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20世纪的一批中国文化精英,他们眼中、心中的日本是什么样子呢?细读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有细腻的感受、深刻的理解,但也不乏误读误判。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人眼里,日本真可谓“日色曚昽”。于是,应编辑部之邀,我把这些往事写下来,不妨就从徐志摩写起。
说起来,徐志摩与日本并没有什么渊源,一曲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却将他定格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
这不能不归功于1924年夏的东瀛之行。该年4月,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担任翻译。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一直伴随左右,出色的表现,深得老人欢心,泰戈尔给徐志摩起了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徐志摩则亲热地称泰戈尔“老戈爹”,两人成了忘年交。访华结束,泰戈尔接着访问日本,徐志摩恋恋不舍,陪同老戈爹继续日本之行。
日本是一个景色秀丽、充满“人情美”的国度,这一切被徐志摩记录在《沙扬娜拉》十八首里。那是一种被催眠了的感觉,无论是沐浴在金色朝阳中翡翠般的群岛,还是神户山的清风、松馨、流云,大阪城的花雨、连翩的蛱蝶、满街艳丽的灯影,都投射着诗人幸福的灵性,连那一声声木屐敲地,听上去都是“殷勤”的!在这种酣醉的状态下,一曲歌颂东瀛女子的绝唱涌出——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日本女子的温柔妩媚,是留日作家一再描写的主题,然而,像《沙扬娜拉》那样,将东瀛女子的温柔演绎得如此美妙、空灵,达到美的极致的,却是罕见。当年,深谙日本的才女凌叔华曾婉讽徐志摩,认为他对日本的印象充满幻想,是中了“人情美”的“糖衣炮弹”,因为“日本人原本最会作东道主人,他们有心招待人,真是体贴入微,使宾至如归一样舒适,尤其是女性,她们都值得小泉八云(英国的日本通)的赞美”。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徐志摩欣赏日本女子的眼光里,有着英国“康桥”的投影,他是以贵族气十足的英国浪漫主义眼光欣赏日本的,这与他神仙一样的康桥留学生活是分不开的。现在,他在东瀛也发现“康桥”那样的“优美的生活”,怎能不诗兴大发?
然而,日本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另一面。大名鼎鼎的“武士道”产生于这里,绝非偶然,近代以降的军国主义扩张,更是令人瞠目,“菊与刀”的互补互动,才是日本的庐山真面目。可惜沉迷于“康桥”情结的徐志摩无法看透这一点。
的确,徐志摩对日本的观察,外形的准确与内涵的错位总是胶着在一起,同时给人美妙的启示与深刻的误导。1924年秋,徐志摩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现炒现卖,拿不久前的日本之行说事,对关东大地震中日本人的勇敢表现,极尽赞美之能事,将此归结为勇于向命运宣战的“精神的胜利”与人道之光的闪耀。然而,了解真相的人却知道,在这场大地震中,数千名朝鲜人和几百名中国人并非死于天灾,而是被自发组织起来的日本民众杀害的!无政府主义革命者大杉荣夫妇及其孩子,是被日本宪兵杀死的!日本人丑陋野蛮愚昧的岛国根性。在这场大地震中暴露无遗。在嚴酷的历史事实面前,徐志摩一厢情愿的人道主义想像不能不显得天真。这同样表现在对富士山的解读上。在徐志摩看来,富士山的爆发“从伟大的破坏中指示一个伟大的建设”,这完全是西方式的理解。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是一座令人敬畏的神山,日本人在地震面前处惊不乱,与其说是出于那种西方式的抗争命运的进取心,不如说是顺从“自然神”的认命与达观。
徐志摩对日本的误读有深刻的文化思想背景。近代以降,在西方文明不可抗拒的攻势下,中日两国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盛一衰的巨大反差,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深思,对日本的认识,也由传统的“大中华”眼光转为西方近代的进化论和人道主义视角。徐志摩的特殊性在于,他是站在西方贵族资产阶级的立场,根据“人生是艺术”的生活理想赞美日本,这与其贵族士绅家庭的出身背景与浪漫诗人的性情有很大关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24年夏陪同泰戈尔访问日本之前,日本并不在徐志摩的视野中,翻阅他的全部著作,几乎找不到有关日本的内容,而在一篇充满民族虚无主义的文章中,徐志摩引述法国作家埃里库对日本裸体舞蹈者的歧视性描写,看得出他是完全赞同其观点的。而一个月的“蓬莱仙境”之旅,就俘虏了徐志摩,这足以证明浪漫诗人的天真与东方“康桥”的虚幻。
