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项目设计
本项目由高中一年级学生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学年,参考的教材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项目选择
在项目学习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它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定,同时又要考虑体现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还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且所选择项目应该和学生日常的经历相关,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符。
(1)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目标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传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能力水平。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表现欲,有较强的认同意识,需要同伴的认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他们的技术素养水平较低,不会综合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大。
(3)地域文化特色。
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来自全市30多个镇区,每个镇区都有一些古民居建筑,如茶山南社古村落、寮步西溪古村落、桥头迳联古村落、石排塘尾古村落等。学生对民居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选取“中国民居研究”作为项目并设计相关任务,将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目标结合到项目中。
2.项目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多样,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民居。考虑到方便学生的分组,本项目仅选择“四合院”“围龙屋”“窑洞”“干栏式”“蒙古包”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研究。全班分五组,每组研究一种民居,分别研究它们的自然条件、建筑特色、更新发展、装饰艺术、村落形态、历史演变、民俗文化以及分布类型等,选一个最能代表该类民居的村落,研究它的特色与价值,并为它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
下面是项目任务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表:
3.项目学习成果呈现
项目学习的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分别是民居研究报告(电子书)、申遗材料(视频短片、中英文文档、演示幻灯)、电子板报、民居网站等。这些作品通过多个活动任务来完成,一是小组分工撰写民居研究报告书各章节,二是举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三是制作民居研究电子板报,四是建设民居研究网站。
二、项目实施
项目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组织下的系列活动,其包括确定项目主题、项目规划与安排、收集资料、整理与加工资料、完成项目作品、项目汇报与活动评价等环节。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项目主题并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便开始实施项目。下表从项目的规划与安排、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完成项目作品、作品展示与项目汇报、活动评价五个主要环节来介绍“中国民居研究”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1.项目的规划与安排
全班54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10~11人,选择一种民居,然后再进行组内分工,每位组员都要参与项目规划中的各项活动。
活动一:通过研究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特色、更新发展、装饰艺术、村落形态、历史演变、民俗文化以及分布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后撰写民居研究报告,每人选择一部分研究内容展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自撰写研究报告。下表为活动一的任务分工表。
活动二: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模拟会”,学生为这个申遗会准备材料和作品,作品包括介绍相关民居的视频短片、演示幻灯片、中英文文档等。下图为“活动二”的任务分工表。
活动三:在申遗会结束后,每组收集相关材料和活动一、二的心得体会,制作一份关于项目学习的电子板报,用以记录和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活动四:建设民居研究网站。一是项目博客,它贯穿项目的始终,用来记录小组分工、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等民居研究的过程,是项目学习的师生交流平台;二是建设中国民居研究网站,展示民居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作品。
2.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
对项目进行规划并安排好分工后,就开始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的收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各自寻找自己所研究部分的资料,但关于民居的资料很多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份资料里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藏夹实现资源的分类与共享,如“360doc个人图书馆”。每组申请一个帐号,为每个组员建立一个文件夹收藏其所研究内容的资料,组员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的研究资料也可以放入相关的文件夹,实现分工与合作。如下图所示:
3.完成项目作品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拟定研究报告的要求与格式,并把操作方法放到项目博客上。每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报告书。
在完成第一项任务后,各组接着准备制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的作品材料,组员根据分工各自制作视频短片、演示幻灯片、中文文档、英文文档、电子板报等,每两位同学共同负责一项。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即各类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并每周在博客上发布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参考。
4.作品展示与项目汇报
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分别将作品上传到民居研究网站,供全体学生交流和评价。同时,举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暨项目汇报会”,展示各项作品,对一学期的项目学习进行汇报总结。
5.活动评价
最后,是对项目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项目规划、研究过程、成果质量、成果交流的评价。评价形式以教师评小组、小组评小组、小组评组员、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各个分数分别占一定的权重,得出每个小组的得分和组员的得分,作为评价结果。左面两个表分别是小组的综合成绩和组员的最终成绩评定表。 三、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种能力完成项目工作。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对博客、邮件、网络书签、网络共享等多种网络资源的利用,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不但掌握了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增强协作与交流、表达与展示、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解决等一系列社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因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能力培养的创新性和思维激发的智慧性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判断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项目的实施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化的学习方式,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又蕴涵了分层教学;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有助于学生个体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项目实施注意事项
一直以来,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对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学习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要顺利开展项目学习,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角色要转变
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鼓励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在常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QQ、博客、电子邮件等补充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沟通要及时有效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原因,通过面谈或邮件的形式与其沟通,消除隔阂,使项目学习顺利进行。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项目学习还要综合多方面的力量,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就是综合性,项目的选择难以局限在某一学科,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配合。
