、后勤支援、战术机动或作战支援。澳大利亚士兵系统真正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内核。
士兵系统计划研制历程
最初,Wundurra士兵系统分为4个主要阶段:能力定义研究(1994~1998年)、计划解释研究(2001~2007年)、一体化士兵作战系统采办(2007~2009年)以及未来采办(2010~2012年)。经过长时间缜密研究之后,澳大利亚与美国“陆地勇士”计划紧密合作的策略获得批准,澳军可以评估和购买美军的原型样机。这项策略对澳大利亚而言好处多多,如可以节约大笔经费并降低技术风险。然而,到2003年,随着美国陆军发展思想的变化(由发展以下车士兵为中心的系统转而发展以车辆为中心的系统),澳大利亚试验“陆地勇士”原型样机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但澳大利亚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澳军不打算再跟着美国的思路走,仍坚持本国原来的发展思路,即开发一种“纯粹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
在失去美国技术支持的同时,澳大利亚国防部科学与技术组织(DSTO)通过研究认为:在一体化的下车士兵系统开发中,信息和能源的分配技术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成功开发出一套轻量化、结构紧凑且保证作战使用时间的成熟系统。因此,为了保证士兵系统能继续进行,2003年末,Wundurra士兵系统采取了一种“并行推进”的保守策略,即购买过渡性的、技术要求不是那么超前的子系统,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完整的一体化系统。
2004年中期,澳大利亚军方意识到以当前的进度无法在2007年之前研发出合适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于是研发和采办机构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美国的螺旋式发展策略,一点一点地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接近一体化系统这个最终目标。
从2004年起,研发和采办机构逐步整理出可能实现的技术突破点,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增量,希望在不同的规划节点加以实现。同时,通过研究、试验和评估等手段对能力需求不断进行精炼和调整。为了推进测试和评估的顺利进展,DSTO研发出一套测试试验平台,并且指定一个营作为试验部队。DSTO支持采办、测试和评估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将成熟技术或装备应用于部队,而不必等待整个系统的最终完成。在这种螺旋式发展计划中,系统在每一个子阶段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并不断采纳试用部队的反馈意见。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和保证交付时间不延期。
士兵系统计划进行时
2008年,随着2B阶段(SEv1)(见文中“澳军士兵系统策略各阶段进度表”)的结束,士兵们获得了增强型作战头盔、改进型负载携行系统、新型水净化系统以及单兵手持无线电台等,而且将来还要为每个作战小组装备一具热成像瞄准镜。同时,在“陆军能力需求——步兵2012”计划的支持下,澳大利亚陆军已经着手进行新型部队组织结构的研究。
在“步兵2012”计划中,4人火力小组成为模块化步兵分队的基本构成单元。火力小组由1名军士和3名士兵组成,分别为指挥员、狙击手、榴弹射手和轻型支援武器射手,以确保合适的指挥员与战斗员的比率。根据现代复杂环境下作战、维持安全和支援作战的要求,武器配置追求火力消耗、压制和遮蔽的平衡性。
若干火力小组可以集合成火力单位,并与指挥单位和支援单位一起并入到步兵排中。机动的支援单位由3个4人小组构成,并针对支援机动、增援作战和火力掩护进行优化。为了支援排和连的作战行动,这些小组能够提供精确的直瞄火力和面杀伤火力,并且使用新型的多用途武器系统,以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掩体、装甲车辆和轻型飞行器。随着C4I系统的引入,支援单位的关键作用将是为步兵排提供实时的支援压制火力。得益于模块化设计和系统组件的集成,“步兵2012”计划中的步兵连将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战场适应性。
自从批准2B阶段采办计划之后,澳大利亚政府同意在2005年中期开展第3阶段的研究,该阶段着重于采办现有成熟的军用C4I系统以及杀伤性和生存性技术,并希望在2007~2009年间完成交付。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在“步兵2012”的结构框架之内,通过改进C4I系统提高信息交换能力,同时保持火力杀伤性,提高单兵生存能力。
为了提高网络中心战环境下的单兵作战能力,将引入一种数字化下车战斗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的无线电台来改进C4I系统。该系统装备范围上至分队指挥官,下至小组指挥员,系统可以提供自动定位和导航功能。
在武器系统方面,Wundurra士兵系统的研发和采办机构以及泰利斯(澳大利亚)公司保留了澳大利亚F88(奥地利斯太尔AUG步枪的仿制型)突击步枪的核心部件,并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计划在确保全系统轻量化的条件下,提高枪械性能、人机工效和可靠性,重点放在固定式和手持式武器瞄具以及与其相匹配的附件上。
士兵系统计划近期发展
