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的研究风格: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探索——对罗伯特·K.洛根的访谈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麦克卢汉,洛根认为,麦克卢汉是改变了我们对技术、媒介和传播看法的系统思想家,他最有价值的想法是“媒介就是信息”,而且它永远不会过时.虽然麦克卢汉声称他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展示过理论,但他确实有一个理论,洛根称之为“媒介通论”.媒介通论由探索、图形/背景、地球村等10个要素组成;关于书籍的未来,洛根认为,书籍不会消失,因为讲述的故事或叙事无法在互联网上的几篇短文中捕捉到.当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时,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但它们永远无法取代书籍;关于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现在的研究工作,洛根认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洛根教授担任老特鲁多总理的政策顾问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另一个学习媒介的舞台.洛根将沃尔特·翁的工作并入其工作,如在《理解新媒介》一书中利用了翁的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在洛根看来,语言是人脑向心灵的延伸.艺术是另一种媒介形式,它能够影响大脑和心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洛根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的起源和演化,他刚刚完成的三本书是他对媒介环境思想进行的最新补充;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洛根认为他和麦克卢汉一样,不认为学科之间有所谓的界限,所以会跨学科地使用概念,如“超临界性”,洛根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应该遵循麦克卢汉为我们建设的道路,他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是阅读麦克卢汉和其他媒介环境学家的原著或译文.
其他文献
Web2.0时代以来,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变化,线下的政务服务、教育购物、娱乐追星都逐渐开始被网络世界代替,网络社会的诞生使得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受众商品论”的框架,转入更为宏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数字劳工”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建设者、游戏产业“玩工”、字幕组工作者,还包括在养成式偶像培养模式下为了偶像的发展无私奉献金钱、时间、精力的粉丝.在这样的娱乐产业模式下,粉丝的社交关系、个体情感、情感付出都被劳动化与商品化这一过程甚至比传统劳动产业中的劳动剥削更为醒目,本
近年来,顺应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H5报道方式打破了旧媒体边界,在融合新闻制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以更加自然、灵活的形式进行新闻叙事,让典型人物的新闻价值伴随着用户的“沉浸式”阅读得到有效传播.在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模式遭到发展困境的情况下,H5作为典型传播的有效路径,其创新策略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重视.本文以海博TV的H 5新闻产品《最平凡又最不平凡的一天——阿美书记的最后24小时》为例,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报道如何以H5为依托,走出一条内容、形式创新之路.
大型系列报道作为传统新闻形式,历来以大体量,深度解读社会现象,在舆论场独树一帜.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超载,受众选择信息自由度空前提升,大型系列报道是否仍具现实功用?本文结合大型系列报道的媒体传播现状以及福建新闻广播百集系列报道的探索实践,对大型系列报道这一新闻形式的价值挖掘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推介.
移动新闻直播是传统地方电视媒体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移动互联网迅速传播和直播行业飞跃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与网络手机端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类网络手机直播平台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内,能够占领国内信息传播的半壁江山,这与新技术、新的营销认知息息相关.传统地方电视媒体也有着深厚的发展根基,核心力量是记者,能够把握新闻传播的基本要领,但是融合的创新力与价值变现力尚有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现状、优势,找到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创新与价值变现的方法,以及对未来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做出
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与社交媒体的普及重塑了媒介环境和信息传受方式.社交媒体汇聚了民间传播力量并对意见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官方和主流媒体主导的对台传播一直承担着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理论推演及现实状况都证明,对台传播既有的传统渠道正在消减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从多元传播主体、渠道、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这个全新场域中提升对台传播的能力,重新构建起对台传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青春叙述在文学和电影里有着自成脉络的强大传统.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片经过在地文化融合与商业模式演进后,在主题与叙事元素的统一、类型化动态发展上均有较强的特点和研究价值.本文试析台湾青春片的美学传承及类型程式,并在华语视阈下探讨其对两岸三地产生的影响,期盼在青春片的类型突破与创新经验上能有所发现和启示.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传统媒体必须转变传播理念和传播形式,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对台媒体也不例外.为了满足台湾受众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受众份额、提升竞争力.东南广播公司等传统对台媒体全力推动新媒体改革走向深水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精准服务受众,不断开拓传播渠道,实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阶段,传统对台新闻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新挑战.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打通《海峡新干线》和《今日海峡》两大对台资讯栏目,以两岸“Z世代”为目标受众,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现有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推进新闻媒体纵深融合,孵化出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等新媒体产品,在实现流量变现的同时,也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建设中的一次宝贵尝试.
自从2010年以来,两岸大学传播科系同学们的交流不断;一直持续到2020年,因为疫情与其他因素,交流的势头暂时告一段落.之前作者在台湾教过数百名大陆同学,协助他们从事各种影像产制的学习;同时,也带领或协助台湾同学参与大陆各项微电影竞赛或交流.作者希望从一个见证者视角,来记录两岸青年产制微电影的黄金十年.
期刊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