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一篇不宜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章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略读课文《甜甜的泥土》,笔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适宜正值青春初期的十四五岁的初二学生,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不宜入选语文教科书。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1988年版的《甜甜的泥土》。教学参考书上说: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教学重点也明确提示要感悟“母子深情”。如果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这篇小小说立意新奇,结尾不落俗套,语言富有表现力,无疑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小说把小亮妈妈(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刻画得催人泪下,同时反衬出“现在的妈妈”(小亮的后妈)存心不良、毫无爱心、肆意虐待孩子的恶毒心肠。读后令人在感慨母爱伟大的同时,不禁生发出对后妈的强烈的憎恶之情。
  但是,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理成章、不加批判地成为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和严格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显然,作为一篇课文,《甜甜的泥土》让人在感动之余隐约嗅出一股封建思想的陈腐气息。此文延续了陈旧的、对于“后妈”的传统、狭隘的形象定位:血统的作用高于一切,后妈一定是残忍、狠毒的,所谓“最毒不过后娘心”。须知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重组,使得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少大城市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以及离异后重组家庭的数量直线上升。据民政部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离婚夫妻为160多万对。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离婚率逐年升高。如何面对这一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及其潜在的危机,是社会工作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甜甜的泥土》因袭陈旧观念塑造出来的狠毒的“后妈”形象以及通过这一形象散发出的封建、陈腐的气息,使得这篇文章丧失了一篇课文应有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也无益于促进学生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于“后妈”的恶毒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狭隘、自私的世界观的形成。
  如果《甜甜的泥土》这篇小小说入选在高中或者大学的语文教材里,其负面影响或许会减弱,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学生对世界、对情感的态度渐趋理性、客观,他们能较为理智地从一篇文章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但此文入选的恰恰是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初二学生正值十四五岁,青春初期的种种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有着明显的表现。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还很不成熟,对生活的理解还较为幼稚,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有待发展。不少学生在懵懵懂懂中接受了“后妈是残忍的”这一观念,不知不觉地就迁移、渗透到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这一观念对家庭完整的孩子来说,负面影响尚不明显,但对越来越多的单亲和重组家庭的孩子来说,其伤害却是明显的。他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多么不幸,同样先入为主地对后妈(或后爸)产生一种恐惧、排斥心理;把父亲(或母亲)准备重新组建家庭的正常想法视为洪水猛兽;而对于已经有了新家的事实则在情感上不能认同,即使面对的是一位并不“残忍”的、甚至是充满爱心的后妈(或后爸),他们也会断然排斥,甚至在脑海中继续编织一个受“压迫”的自我形象。长此下去,这些学生心灵、情感受到的伤害是明显的,他们家庭的其他成员受到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残忍”的后妈还是较少的,大部分重组家庭的孩子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可是课文《甜甜的泥土》中狠毒的“后妈”形象带给广大初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却是深刻和深远的,因为,教科书不是文学杂志,教科书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影响——不论好坏,均非同寻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甜甜的泥土》实不宜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在浏览报纸、网络等媒体时,发现“紧箍咒”一词频频出现,颇引人注目。在中国期刊网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检索标题“紧箍咒”,共发现1149条;检索标题中的“戴紧箍咒”,发现相关报道273条;检索“念紧箍咒”,发现263条。可见,“紧箍咒”使用频率相当高。既然使用频率这样高,那么究竟什么是“紧箍咒”?“紧箍咒”是怎样使用的呢?  《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紧箍咒”,释为:“《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制服孙
《国外“博士后”与国内有啥不一样?》(《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4日第11版)一文对“读博士后”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也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博士后是“做”还是“读”?应该说,“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乍一听,“读博士后”似乎会误导人们对“博士后”身份的认知,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看,“做博士后”就一定优于“读博士后”这一表达吗?我看未必。  首先,“读”具有语义匹配的多样性。“读
“粉稀饭”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用来表示“很喜欢”,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79100篇。例如:  (1)我也粉稀饭cyndi王心凌的。(我们的天空网2005年2月20日)  (2)绿茶的口味偶向来都粉稀饭,吃不腻。(成都吃喝玩乐论坛2006年5月5日)  (3)主卫格调很不错,我粉稀饭。(焦点装修家居网2006年7月12日)  网上还有很多“粉”和“稀饭”单用的例子。如:
一、设计说明 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至本课已近尾声,课文收录的既有《诗经》里的名篇,也有唐诗宋词中的佳作,展现了古典诗词一的不同体裁与风格。教学时可适当介绍有关《诗经》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键词]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方法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是要有一个时期的过度期,因为小学时接触的数学全都是以数字为主,但到中学以后就是代数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即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一则注释为:“〔偻(lǚ)〕脊背弯曲,即伛偻病。”为了更好地理解注释及课文,笔者做了一番查检。  1.关于“偻lǚ”:  《辞源》释为:一、曲背,曲身表示恭敬;二、弯曲;三、疾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为:①屈;②驼背;③很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有两个“偻lǚ”,一个释为“〈书〉弯曲(指身体):伛(yǔ
我国逐渐实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新形势下畜牧兽医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职学生存在学农爱农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规划、对不同岗位喜好偏差
[摘要]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原理和方法去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法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能力    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唐代王维《观猎》一诗被选入多家教材,对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的“还归”,有的教材注释说:“还归,回到。”而且对“还”字的读音未作任何说明。(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显然,注者是把这里的“还归”当成了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认为“还”音“huán”,与“归”同义,都是“返回”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则注释当属误注,应予辨正
本文是素有“文学将军”之称的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14岁儿子的一封信。文笔深邃博约,信中谈到的事例以及精辟的语言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本文应以学生品味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由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