Wundurra士兵系统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澳大利亚军方仍然在不断寻求提高士兵近战能力的方法,例如改进C4I系统,提高武器杀伤能力、单兵生存能力,以及机动能力和后勤支援能力。众所周知,由于技术问题,C4I系统的研发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通过与工业部门的磋商,澳大利亚军方制定了合理的技术标准,并将通过较长时间的评估和试验来获得最为适合的候选产品。
目前,几种个人防护技术在西太平洋地区和中东地区通过了实战考验,明显降低了采办的风险。同时,改进现有轻武器光学瞄准镜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是澳大利亚近期内并无开展新型轻武器研发的计划。因为澳军认为,无论是实战还是对比试验,目前装备的F88突击步枪都是最适合近战的轻武器之一。
另外,为了获得最优化的子系统,澳军在第3阶段有意降低了系统集成性的要求。预计在各子系统取得进展后,能够保证装备快速投入作战使用,但这还不能有效消除各集成系统合成以后的应用风险。因此,在第3阶段末期,当所有子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后,接下来的研发重点将是全系统集成的调试和完善。
Wundurra士兵系统第3阶段结束后,便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第4阶段,按照计划这一阶段将于2010年启动研制。
澳军士兵系统的动态性进程,值得我们关注。
编辑 袁炜
1990年代是各国陆续开展士兵系统项目研究的火热阶段,澳大利亚也不失时机地开始了这项庞大的新一代陆军改革。澳军军方的计划与能力委员会于1994年7月批准了“Wundurra”士兵系统计划(也称为“陆地125计划”),经过了十多年的曲折探索,澳军士兵系统随美军士兵系统项目的几度起伏,最终走上自行研发的道路。其分阶段、分系统地利用现有成熟技术逐步打造一体化士兵系统的思路已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澳军认为:未来的军队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还要在武器、防护、通信指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军队具有较高的获胜和生存几率。因此,澳军士兵系统的关键性需求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改进的人体护甲、武器、夜视装备和通信系统。
士兵系统计划的核心目标
澳大利亚Wundurra士兵系统的目标是提高单兵和联合部队中小型作战单位的作战能力。士兵系统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士兵的杀伤能力、生存能力、持久力、机动能力和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能力,从而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以及任务的成功概率。
Wundurra士兵系统致力于为空降兵部队提供一种最优化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空降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陆军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陆军,澳大利亚陆军多数是在地面运输严重受限、并且运输线路很容易被破坏的东南亚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在那里,只有直升机机载部队能够快速机动,且具有360度接近目标、垂直迂回越过地形障碍和威胁的能力。这一点澳大利亚在1980~1990年代的防御作战计划中就已得到共识。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士兵现代化计划相比,澳大利亚士兵系统不打算像美国一样依赖扮演“母舰”角色的车辆,车辆基本上只是为士兵系统提供能源、通信、后勤支援、战术机动或作战支援。澳大利亚士兵系统真正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内核。
士兵系统计划研制历程
最初,Wundurra士兵系统分为4个主要阶段:能力定义研究(1994~1998年)、计划解释研究(2001~2007年)、一体化士兵作战系统采办(2007~2009年)以及未来采办(2010~2012年)。经过长时间缜密研究之后,澳大利亚与美国“陆地勇士”计划紧密合作的策略获得批准,澳军可以评估和购买美军的原型样机。这项策略对澳大利亚而言好处多多,如可以节约大笔经费并降低技术风险。然而,到2003年,随着美国陆军发展思想的变化(由发展以下车士兵为中心的系统转而发展以车辆为中心的系统),澳大利亚试验“陆地勇士”原型样机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但澳大利亚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澳军不打算再跟着美国的思路走,仍坚持本国原来的发展思路,即开发一种“纯粹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
在失去美国技术支持的同时,澳大利亚国防部科学与技术组织(DSTO)通过研究认为:在一体化的下车士兵系统开发中,信息和能源的分配技术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成功开发出一套轻量化、结构紧凑且保证作战使用时间的成熟系统。因此,为了保证士兵系统能继续进行,2003年末,Wundurra士兵系统采取了一种“并行推进”的保守策略,即购买过渡性的、技术要求不是那么超前的子系统,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完整的一体化系统。
