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精神层面,特别是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出现了很大问题。
当今社会,人的私欲无限膨胀,“自我”被放大。功利、浮躁、冷漠、失信等等,已成为现代人的标签。当一个家庭,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者,形成“孝,悌、仁、爱”的习惯和品德,那么,这个家庭就一定美满幸福;当所有的家庭都和谐幸福,那么社会就会安详、和谐。
【关键词】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几千年的道德教育,横贯其中的一个最精髓的主体就是“正心”。无论是“性恶说”,还是“性善论”,都重视后天熏习对人的改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更在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想让一个人能够更完善的成长,需要奠定良好的道德情操,方能够真正的自他两利。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有高于人当下的修养程度的至善的道德来导引。
一个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做人做事的规矩?诚实守信、尊敬师长、亲爱众人、自立自强等等品质,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大规矩,是人人需要的,是人生在世应付千变万化事态要用到的良方。
(1)《弟子规》是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南
《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依据《论语?学尔篇》所揭示的道理所写,阐发了出门在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一个人的德行是需要学习、锻炼、修习而来:熟,才能生巧,才能践行。
(2)儿童是最佳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黄金期。儿童的读诵、践行,经典传统文化潜能可以得到开发。
(3)前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访美演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要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提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八荣八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内外重要讲话中多次援引传统经典,言简意赅,给我们维护传统文明一种强大的支持。
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为孩子奠定一生良好道德根基的目的,是校本学科中至关重要的话题。
首先,缩小经典与生活的差距,让学生真正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同样是来自于生活,但是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指引生活的。力求让生活成为一本有声书,一本德育气息浓郁的教材,一次道德演练与实战,一次真正的提升与跨越。《弟子规》,最大限度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不仅仅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而且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经典中的内容,展开来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经典,良好的运用过后,就是道德的提升。在理论指导下的指引,就是切实的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对的。那些如条件反射一样的关照度,在孩子运用起来,变得自然而然时,《弟子规》也便内化成了行为,行为久而久之,也便沉淀成性格。以往无可厚非的一些思想及行为,现在都拿《弟子规》来衡量一下是对是错。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成了考核重点,是否过关的关键。让所有孩子知道,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仅仅要有德行的一席之地,而且,德行应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把标尺!
其次,圣贤教诲,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弟子规》中也有很大的篇幅在阐述道德在生活细节方面的如何运用。所以,在生活细节上规范孩子,导引孩子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理念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点。很多孩子对一些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对是错,都不是很明确,甚至有的孩子先入为主的理念都是错误的。比如不能够正确理解父母的教导,不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等。这样的心行,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与困惑。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用《弟子规》来匡正时,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前都错了,凡事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明了这些之后,孩子学会做人,能够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快乐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减少了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而且能够谨慎自己的言语,去让自己认真去思考一下如何去替人着想,用心的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生真谛了。
第三、德行教育的扎根,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是道德情操,在最初的培养过程中,可能或者说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因为本性和习性之间必然有极大的差距,作用力和反作用之间的斗争必然是一个过程。把每一次恶习重演都当成是习性的最后一次挥发,然后坚持不懈的导之以正,在允许孩子犯错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再努力一次,以求达到坚决不犯错的目的。
第四、学习过程中,日新又新,知行合一。解易行难,是落实德育的最大难题,知道,未必能够做到,或者说尽管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和圣贤的教诲差距甚远这一点是每个期待完善自己的人都会遇到的困难,孩子们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激励手段,显得极为重要。每进一小步,让孩子获得肯定,就从正面再一次强化了德育的正面效应,让孩子能够保持现有成就并不断提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孩子拓宽胸怀,不自私而受到表彰,就能够有更多的孩子起而效法。
第五,缩小经典与生活的差距,让学生真正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同样是来自于生活,但是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指引生活的。力求让生活成为一本有声书,一本德育气息浓郁的教材,一次道德演练与实战,一次真正的提升与跨越。1080个字的《弟子规》,最大限度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不仅仅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而且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经典中的内容,展开来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经典,良好的运用过后,就是道德的提升。在 “理论”指导下的“切磋琢磨”,对学生的指引,就是切实的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对的。那些如条件反射一样关照度,在孩子运用起来,变得自然而然时,《弟子规》也便内化成了行为,行为久而久之,也便沉淀成性格。以往无可厚非的一些思想及行为,现在都拿《弟子规》来衡量一下是对是错。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成了考核重点,是否过关的关键。让所有孩子知道,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仅仅要有德行的一席之地,而且,德行应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把标尺!