说起来,徐志摩与日本并没有什么渊源,一曲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却将他定格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
这不能不归功于1924年夏的东瀛之行。该年4月,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担任翻译。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一直伴随左右,出色的表现,深得老人欢心,泰戈尔给徐志摩起了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徐志摩则亲热地称泰戈尔“老戈爹”,两人成了忘年交。访华结束,泰戈尔接着访问日本,徐志摩恋恋不舍,陪同老戈爹继续日本之行。
日本是一个景色秀丽、充满“人情美”的国度,这一切被徐志摩记录在《沙扬娜拉》十八首里。那是一种被催眠了的感觉,无论是沐浴在金色朝阳中翡翠般的群岛,还是神户山的清风、松馨、流云,大阪城的花雨、连翩的蛱蝶、满街艳丽的灯影,都投射着诗人幸福的灵性,连那一声声木屐敲地,听上去都是“殷勤”的!在这种酣醉的状态下,一曲歌颂东瀛女子的绝唱涌出——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日本女子的温柔妩媚,是留日作家一再描写的主题,然而,像《沙扬娜拉》那样,将东瀛女子的温柔演绎得如此美妙、空灵,达到美的极致的,却是罕见。当年,深谙日本的才女凌叔华曾婉讽徐志摩,认为他对日本的印象充满幻想,是中了“人情美”的“糖衣炮弹”,因为“日本人原本最会作东道主人,他们有心招待人,真是体贴入微,使宾至如归一样舒适,尤其是女性,她们都值得小泉八云(英国的日本通)的赞美”。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徐志摩欣赏日本女子的眼光里,有着英国“康桥”的投影,他是以贵族气十足的英国浪漫主义眼光欣赏日本的,这与他神仙一样的康桥留学生活是分不开的。现在,他在东瀛也发现“康桥”那样的“优美的生活”,怎能不诗兴大发?
然而,日本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另一面。大名鼎鼎的“武士道”产生于这里,绝非偶然,近代以降的军国主义扩张,更是令人瞠目,“菊与刀”的互补互动,才是日本的庐山真面目。可惜沉迷于“康桥”情结的徐志摩无法看透这一点。
的确,徐志摩对日本的观察,外形的准确与内涵的错位总是胶着在一起,同时给人美妙的启示与深刻的误导。1924年秋,徐志摩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现炒现卖,拿不久前的日本之行说事,对关东大地震中日本人的勇敢表现,极尽赞美之能事,将此归结为勇于向命运宣战的“精神的胜利”与人道之光的闪耀。然而,了解真相的人却知道,在这场大地震中,数千名朝鲜人和几百名中国人并非死于天灾,而是被自发组织起来的日本民众杀害的!无政府主义革命者大杉荣夫妇及其孩子,是被日本宪兵杀死的!日本人丑陋野蛮愚昧的岛国根性。在这场大地震中暴露无遗。在嚴酷的历史事实面前,徐志摩一厢情愿的人道主义想像不能不显得天真。这同样表现在对富士山的解读上。在徐志摩看来,富士山的爆发“从伟大的破坏中指示一个伟大的建设”,这完全是西方式的理解。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是一座令人敬畏的神山,日本人在地震面前处惊不乱,与其说是出于那种西方式的抗争命运的进取心,不如说是顺从“自然神”的认命与达观。
徐志摩对日本的误读有深刻的文化思想背景。近代以降,在西方文明不可抗拒的攻势下,中日两国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盛一衰的巨大反差,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深思,对日本的认识,也由传统的“大中华”眼光转为西方近代的进化论和人道主义视角。徐志摩的特殊性在于,他是站在西方贵族资产阶级的立场,根据“人生是艺术”的生活理想赞美日本,这与其贵族士绅家庭的出身背景与浪漫诗人的性情有很大关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24年夏陪同泰戈尔访问日本之前,日本并不在徐志摩的视野中,翻阅他的全部著作,几乎找不到有关日本的内容,而在一篇充满民族虚无主义的文章中,徐志摩引述法国作家埃里库对日本裸体舞蹈者的歧视性描写,看得出他是完全赞同其观点的。而一个月的“蓬莱仙境”之旅,就俘虏了徐志摩,这足以证明浪漫诗人的天真与东方“康桥”的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