2004年中期,澳大利亚军方意识到以当前的进度无法在2007年之前研发出合适的下车士兵作战系统,于是研发和采办机构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美国的螺旋式发展策略,一点一点地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接近一体化系统这个最终目标。
从2004年起,研发和采办机构逐步整理出可能实现的技术突破点,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增量,希望在不同的规划节点加以实现。同时,通过研究、试验和评估等手段对能力需求不断进行精炼和调整。为了推进测试和评估的顺利进展,DSTO研发出一套测试试验平台,并且指定一个营作为试验部队。DSTO支持采办、测试和评估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将成熟技术或装备应用于部队,而不必等待整个系统的最终完成。在这种螺旋式发展计划中,系统在每一个子阶段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并不断采纳试用部队的反馈意见。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和保证交付时间不延期。
士兵系统计划进行时
2008年,随着2B阶段(SEv1)(见文中“澳军士兵系统策略各阶段进度表”)的结束,士兵们获得了增强型作战头盔、改进型负载携行系统、新型水净化系统以及单兵手持无线电台等,而且将来还要为每个作战小组装备一具热成像瞄准镜。同时,在“陆军能力需求——步兵2012”计划的支持下,澳大利亚陆军已经着手进行新型部队组织结构的研究。
在“步兵2012”计划中,4人火力小组成为模块化步兵分队的基本构成单元。火力小组由1名军士和3名士兵组成,分别为指挥员、狙击手、榴弹射手和轻型支援武器射手,以确保合适的指挥员与战斗员的比率。根据现代复杂环境下作战、维持安全和支援作战的要求,武器配置追求火力消耗、压制和遮蔽的平衡性。
若干火力小组可以集合成火力单位,并与指挥单位和支援单位一起并入到步兵排中。机动的支援单位由3个4人小组构成,并针对支援机动、增援作战和火力掩护进行优化。为了支援排和连的作战行动,这些小组能够提供精确的直瞄火力和面杀伤火力,并且使用新型的多用途武器系统,以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掩体、装甲车辆和轻型飞行器。随着C4I系统的引入,支援单位的关键作用将是为步兵排提供实时的支援压制火力。得益于模块化设计和系统组件的集成,“步兵2012”计划中的步兵连将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战场适应性。
自从批准2B阶段采办计划之后,澳大利亚政府同意在2005年中期开展第3阶段的研究,该阶段着重于采办现有成熟的军用C4I系统以及杀伤性和生存性技术,并希望在2007~2009年间完成交付。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在“步兵2012”的结构框架之内,通过改进C4I系统提高信息交换能力,同时保持火力杀伤性,提高单兵生存能力。
为了提高网络中心战环境下的单兵作战能力,将引入一种数字化下车战斗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的无线电台来改进C4I系统。该系统装备范围上至分队指挥官,下至小组指挥员,系统可以提供自动定位和导航功能。
在武器系统方面,Wundurra士兵系统的研发和采办机构以及泰利斯(澳大利亚)公司保留了澳大利亚F88(奥地利斯太尔AUG步枪的仿制型)突击步枪的核心部件,并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计划在确保全系统轻量化的条件下,提高枪械性能、人机工效和可靠性,重点放在固定式和手持式武器瞄具以及与其相匹配的附件上。
士兵系统计划近期发展
Wundurra士兵系统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澳大利亚军方仍然在不断寻求提高士兵近战能力的方法,例如改进C4I系统,提高武器杀伤能力、单兵生存能力,以及机动能力和后勤支援能力。众所周知,由于技术问题,C4I系统的研发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通过与工业部门的磋商,澳大利亚军方制定了合理的技术标准,并将通过较长时间的评估和试验来获得最为适合的候选产品。
目前,几种个人防护技术在西太平洋地区和中东地区通过了实战考验,明显降低了采办的风险。同时,改进现有轻武器光学瞄准镜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是澳大利亚近期内并无开展新型轻武器研发的计划。因为澳军认为,无论是实战还是对比试验,目前装备的F88突击步枪都是最适合近战的轻武器之一。
另外,为了获得最优化的子系统,澳军在第3阶段有意降低了系统集成性的要求。预计在各子系统取得进展后,能够保证装备快速投入作战使用,但这还不能有效消除各集成系统合成以后的应用风险。因此,在第3阶段末期,当所有子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后,接下来的研发重点将是全系统集成的调试和完善。
Wundurra士兵系统第3阶段结束后,便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第4阶段,按照计划这一阶段将于2010年启动研制。
澳军士兵系统的动态性进程,值得我们关注。
编辑 袁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