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日本人的“地球步方”,还是台湾人的“墨刻”,都没有关于库尔迪加的只言片语。这两个我最爱用的旅行攻略书系列同时遗漏了旅行者口中的“拉脱维亚最美小城”是何原因?
当我开着车在拉脱维亚乡间公路上晃悠了两小时之后,终于知道了答案。
路况不错,虽是窄窄的双向两车道,但都是平整的柏油路。一路风光更是旖旎,无尽的原野与密林,秋天的金黄色始终跟随。只不过,一路下来会车次数不过数十次,所见村庄不过两三个,放眼望去也只有几十户人家,偶有民宅散落原野之间,独门独户。
在小国寡民且人口高度集中于首都的拉脱维亚,库尔迪加其实要算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了。不过即使距首都里加只有两个半小时车程,一路上已很难见到人烟,公共交通自然有限。所以,一向沉迷于铁路旅行、次选大巴的日本和台湾旅行者就这样被拒之门外,反而是我这种自驾党有机会沾沾自喜于来去自由的快感。
库尔迪加是一座由日耳曼利沃尼亚骑士团于1242年建立的城镇,1378年取得城市自治权。如今的城镇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以17世纪的木制建筑著称,最知名的景点当属文塔瀑布。
文塔瀑布是欧洲最宽瀑布,宽达249米,但高仅一米多——你没看错,它还是全欧最矮瀑布。据说,洄游产卵的三文鱼从波罗的海回到文塔河时,会在瀑布处来个跳龙门。中世纪一位公爵在瀑布上架设捕鱼篮等待三文鱼跳入,如此“守株待鱼”,居然收获颇丰。
在已步入发达国家序列的拉脱维亚,即使偏僻小城镇的配套也不含糊。只是停车遇上了麻烦,广场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车,找车位甚至难于在首都里加,让我们十分诧异。
库尔迪加的主街就在附近,我们也无需导航,因为大家从停车场出来都涌向同一个方向。习惯了欧洲小城镇安静之美的我们,被这过分的热闹搞得一头雾水。
主街两侧有砖石结构的两三层小楼,也有波罗的海沿岸特色的带烟囱的单层木制建筑,比邻而立,新旧杂陈。街上布满各种摊档,当然少不了吃的,从烟肉香肠到烤肉、从自制果酱到各色调料应有尽有,都是手工出品。
途经一个古朴雅致的院落,院内遍布石雕,满树黄叶。黄色墙身的古老建筑是当年的犹太教堂,如今被改建为库尔迪加中央图书馆,是城中最大的建筑,与一座古朴的红砖教堂为邻。我们在这里迷了路,询问路人如何前往瀑布,对方的回答很有意思:“跟着人走就行。”
主街尽头是一个椭圆形小广场,平日想必空旷,今日却挤满了人,各种摊档从主街延伸至此。一家炭火烧烤档最吸引人,漂亮的铁艺烤箱,粗犷的烧烤方式,简直让人垂涎。广场有多个出口,我们自然又要问路,结果答案跟刚才一样:跟着人走就行。
于是,我们就跟着人潮,经过一片民宅,拐过两条街道,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原来“主战场”在这里。
这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坡地,有树林有草地,林荫道两旁摆满摊位,人流比主街更密集。因为地方空旷,花样也多得多,有比赛射箭的,有比赛拖南瓜的,有乐队在演奏,一对对老人在跳舞……抬头看,树叶都是秋天的颜色,不断有叶子慢慢飘落。
原来,我们碰上了当地的丰收节。
被这热烈气氛所感,途中遇到当地电视台记者拍摄,我跑到摄像机前做鬼脸,换来的是电视台记者竖起的大拇指。在这个中国游客罕至的偏僻小镇,我们一路上收获无数注目礼,说不定还成了当晚电视新闻的主角呢。
我们几乎都快忘了来看瀑布这个初衷,可翻过两个小山坡,走到文塔河边,瀑布就自动出现在眼前。
只见眼前流水潺潺,因河道的落差,形成了虽宽却矮的瀑布,远远望去就像个水帘。河畔可见片片草地,绿黄相间。河对岸有两栋民宅,精巧雅致,宛若童话。
与瀑布遥遥相对的是横跨文塔河的老砖桥,这是欧洲现存最老的砖拱桥之一,建于1874年,按沙皇时代的道路交通标准建设,可供两辆马车通行。
沿河而行,一条遍布精美建筑的大街与主街遥遥相接,同样布满了各种摊位。丰收嘉年华的热切就这样绕城一周,无处不在。
大多数摊档只摆了一两样产品,透着一股实诚。比如卖刨子的,几把刨子旁是刨出来的如小山般高的萝卜丝和白菜丝,乍一看还以为是卖萝卜丝和白菜丝的呢。手工点心和手工杯垫看起来并不精致,可粗犷中却带着家的味道。
就像欧洲大多数小城镇一样,这个孤悬世外的小城镇固守着传统,不抗拒文明的进步,也不丢弃往日的生活。
抬头望去,小城的天际线属于一棵棵黄叶缤纷的老树,也属于圣凯瑟琳教堂的塔楼。
这里曾是杜克·詹姆士公爵的受洗地。这位公爵曾于17世纪时统治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是小城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之一。象征着信仰的教堂就这样俯视全城,不但是我等游客登高一览风光的最佳去处,也是小城精神的象征。