本项目由高中一年级学生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学年,参考的教材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项目选择
在项目学习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它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定,同时又要考虑体现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还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且所选择项目应该和学生日常的经历相关,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符。
(1)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目标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传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能力水平。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表现欲,有较强的认同意识,需要同伴的认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他们的技术素养水平较低,不会综合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大。
(3)地域文化特色。
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来自全市30多个镇区,每个镇区都有一些古民居建筑,如茶山南社古村落、寮步西溪古村落、桥头迳联古村落、石排塘尾古村落等。学生对民居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选取“中国民居研究”作为项目并设计相关任务,将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目标结合到项目中。
2.项目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多样,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民居。考虑到方便学生的分组,本项目仅选择“四合院”“围龙屋”“窑洞”“干栏式”“蒙古包”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研究。全班分五组,每组研究一种民居,分别研究它们的自然条件、建筑特色、更新发展、装饰艺术、村落形态、历史演变、民俗文化以及分布类型等,选一个最能代表该类民居的村落,研究它的特色与价值,并为它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
下面是项目任务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表:
3.项目学习成果呈现
项目学习的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分别是民居研究报告(电子书)、申遗材料(视频短片、中英文文档、演示幻灯)、电子板报、民居网站等。这些作品通过多个活动任务来完成,一是小组分工撰写民居研究报告书各章节,二是举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三是制作民居研究电子板报,四是建设民居研究网站。
二、项目实施
项目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组织下的系列活动,其包括确定项目主题、项目规划与安排、收集资料、整理与加工资料、完成项目作品、项目汇报与活动评价等环节。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项目主题并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便开始实施项目。下表从项目的规划与安排、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完成项目作品、作品展示与项目汇报、活动评价五个主要环节来介绍“中国民居研究”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1.项目的规划与安排
全班54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10~11人,选择一种民居,然后再进行组内分工,每位组员都要参与项目规划中的各项活动。
活动一:通过研究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特色、更新发展、装饰艺术、村落形态、历史演变、民俗文化以及分布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后撰写民居研究报告,每人选择一部分研究内容展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自撰写研究报告。下表为活动一的任务分工表。
活动二: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模拟会”,学生为这个申遗会准备材料和作品,作品包括介绍相关民居的视频短片、演示幻灯片、中英文文档等。下图为“活动二”的任务分工表。
活动三:在申遗会结束后,每组收集相关材料和活动一、二的心得体会,制作一份关于项目学习的电子板报,用以记录和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活动四:建设民居研究网站。一是项目博客,它贯穿项目的始终,用来记录小组分工、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等民居研究的过程,是项目学习的师生交流平台;二是建设中国民居研究网站,展示民居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作品。
2.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
对项目进行规划并安排好分工后,就开始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的收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各自寻找自己所研究部分的资料,但关于民居的资料很多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份资料里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藏夹实现资源的分类与共享,如“360doc个人图书馆”。每组申请一个帐号,为每个组员建立一个文件夹收藏其所研究内容的资料,组员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的研究资料也可以放入相关的文件夹,实现分工与合作。如下图所示:
3.完成项目作品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拟定研究报告的要求与格式,并把操作方法放到项目博客上。每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报告书。
在完成第一项任务后,各组接着准备制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的作品材料,组员根据分工各自制作视频短片、演示幻灯片、中文文档、英文文档、电子板报等,每两位同学共同负责一项。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即各类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并每周在博客上发布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参考。
4.作品展示与项目汇报
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分别将作品上传到民居研究网站,供全体学生交流和评价。同时,举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会暨项目汇报会”,展示各项作品,对一学期的项目学习进行汇报总结。
5.活动评价
最后,是对项目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项目规划、研究过程、成果质量、成果交流的评价。评价形式以教师评小组、小组评小组、小组评组员、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各个分数分别占一定的权重,得出每个小组的得分和组员的得分,作为评价结果。左面两个表分别是小组的综合成绩和组员的最终成绩评定表。 三、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种能力完成项目工作。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对博客、邮件、网络书签、网络共享等多种网络资源的利用,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不但掌握了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增强协作与交流、表达与展示、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解决等一系列社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因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能力培养的创新性和思维激发的智慧性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判断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项目的实施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化的学习方式,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又蕴涵了分层教学;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有助于学生个体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项目实施注意事项
一直以来,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对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学习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要顺利开展项目学习,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角色要转变
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鼓励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在常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QQ、博客、电子邮件等补充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沟通要及时有效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原因,通过面谈或邮件的形式与其沟通,消除隔阂,使项目学习顺利进行。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项目学习还要综合多方面的力量,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就是综合性,项目的选择难以局限在某一学科,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