结语: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心向往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校本学科上,能够持之以恒的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内化为存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弟子规》,处处春风化雨般,长善救失。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走上幸福人生的基石。为了学生及其家庭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为了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我们会继续坚守、坚持、进取、探索。
当今社会,人的私欲无限膨胀,“自我”被放大。功利、浮躁、冷漠、失信等等,已成为现代人的标签。当一个家庭,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者,形成“孝,悌、仁、爱”的习惯和品德,那么,这个家庭就一定美满幸福;当所有的家庭都和谐幸福,那么社会就会安详、和谐。
【关键词】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几千年的道德教育,横贯其中的一个最精髓的主体就是“正心”。无论是“性恶说”,还是“性善论”,都重视后天熏习对人的改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更在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想让一个人能够更完善的成长,需要奠定良好的道德情操,方能够真正的自他两利。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有高于人当下的修养程度的至善的道德来导引。
一个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做人做事的规矩?诚实守信、尊敬师长、亲爱众人、自立自强等等品质,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大规矩,是人人需要的,是人生在世应付千变万化事态要用到的良方。
(1)《弟子规》是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南
《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依据《论语?学尔篇》所揭示的道理所写,阐发了出门在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一个人的德行是需要学习、锻炼、修习而来:熟,才能生巧,才能践行。
(2)儿童是最佳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黄金期。儿童的读诵、践行,经典传统文化潜能可以得到开发。
(3)前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访美演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要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提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八荣八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内外重要讲话中多次援引传统经典,言简意赅,给我们维护传统文明一种强大的支持。
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为孩子奠定一生良好道德根基的目的,是校本学科中至关重要的话题。
首先,缩小经典与生活的差距,让学生真正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同样是来自于生活,但是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指引生活的。力求让生活成为一本有声书,一本德育气息浓郁的教材,一次道德演练与实战,一次真正的提升与跨越。《弟子规》,最大限度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不仅仅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而且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经典中的内容,展开来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经典,良好的运用过后,就是道德的提升。在理论指导下的指引,就是切实的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对的。那些如条件反射一样的关照度,在孩子运用起来,变得自然而然时,《弟子规》也便内化成了行为,行为久而久之,也便沉淀成性格。以往无可厚非的一些思想及行为,现在都拿《弟子规》来衡量一下是对是错。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成了考核重点,是否过关的关键。让所有孩子知道,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仅仅要有德行的一席之地,而且,德行应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把标尺!
其次,圣贤教诲,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弟子规》中也有很大的篇幅在阐述道德在生活细节方面的如何运用。所以,在生活细节上规范孩子,导引孩子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理念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点。很多孩子对一些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对是错,都不是很明确,甚至有的孩子先入为主的理念都是错误的。比如不能够正确理解父母的教导,不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等。这样的心行,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与困惑。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用《弟子规》来匡正时,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前都错了,凡事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明了这些之后,孩子学会做人,能够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快乐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减少了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而且能够谨慎自己的言语,去让自己认真去思考一下如何去替人着想,用心的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生真谛了。
第三、德行教育的扎根,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是道德情操,在最初的培养过程中,可能或者说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因为本性和习性之间必然有极大的差距,作用力和反作用之间的斗争必然是一个过程。把每一次恶习重演都当成是习性的最后一次挥发,然后坚持不懈的导之以正,在允许孩子犯错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再努力一次,以求达到坚决不犯错的目的。
第四、学习过程中,日新又新,知行合一。解易行难,是落实德育的最大难题,知道,未必能够做到,或者说尽管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和圣贤的教诲差距甚远这一点是每个期待完善自己的人都会遇到的困难,孩子们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激励手段,显得极为重要。每进一小步,让孩子获得肯定,就从正面再一次强化了德育的正面效应,让孩子能够保持现有成就并不断提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孩子拓宽胸怀,不自私而受到表彰,就能够有更多的孩子起而效法。
第五,缩小经典与生活的差距,让学生真正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同样是来自于生活,但是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指引生活的。力求让生活成为一本有声书,一本德育气息浓郁的教材,一次道德演练与实战,一次真正的提升与跨越。1080个字的《弟子规》,最大限度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不仅仅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而且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经典中的内容,展开来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经典,良好的运用过后,就是道德的提升。在 “理论”指导下的“切磋琢磨”,对学生的指引,就是切实的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对的。那些如条件反射一样关照度,在孩子运用起来,变得自然而然时,《弟子规》也便内化成了行为,行为久而久之,也便沉淀成性格。以往无可厚非的一些思想及行为,现在都拿《弟子规》来衡量一下是对是错。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成了考核重点,是否过关的关键。让所有孩子知道,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仅仅要有德行的一席之地,而且,德行应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把标尺!
结语: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心向往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校本学科上,能够持之以恒的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内化为存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弟子规》,处处春风化雨般,长善救失。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走上幸福人生的基石。为了学生及其家庭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为了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我们会继续坚守、坚持、进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