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确诊。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初始计量150mg,同时加入20ml 0.9%生理盐水,滴速0.5~1mg/min,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如果患者仍未满意,可每隔30min加胺碘酮150mg,一日内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200mg。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50mg利多卡因加入20ml 20%葡萄糖溶液,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P-R期间和Q-T期间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Q-T期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R期间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低,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诊;胺碘酮;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即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可单发也可并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也可持续累及心脏导致心衰。按照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儿茶酚胺等均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升高,形成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极易导致心脏骤停,威胁人类健康。我院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确诊。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6.8±4.8)岁,病程3~30h,平均病程(13.6±4.3)h,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1例,心绞痛患者13例,心肌梗死患者1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47.3±4.6)岁,病程4~28h,平均病程(13.4±4.2)h,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3例,心绞痛患者12例,心肌梗死患者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具有以下情况者排除[2]:1、甲状腺功能亢进者;2、因危重症、酸性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多器官衰竭等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者;3、预激综合征及房室结双径路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
1.3方法
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初始计量150mg,同时加入20ml 0.9%生理盐水,滴速0.5~1mg/min,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如果患者仍未满意,可每隔30min加胺碘酮150mg,一日内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200mg。
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50mg利多卡因加入20ml 20%葡萄糖溶液,1次/d。
1.4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期前收缩减少90%以上视为显效;临床症状有很大程度改善,期前收缩减少50%~90%视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P-R期间和Q-T期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显效率41.7%,有效率35.0%,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显效率61.7%,有效率31.7%,总有效率93.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注:* 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心率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Q-T期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R期间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X±s)
注:* 与对照组对比,P<0.05
2.3安全性对比
两组患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呕吐,2例血压下降,不良反应发生3例(5.0%);对照组出现5例呕吐,9例血压下降,不良反应发生14例(2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衰,心肌缺血使钠离子通道失活,而细胞内钙超载,导致裂隙通道关闭,增加折返激动的形成;钙离子超载可激活Na+- Ca2+交换,形成早期后除极电位,细胞内高Na+促使反向Na+- Ca2+交换形成,形成晚后除极电位,导致心律失常[3]。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很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 临床上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影响心肌电兴奋时程中的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使其电生理特性的兴奋性、传导性等产生变化而起作用。目前,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是单一阻滞某一离子通道,从而改变心肌细胞除复极电生理特性,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4]。
多离子通道阻滞剂是人们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时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多个学者提出,单纯的离子通道阻滞剂,由于作用靶点单一,抗心律失常谱窄,,所以致心律失常作用大。而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心脏Na+、K+、Ca2+等多个离子通道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可使失调的离子通道功能恢复平衡,具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
目前,临床上将利多卡因作为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但是利多卡因对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并不理想,国内有学者报道,利多卡因只能有效降低室颤发生率,不能降低患者的总病死率,这也导致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5]。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由于胺碘酮的生理特点和药理作用,胺碘酮成为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有紧急处理要求时的首先药物。胺碘酮不但具有很好的抗颤性效果,同时还不会影响室性传导,不会加剧患者的心衰过程。胺碘酮有多通道阻滞作用,能有效终止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对触发活动、折返激动和增加自律性都有很好的效果[6]。胺碘酮能抑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有研究表明,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的心律失常时,胺碘酮和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比,胺碘酮的疗效更为显著[7]。此外,胺碘酮还具有抗心绞痛作用,对于有心绞痛的心脏病患者可以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8],本组数据中,两组患者中均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患者情况得到较大改善。
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而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率和Q-T期间变化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2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为临床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急诊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低,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蔡卫东, 邓素贞, 成伶俐.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4): 99-100.
[2]高爽. 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6): 3-4.
[3]黄光锐, 戚雅秀, 雷劲沛.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3): 86-87.
[4]庄晓华, 陈韬, 徐涛, 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和安全性评价进展[J]. 药物服务与研究, 2012, 12(6): 454-457.
[5]张桂成.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8): 49.
[6]王玥.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5): 99-100.
[7]冯静.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3): 136-138.
[8]杨国龙.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2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